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設試才院

陳術將天下寒門讀書人的苦悶,一股腦的倒了出來,劉徵聽了心中很有感觸。

於是對陳術說道:“本王有一策,不知可行與否,申伯可爲我斷之!”

周羣等人倒是見怪不怪了,這一路來,劉徵的新策層出不窮。凡見一事一物,自有新意而出。

陳術卻沒有想到漢王頃刻之間便有策出,於是恭敬的向劉徵行了一禮。

劉徵將自己心中的構想稍稍醞釀了一下,然後說道:“我意於漢中設置‘試才院’,以代替察舉之法!”

“何爲試才院?”陳術不禁問道。

“試才者,考校天下之才也!不避出身,不分貴賤,以才定士。”劉徵說道。

“那又如何做到不避出身,不分貴賤?”陳術疑問道。

劉徵想了想說道:“試才院當設朝、州、郡三等,每歲固定時日張榜州、郡、縣、鄉,凡在籍、附籍者,上至公卿之子,下至黎庶奴人,皆可自行報名參試。如何可否?”

“若真能做到如此,乃天下之幸!”陳術稱讚道。

“試才院又當分設文武二科,武以勇力、兵法謀略爲試,文以才學爲試!武分勇、謀二目,文分明經、明法、明政、明農、明工、明商賈六目!”劉徵接着說道。

陳術聽了劉徵分科、目之論,不禁面帶疑惑之色,於是問道:“敢問漢王!何爲明農、明工、明商賈?”

劉徵於是爲陳術解說道:“國之大寶,士、農、工、商。明經、明法、明政乃取士之道。而農爲天下本,豈手足不勤、五穀不分者可以任之?故當擇善農之人以典農桑,善工之人以任工事,善商賈行貨之人以校平準均輸!此爲任其所長而避其所短!天下全才屈指可數,故當任專人以專事,不可行牝雞司晨之謬事!”

陳術兩眼放光,激動的問道:“漢王之意,此取才之法竟連農人、匠人、商賈皆得而仕?”

“國既有農工商之分,爲何不得取農工商之才?量飽學窮經之人,可上陣殺敵乎?既其有別,何農工商之事不以專才而任?本王有意破此窠臼!申伯以爲如何?”

陳術大喜讚道:“若行此舉,定可野無遺賢!”

周羣則問道:“此舉雖好,但州郡縣鄉之吏,皆已有任,長此以往,試才院取得之士又如何得以任職?”

劉徵已經想到了這個問題,於是對周羣說道:“吏員臃腫,則沙汰之!凡州各設刺政密使,以五爲計,每歲各汰去一人!五縣汰一,五郡汰一,以此爲制。凡有所缺,即以補任。除此之外,於州、郡各設‘奉賢堂’,凡得選錄而暫無所任者,具入奉賢堂,發給衣食俸祿,等候任用。”

“除此之外,試才院每歲核錄人數也當有所限制,各州郡長官當以州郡吏員缺口爲準,校訂試才院錄用人數。如此則可免除冗員之憂,也可催促試才之人勤修所業,不使荒廢!州試才院,只錄郡奉賢堂錄選之才,而朝廷則從各州奉賢堂召以公車。”

陳術又疑問道:“若有賢才恥於應試,如何可得而任之?”

這倒肯定會有這種現象,確實有很多名士未必願意同別人一樣,擠破頭去參加選錄。尤其是那些出身名門望族的,更加不會願意。

周羣也建言道:“試才之舉雖好,但也不可操之過急,若陡然斷了望族士子晉身之道,恐有變故。”

兩漢以來,世家大族漸成,這些大族逐漸壟斷了普通人的進仕之途,由此這些大族地位越發的重要起來,很多時候,一個大族便可算是一方勢力,若陡然間取消了這些人的特權,倒真可能生出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來。

劉徵再三想了想,於是說道:“舉事凡有三法!一曰不破不立,二曰先破後立,三曰先立後破。既不可操之過急,那便先立後破。設置試才院,但可保留徵辟之法。若試才之道風行天下,則再破徵辟不遲。潰癰雖痛,甚於養毒!數百年來寒門士子愈無出路,使天下賢才遺露於野!今可破之!”

陳術贊同道:“桓、靈二朝以來,賢才不得入廟堂,以至屍居其位者不可勝數,致有黃巾、董卓之禍!而州郡鄉里大才爭相競事各路梟雄,致使天下紛亂!若朝廷用賢不用親,天下能人賢士會於廟堂,安得令州郡坐大?”

陳術這句話雖然並沒有說出這亂世的根由,但是卻也並不無道理!

爲何桓、靈二朝叫得上名號的真正大才屈指可數,而現在卻層出不窮?這便是朝廷的選官任能制度有問題!

如果真正能夠使天下大才都彙集到朝廷之中,那麼以這些人才的智慧,怎麼也不至於造成現在這樣的亂世。

反而是現在,這些被朝廷冷落的有才之士,紛紛自薦求事於各鎮諸侯梟雄,幫助這些人分割大漢天下,以至天子之令不行,梟雄們成尾大不掉之勢。

假使現在各方勢力手下的人才都是大漢朝廷的人,那天下又怎麼會生亂呢?

如果不給這些人才以出路,那麼他們站起來對抗朝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見但凡大才,若不爲朝廷所用,則不免爲狼心之徒所用。

劉徵可不能讓這樣的事情再延續下去,試才院可選天下賢才,而養賢堂則可將其收在手中!

爲君者必須明白一個道理——不爲我用,必爲我患!

劉徵突然明白了後世科舉制度爲什麼會發展的越來越強大,而歷朝皇帝也越發重視科舉,甚至到明清二朝,科舉達到頂峰狀態。

與其說科舉制度爲朝廷選取了可用之才,倒不如說科舉制度是這些君王用來將天下讀書人,將天下聰明人關起來的最好辦法!

與其讓這些人無所事事,整天胡思亂想,倒不如給他們一個人生追求!讓這些人去皓首窮經,如此君王們纔可以高枕安坐。

不過劉徵倒並不是這個意思,至少目前是絲毫沒有這個意思的!

如今正是用人之際,劉徵確實希望藉此舉收羅人才,也是希望將來能夠藉此舉瓦解世家大族的影響力。

至於試才院會不會發展成爲後世科舉,那可就不得而知了!

畢竟劉徵也不知道自己重振漢室的目標到底能不能夠實現。

第六百二十七章 貴人來訪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忠請罪第五百三十六章 猝不及防第八十二章 劉豹反戈第三百五十五章 長安抉擇第二百零五章 合縱之計第三百一十五章 黃權勸龐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大會海昌第六百三十八章 兩個都督第二百一十七章 曹軍再敗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號爲神兵第二百二十章 排兵佈陣第八百零二章 丈夫求志第六百二十九章 邀得鳳雛第八百八十八章 勸阻祝融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道義何在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荊士散盡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頓首陳書第九百八十五章 樂進豪氣第八百九十七章 誰是黑手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許定斷後第八百七十七章 重回滇池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冢虎兇猛第一百三十三章 不必留情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孫權探病第六百四十一章 退出襄陽第一百零三章 議封漢王第九百七十一章 不辭而別第八十四章 劉猛失智第三百三十三章 李異之使第七百四十六章 馬忠請罪第七百一十三章 黃權口風第一千零五十章 動情家宴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揚帆東進第八百七十八章 提議鬥將第一百六十五章 壯士殉義第八百四十一章 錯失邛都第三百九十九章 白水相持第一千零三十章 再出王駕第九百四十二章 徐元訪孫第一百四十九章 狼居之盟第四百三十三章 直取成都第四百四十九章 荀彧請罪第九百九十四章 反送工匠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拙劣伎倆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拿下馬超第二百四十八章 起兵白波第六百八十二章 送上門來第六百六十五章 劉備止步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高蕃說韓第六百九十八章 再斥馬超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許定斷後第七百七十二章 漢王不答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計取壽春第十七章 路遇沮授第九百一十四章 弄巧成拙第三十章 段煨仗義釋徐榮第六百三十二章 暫罷兵戈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夫人出走第三百三十一章 成都之爭第三十五章 荀彧諫言用賈徐第一百二十九章 集兵五路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形勢之論第七百五十四章 雒城危險第一百三十九章 馬邑之謀第九百三十三章 衣帶密詔第二百四十五章 重振旗鼓第五百八十八章 涇水漁父第八百七十九章 決議鬥帥第三十章 段煨仗義釋徐榮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還治其身第四百九十七章 招降趙衢第三百五十八章 袁紹吐血第五百五十章 虛則實之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扣下郭淮第九十一章 馬失前蹄第一千三百章 龍馭賓天第七百五十九章 雒城密道第八百六十九章 最佳獵手第三百八十五章 二士崛起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嚴畯掌軍第七百零九章 五重煙幕第五百五十四章 一道白光第六十五章 典韋護主拽奔牛第五百八十五章 問對張嶷第一千零九十章 周瑜起兵第八百六十六章 識破陰謀第九百八十八章 斬殺陳勤第六百三十八章 兩個都督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孤膽陸遜第九十三章 百鳥朝鳳第七百七十章 叛軍俱滅第二百三十二章 程昱夜訪第七百三十七章 合賊之議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前路抉擇第四十九章 小馬雲祿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一病不起第三百六十四章 襄陽高才第五百七十七章 風雨如晦第五百五十二章 兩相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