在這個頒獎季,很多衝奧影片都會以點映的方式開畫,這也是非常正規的衝奧策略,對於以前的好萊塢來說,點映更重要的意義是指導發行。
早在數十年前,北美各大院線之間已實現影片的差異化放映,對於製片方而言,點映除了營銷推廣、媒體策略的必要步驟之外,對發行策略的制定和執行,也有重要意義,比如通過分析點映後的數據,確定該片的目標觀衆,以及是否可以進入主流市場發行、在多少塊銀幕放映比較合適、與不同院線的發行合作策略等等。
然而,現在傳媒高度發達,更存在互聯網這種分享速度極快的媒介,從九十年代開始,大範圍發行的影片,點映跟發行策略關聯已經不是很大了。
如今提到點映,首先想到的就是文藝片以及衝擊獎項。
對於文藝片而言,通過極少的銀幕做點映,控制影片的受衆人羣,在最初階段只吸引這方面的愛好者走進影院,極容易製造出超高的口碑,這可以說是文藝片口碑普遍較高的重要原因。
誰都無法否認,在影片質量相差不多的情況下,看得人越少,其評價往往也越高。
衝獎影片與商業大片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存在,雙方的宣發策略也截然不同,口碑和各種媒體乃至影評人的評分,對衝獎影片有着重要的影響。
點映也爲一些不想在新年前大範圍內上映的影片參與角逐奧斯卡,提供了機會,參與當屆奧斯卡角逐的作品,必須要在新年之前上映,這是申報奧斯卡最基礎的條件之一。
相比於爭取高口碑,這可以說是《地心引力》採取點映開畫的最重要的原因,時間實在是太緊張,華納兄弟發往北美各地的拷貝還沒有完全準備到位,只好在北美最著名的幾大城市首先以點映上檔。
說白了,對於《地心引力》這種隨後就會以超大範圍公映的影片來說。點映沒有多大的意義。
點映,如今基本是小成本獨立片的專用。
比如杜克就深入的研究過這方面的典型《臥虎藏虎》,發行前點映,通過問卷調查。發行商已經知道這片發行時不能主打主流市場,而是針對少部分類型片愛好者,把他們鎖定爲第一部分核心觀衆。
這一部分發行規模很小,甚至全美範圍內只有寥寥的十幾家院線,這時候雖然也發行了。但其實對於後面逐步擴大的發行規模,最終進入主流市場來說,也可以看作是“提前點映”。
《臥虎藏龍》通過第一批類型片愛好者的高口碑和亮眼的單館票房數據作宣傳,逐步緩慢有序的擴大目標觀衆羣和上映銀幕數量,比如針對北美的華裔和亞裔做市場營銷,放映院線都在這些目標羣體的聚集區附近,然後再圖謀北美主流觀影羣體,相關媒體再投放廣告。
最後以超長線放映的方式,從北美拿走了上億美元的票房。
這種方式顯然不適合《地心引力》。
從12月26日起,《地心引力》以50家院線的規模在北美範圍內點映。對於杜克的影片來說,高上座率幾乎是必然的事情,當天就收穫了168萬美元,單館票房超過3萬美元!
這也不奇怪,影片不僅時間段,而且點映的銀幕都是超大影廳的IMAX銀幕。
與暑期檔商業大作截然不同,一部在頒獎季上映的影片想要在奧斯卡上面有所作爲,必須要對專業口碑進行營銷,不過這對華納兄弟來說只是每年都在做的例行工作,而且《地心引力》的質量完全過關。口碑營銷根本不是什麼難事。
“《地心引力》以一種壯觀無比的方式描繪了外太空,具有跟《阿凡達》同等的開創性。”——《紐約時報》
“言語無法描述這部太空歌劇驚人的視覺呈現,其效果只能在電影院裡用3D才能完全捕捉。”——《洛杉磯時報》
在北美66家媒體打分中,《地心引力》獲得了平均93分的高分!
高分是一方面。影片的點映轟動是另一方面,從12月27日起,哪怕是工作日當中,北美很多家點映院線也出現了滿座的情況,單館票房一直維持在高位運轉。
到12月31日這天,奧斯卡執委會向近6000名會員郵寄提名選票的時候。《地心引力》已經通過點映的方式,從北美拿走了超過700萬美元的票房,五天點映的的單館票房高達14萬美元。
同樣也是在12月31日的週五這天,《地心引力》結束點映,開始在北美大範圍公映,院線數字高達4120家。
由於之前的點映,影片已經積攢了巨大的口碑和期待值,週五當天影片就出現了井噴式的爆發,輕輕鬆鬆捲走了2765萬美元。
更爲重要的是,在大規模上映之後,《地心引力》的口碑並沒有出現大幅度的滑落。
CiSr院線觀衆好評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三,觀衆平均打分‘A+’,IMDB網站38775名用戶打分9.4分,觀衆喜愛度爆米花指數百分之九十二,MCrii 77家媒體記者平均打出了91分的高分。
如果說觀衆口碑更多是對影片的票房走勢有保證,而拿獎方面沒有太多幫助的話,弗蘭克?皮爾森在《名利場》的新年專刊中的一篇相關評論,則顯現出了某些風向。
“《地心引力》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做了極大的創新和突破——在太空題材電影類型上,如此用全新攝影、特技、2D轉制3D技術來實現,這絕對是影史創新。”
“它給人全新不曾有的觀影體驗和情感體驗,徹頭徹尾全新的,這部電影在創造全新世界基礎上又進一步,它可以讓你身臨其境,3D IMAX效果彷彿讓人置身其中。”
“這種體驗,是我曾在電影博物館看《哈勃望遠鏡3D》《國際空間站》的感受明顯不同,首先類型差異,因爲虛擬攝影機的運動帶來強烈的主觀感受,紀錄片無法提供,同時它又是實驗性的、開拓性和啓發性的——對我而言,就像首次看到《低俗小說》一樣,《地心引力》的價值在於證明了‘電影還可以這麼拍’,單就這一點,以其超高完成度來看,杜克?羅森伯格導演就可歸到電影大師的行列。”
“這部《地心引力》對未來的所有太空片,甚至其他類型電影的啓發性,都相當大,本片形式和內容是高度統一的——很多評論認爲影片故事單薄,在我看來,這是遇到新鮮實物的應激反應。”
“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的幾個小時,無法做出任何評價,因爲不知該如何評價,這是我真實的反應。在如此故事設定中,目前的故事容量是恰當的,傳統觀點看來,故事看着簡單,但影片因爲形式上的突破,影片本身所包含的信息量相當大,觀者要從視聽和大腦層面要面臨海量的信息處理,在新的形式與內容結合出現後,我們也應該隨之調整找到如何看待和欣賞這部電影的角度。”
“所以,《地心引力》對我而言,是一部從影史來看‘全新’的電影。我也並不能得出什麼關於這部影片更多的結論,因爲它對後續電影的影響纔剛剛開始。”
雖然也有相當看了這部電影的人給出了負面評價,但就商業電影和主流市場而言,杜克的號召力無疑是巨大的,‘杜克吹’這幾年的數量和影響範圍都在不斷擴大,甚至有媒體稱,他是史上第一個擁有巨星級粉絲的導演。
《地心引力》的3D效果絕對出衆,單單是這一點,就足以吸引到大量的觀衆。
在影片大範圍公映的第二天,也就是2011年元旦當天,北美票房再次上漲,單日報收2854萬美元,儘管隨後的一天裡,單日票房出現下幅度下滑,卻依然收穫2577萬美元。
毫無懸念,《地心引力》輕輕鬆鬆摘得2011年第一個北美週末票房榜冠軍,而且8196萬美元的成績足夠亮眼。
加上之前點映獲得的票房,《地心引力》已經從北美拿走了8906萬美元。
還有一點,《地心引力》在這個檔期,根本沒有同一等量級的對手,不負衆望的首周票房加上出色的口碑,足以保證影片後續票房以極其穩定的走勢進行運轉。
無論是杜克,還是華納兄弟,對於這部影片商業方面的成績並沒有太過擔心,在維持足夠市場宣傳的基礎上,他們的主要工作漸漸轉到了奧斯卡的公關運作上。
即便杜克、帕尼?凱利斯、斯嘉麗?約翰遜、南希?約瑟夫森以及華納兄弟之前做了足夠多的努力,也爭取到了弗蘭克?皮爾森這種重量級學院成員的支持,形勢卻一點都不樂觀。
《地心引力》上映時間過晚是無法忽略的可觀因素,也增加了衝奧的難度。
“我們缺席了一系列的前哨獎項……”
眼型別墅的待客室裡,帕尼?凱利斯眉頭緊鎖,現在的局勢確實不容樂觀,“這對口碑營銷造成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特別是最佳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幾乎包攬了所有前哨獎項的最佳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