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3:落地

指斥對方無恥的兩份狀子幾乎同時送到案前時,孫秀,雖然因爲動靜鬧得太大有所耳聞,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是,當直面慘淡的人生(詳細內幕)時,還是忍不住要破口大罵了。

先是丁溫,無視了本方軍隊進入丹陽之後種種違法亂紀的行爲,只是單純強調沈瑩(沒敢直接和諸葛靚叫板,挑了一個軟柿子)所作所爲是違背了偉大領袖的方針政策,是一種公然的對抗反抗,並且還利用這個機會任由民間世家發展武裝力量,其心可誅。

這種拿着領導的話當做擋箭牌的行爲最是令孫秀惱恨:我是讓你去了,但是我讓你直接開搶了嗎?有話就不能好好說嗎?

接下來,沈瑩的話,就不似丁溫那麼極端了,不愧是文化人,條理清晰,首先,強調對領導的指示是絕對服從的,但是,這安排安置的活兒應該是丹陽太守去做,不能廬江軍團自行處置,更不能明搶(但是,卻迴避了自己被外人看在眼中的真實意圖:根本就不想安置你們),其次,發展民間武裝力量實乃無奈,丁溫手下手段太過毒辣,吃相太過難看,稍有不慎,全家就被掃蕩一空了,對於這種吃大戶的行爲再不有所應對,丹陽就該民變了(他們都是被迫自衛,我作爲太守守土有責,總不能幫着外人鎮壓他們吧);第三,臣的一系列舉措,都是在和內閣次輔諸葛靚的商量之後做出的一致決定(呵呵,動我一下試試,我們倆穿一條褲子的)。

這種拿着所謂的民意當做擋箭牌的行爲最是令孫秀惱恨:老百姓的意見自然要聽取,但誰讓你從老百姓身上多掏一份了?不會和丁溫溝通,大家各退一步?不就是爲了那麼點利益?你小子其實根本就是想一毛不拔吧?丁溫也是猴急了點,吃相難看,他要是老老實實,規規矩矩的等你分配,想必你還是會找出各種其他理由一毛不拔吧?

其實孫秀明白,正因爲這利益是一點點,纔會鬧成這個樣子,如果盤子夠大,就不會了。

罵歸罵,生氣歸生氣,兩邊還都不能得罪,丁溫手中有40000軍隊,沈瑩與諸葛靚父子掌握一郡之地和20000戰兵,任何一方跳反,都是這個草創的脆弱國家無法承受的,就算沒有跳反,這麼僵持下去也不是好事,自己亂作一團,離心離德,萬一這個時候王迪突然出手怎麼辦?諸葛靚還怎麼照顧豫章、廬陵?丁溫還怎麼和“友軍”並肩作戰——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孫秀還有一點很是疑惑:怎麼動靜鬧得這麼大了,荊州那邊還是按兵不動呢?

荊州那邊還是無暇去想,首先要做好的還是自己的事情。

發泄一通之後,孫秀還是強顏歡笑的扮演起和事佬的角色,組織雙方進入第三輪的……談判(沒有辦法,大家都生活緊張,所以,一國之主這時候也沒有爲你們掏腰包的道理,這是大吳國的國情在此,只能各退一步了)。只不過,眼下這談判,還是要分別前往溝通,除了怕雙方再度掐起來之外,也是存了一份各個忽悠的心思。

首先,對丁溫是斥責一下,批評其對部下約束補給,以至於生出這些齷齪來,接着表示理解和同情,眼下因爲國事艱難,丁溫的邊防軍待遇委實不高(普通士兵月薪只有十二錢,基本工資很低,主要是靠平時吃住免費以及出去打劫所得分兩成的績效工資),但是也希望能夠多多體諒國家,這丹陽雖然比廬江好一些,可是也沒好到哪裡去,所以,也不能吃定人家,自己還是要負擔一部分的,這樣吧,大家各退一步,軍士的基本工資部分從丹陽稅收中支取,軍糧由丹陽負責一半,績效工資還是靠你出去搶,只要不搶自己人,在荊州邊境和魏國邊境隨便折騰,大不了所得中央不要提成了(以前不管賬目有多少水分,孫秀這裡都能看到點兒進項),這個要求你要是不同意,我特麼也不管了,你們大不了來個魚死網破,最後誰也沒得好處。

夾槍帶棒的被孫秀一通教育,丁溫也溫順了些許,怎麼着也要先忽悠到第一桶金再說不是?怎麼着也要先混進丹陽不是?哭過鬧過還有這撕逼,不都是手段嘛。

有了丁溫的退步,孫秀這才又去忽悠諸葛靚父子和沈瀅:大敵當前,還是要大局爲重的好,這麼鬧下去,對大家都沒有好處,要知道,人家可是有四萬人,所以,出點血免災吧,每人每月區區十二錢而已,這筆錢丹陽的財政還是支撐得起的,算了吧,云云。

領導這麼說了,怎麼着也得給點面子不是?再說,這點小錢大動干戈也是有點過了,領導發話也是臺階——還有一個原因是,丁溫的邊防軍畢竟是久經戰陣(相對而言),耗下去確實對大家都沒有好處。

雙方都有了談和的意思後,那些不願意掏雙份錢的世家就更好擺平了:丹陽官方已經不會再給你們撐腰了,那點拼湊的蝦兵蟹將能抗住正規軍的雷霆一擊?別鬧了,左右都要花一筆錢解決問題(組建民團也是一筆開支),還不如直接給廬江方面,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知道你們現金流緊張,這樣吧,進駐丹陽的廬江兵食宿就交給你們這些世家平攤吧,多找幾家,平攤以後,每家也就沒有多少了。

沒有了後臺的撐腰,單打獨鬥的方案當然不能維持下去了,確認了只需要負擔軍糧,身家財產不會再被騷擾,也只得捏着鼻子忍受下來。

各自安撫妥協退讓後,孫秀這才略微放心下來,讓三方來個正式的會談把這事給落下來,結束這場不該發生的內訌,趕快應對外面的敵人——孫秀有一種感覺,荊州動手的時間臨界點已經到來,鄧朗那邊的搬遷第一階段已經基本完畢,第二步搬遷和第一道防禦帶開始打造,王迪,再不動手就晚了,趕快都去支援豫章和廬陵吧。

沒曾想,三方落座以後,非但沒有開成一次團結的大會和勝利的大會,反而又掐了起來。

丁溫果然不是省油的燈,要解決的工資和口糧不是你們想當然的3500人(包括孫秀),而是……13000,也就是開拔至丹陽境內的兵力極限,理由更是“冠冕堂皇”:因爲你們的斤斤計較引發了一系列不必要的衝突,既是造成了傷亡,也耽誤了寶貴的時間,所以,爲了國家,爲了陛下,下面的增援動作就必須提速了,不能這麼晃晃悠悠的。

分三批進來的部隊一股腦的全都塞進來?拜託,這不在事先商定的範圍之內吧?我們只是答應提供基本工資和軍糧供應好不?一下子比預想中多了一萬多人,那還是繼續掐架好吧。

丁溫也是本着談生意的姿態,不滿意大家就繼續劃價吧,你對13000不滿意,那麼我就再去掉1000,如何?丹陽方面當然不同意,聲稱堅決擁護孫秀陛下的最初方案,循序漸進的分批進入,這一點沒得談,但看在你的態度還不錯的份上,可以把3500提高到4200。

看來這些個數字還是有的談嘛,於是雙方又開始了無數輪的扯皮。

……

只要你們不動手就行(孫秀)。

只要別來騷擾我們,慢慢談就慢慢談吧,反正晚一天進來就省一天錢,砍下來一個人就節約一份糧食(丹陽)。

在3500人基礎上多爭取一個人就是勝利,越多越好,而且,再堅持幾天,只要王迪對廬陵和豫章動手,丹陽危在旦夕,你們就會求着我支援,到時候,哼哼,可就不是這個價位了(丁溫)。

終於,當鄧朗累的像條死狗一般把最後一批人口遷徙到位,準備編練人馬安置落戶的時候,這邊的談判也畫上了一個句號。

不是因爲談判有了結果,而是靴子終於落地:王迪,動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