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不是鄧艾的首創,也不是曹操的首創,秦漢時期以來一直在不斷調整變化,鄧艾也一直在改變適應。例如,當年曹操採納棗祗、韓浩建議,在許都附近屯田。屯田土地是無主和荒蕪的土地,效果相當不錯,“於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併羣賊,克平天下”。眼下這巴東和附近幾個郡縣這一點倒是不缺,基本都是無主的,就是缺人,所以,趁着目前沒有什麼重量級的敵人威脅,撒開了歡的開墾吧。
這是第一步,這麼大的面積,靠這麼點人開墾肯定是忙不過來的,尤其是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蜀漢和吳國也搞過屯田,但是,在經驗上和推廣上比之魏國業餘很多),下一步,還需要吸引更多的流民加入進來。因爲屯田有民屯和軍屯兩種。在魏國,民屯每 50 人爲 1 屯,屯置司馬,其上置典農都尉、典農校尉、典農中郎將,不隸郡縣。收成的分攤比例上也有明確規定,如果實在太窮,沒有,不得不使用官牛,最後分成比例是官 6 民 4;如果大小算是一個土豪,有自己的私人耕牛,則最後是五五分成。管理制度上要求加入屯田的農民不得隨便離開屯田(一定程度上喪失了人身自由,但是,亂世,就別有太多的追求了)。軍屯以士兵屯日,60 人爲1 營,一邊戍守,一邊屯田。這些,都是鄧艾不能再熟悉的東西了,也是他安身立命於司馬氏政權的根本,正是在他向司馬懿的建議之下,正始年間,魏在淮南、淮北廣開河道屯田。北以淮水爲界,自鍾離以南,橫石以西,至沘水源頭之間的400多裡範圍的土地上,五里設置一軍屯營。每營60人。同時拓寬淮陽、百尺兩條河渠,從黃河引水注入淮水和潁水,潁南、潁北修成了許多陂田。淮水流域挖掘300多里長水渠,灌溉農田20000頃,使淮南、淮北連成一體。魏在東南的防禦力量大大加強。每當東南有戰事,大軍便可乘船而下,直達江淮。現在,鄧艾,就是要把這套體系再度移植過來。最終還是要做到民屯爲主,軍屯爲輔。
又是要整編軍隊,又是要徵調糧草物資,又是要修葺營地要塞,看着忙的要腳打後腦勺的鄧艾,王迪終於明白了,這個老傢伙是真的從頭至尾都沒有想過回成都啊,有沒有自己的努力和陰謀詭計,都沒有這種想法。而且,不同於專注於走技術流的李庠跟在屁股後面拿着小本記個不停,王迪更是感受到了鄧艾對屯田這一事業的由衷熱愛。
也許自己找到了鄧艾內心深處要“背叛”司馬氏的真正原因了,在王迪看來,其實是司馬氏,甚至是曹氏“背叛”了屯田在先啊!曹操算是寒族出身(再有錢,也和世家大族有着本質區別),但是曹丕能夠篡漢成功,恰恰離不開世家大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就是殺手鐗),而司馬氏能夠逐漸將曹氏宗族排擠出朝堂中央,也是因爲在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持上取得了優勢,如何爭取這種支持?當然是利益切割,切割出去的就是人口和土地!是逐漸被破壞的屯田制!屯田制是什麼?就是國家力量和世家豪強爭奪土地和人口的話語權,原時空當中,鹹熙元年(264年),司馬炎詔令罷免屯田官、典農校尉、典農都尉等。泰始二年(266年),又是司馬炎,重申“罷農官爲郡縣”。而司馬氏這種破壞屯田制早在之前司馬師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司馬炎,就像是代魏一樣,完成了最後一步而已。
在同樣是寒門出身的鄧艾眼中,這種行爲就是無法容忍的背叛!
想到這一層,王迪略微有點失望之餘(沒有忽悠成功一代名將),也是鬆了口氣:鄧艾不回成都,自己這點無間道的事情也就不會穿幫了,你最好這輩子都不和鍾會見面!而且,在這裡專心搞屯田的話,自己也是受益匪淺啊。
雖然鬆了口氣,但是王迪也沒有回去的打算,和李庠和王聰等人加緊跪舔鄧艾步伐的目的不同(跟着這個人混經驗值漲的更快啊,尤其是李庠,業務方面基本就成了鄧艾的一個狂熱小粉絲,問題問個不停,都快把鄧艾煩死了,不過雖然嘴上說快要煩死了,可是鄧艾也確實喜歡這幾個傢伙,認爲都是可造之材,自己年歲已高,事業,還是要有人來繼承的,所以也就讓他們留了下來),堅持留下來,除了鄧艾的吸引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找到傅振東等人。
不是說之前事情繁忙就忘了尋找,只是這事情不能明目張膽的做,只能暗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