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暗度

敢在這個時候搞競彩,而且還做強做大,公然去和那些民間去搶資源搶市場,也是因爲鋪墊這麼長的時間之後,王迪在兩個領域裡面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技術話語權。

一個是紙張,一個是印刷。

紙張其實早就出現了,而且,經過蔡倫與左伯幾代人的努力之後,技術和質量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這左伯紙,厚薄均勻,質地細密,色澤鮮明,難得的佳品,而且,到了這個時代,造紙已經擴散到了南方地區,並非什麼國家高度機密。無非是原料的分離(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打漿(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爲紙漿);抄造(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溼紙);乾燥(把溼紙曬乾或晾乾,揭下就成爲紙張)這幾道工序。所以,前世的影視作品中,王迪一直十分奇怪,怎麼古人明明已經有了先進的造紙技術,卻還是以書簡爲主呢?

來到這個時代之後,經過他人指點才知道,一個是供應量上不去,自然會導致紙張昂貴(這就和原材料廉價與否關係不大了),一個是爲了方便保存,人們總是認爲重要的文件應該鑄成鐘鼎或者書於竹帛,才能長期保存爲據。《三國志.魏.陳思、王植傳》便稱:“功銘著於鼎鍾,名稱垂於竹帛。”很多檔案文書封存,尤其是契約合同的憑據也多是竹簡的形勢,足以說明當時人們仍認爲紙不適於長期保存。

但是,在王迪看來,三國鼎立以來,大規模的戰亂就少了很多,按理來說,相對和平穩定的環境,作爲這樣一個文化大國而言,把紙張供應量提升上去,提升到一個普遍能接受的價格程度應該不是問題吧?至少政府方面要是強推的話也不該是這個局面,第二,方便保存倒是一個不錯的說辭,可是,這種書寫方法不也是要比寫在紙張之上麻煩很多嗎?紙張又不是沒有人用過,在這個便捷方面和保質期方面,應該心裡有數吧?

所以,他很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認爲,更有可能是,當權者出於某種陰暗的心理,故意壓制阻撓紙張的傳播,進而掌控知識文化的壟斷地位,對於屌絲而言,紙張太貴,就買不起,篆刻書簡太過費力,學習難度成倍放大不說,因爲家境問題搞不搞得到教材都是個問題,光聽老師講授又能如何?比如劉備,這個盧植“函授班”裡面的學員,文字功底不怎樣,學習興趣不太濃厚(聲色犬馬,不喜讀書)就和客觀難度太高有很大關係。

但是,這些對於那些權貴和所謂“詩書傳家”之人來說就沒有問題了(同樣還是劉備,逆襲了,臨死的時候就讓孩子多讀書,當然情有可原,就如同我們的父輩,不希望自己歷史問題造成的學業困難遺憾,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傳到下一輩身上一樣),這樣的話,就可以持續對中下層人士,形成智商上的壓制優勢。

基於這種陰暗心理,王迪一直想方設法的要絆倒傳統的既得利益者,在開疆擴土發家致富的同時,真心的要在文化推廣上做出點努力,所以,在條件允許之後,暗中搗鼓出了“造紙廠”,在他看來,只要把紙張的供應量推上去,至少可以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文化傳播,一個是上廁所能夠“舒心”一些,不再使用廁籌這種令“局部”地區粗狂成長的神物。

諷刺的是,低廉的草紙(也就是衛生紙)批量生產之後,倒是遭遇到了權貴們的熱烈歡迎,銷量喜人,卻沒有惠及到老百姓——在老百姓看來,紙張是很昂貴的,拿來擦屁股的話實在是暴殄天物。至於傳抄經典,推廣文化,底層民衆是“自慚形穢”加上洗腦嚴重,自動退避三舍,權貴們則是收起了一副上完廁所的愉悅表情,一臉沉重的建議還是以竹簡爲主,雖然是麻煩了點,但是,保質期長啊。

無奈,王迪還沒有直接硬肛整個特權階層和文化貴族的實力和手腕,只好繼續蟄伏下來,去搗鼓另一個重要平臺:印刷廠。

印刷,自然是比手工抄寫(不管抄寫在什麼載體上)要更加便捷,王迪也知道,印刷,是分爲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大階段的,即便是最早的雕版印刷,也要再忍耐個幾百年才能出現,現在就讓他一步到位弄出活字印刷簡直是癡心妄想,真要有那個金手指水平,也不至於穿越以來處處受制於人,只能靠狗屎運混到今天。

但是,王迪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發現,雕版印刷的出現也並非是從石頭縫裡直接蹦出來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比如,印章可早就有了,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後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有了紙張之後,某些公文也書寫在紙上,泥封演變爲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那麼,這印章,其實不就是一個迷你版的雕版了?其次,還有碑石拓印,遠的秦始皇同學,出巡在外多次刻石留下自己的足跡(比今天遊客的到此一遊什麼的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近的還有蔡邕同學,他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釐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爲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不過這是方便了讀書人這個羣體,還沒有真正普及到老百姓之中,而且,有蔡邕這種廣闊胸襟的人,還是鳳毛麟角,不然也不至於很多人要趁着官方監管不嚴的時候偷摸去“盜版翻印”,這正說明當權者是不希望流傳的太廣泛的,不然早就拿來賺錢了。

搞清楚印章和碑文拓本這些細節之後,王迪覺得,其實雕版印刷的出現,其實主要差在思想意識打壓控制以及大膽假設上,只要自己這個理工渣能夠在大方向引導技術員工,資金扶持到位,讓他們沿着自己的“大膽假設”去小心求證的話,那麼,雕版印刷,至少,能夠短暫應付的初代雕版印刷產品在這個時代面世還是可以期望的。

所以,仗着有王蕃這種日益陷入狂熱的技術大拿(對仕途越來越沒有興趣,甚至也不滿足於整日裡琢磨數學這個基礎學科單純的搞理論,只要有燒錢的金主在後面撐腰,他就敢不怕失敗的進行千百次實驗,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錢,反正還有王迪這種滿腦子“奇思妙想”的人傻錢多的領導),很快就暗地裡搗鼓出了“雕版印刷研究所”。

研究所的所長由王迪出任,王蕃只是個副所長加首席工程師,其實,王迪只是提出了一個只有四個字的構思(雕版印刷,其餘的自己領會去吧),但是,王蕃何其威武,很快就把手中掌握的幾個關鍵技術串聯起來,有了大致的研究方向(正確的研究方向),剩下要做的就是,和以前一樣的反覆試驗,實驗那種版料木材雕刻印刷後的效果更好,雕刻陽文反字還是陰文正字哪種字效果更好,墨色調配等等。

具體的事情王迪就沒參與了,沒時間關注這些細節不說,還看不明白(被古人在科學技術方面給碾壓了是一個很羞辱自尊心的事情),索性,和前幾次一樣,又當起了甩手掌櫃,錢不夠了,跟我來要便是,技術人員不夠了,高薪聘請便是。

蒼天不負有心人,僅僅三個多月,王蕃的技術團隊,在沒有耽誤數學研究和財務覈算的前提下,就給王迪拿出了雕版印刷的1.0版本。

雖然這個版本,別說在現代人眼中,即便是在古代有了印刷術以後的時代看來,質量也是有點慘不忍睹的,但是,王迪都是能接受的。

誰說一定要上來就搞出來質量最好的了?那樣的話,自己還沒死呢,就先破產了,可以先投入生產嘛,可以先收回第一期的研發成本嘛,以後慢慢升級便是,反正不怕有人以超越時代的眼光發現其中的商機,有這種人也不怕,天量資金足可以把你拍死在黎明前的黑暗了。

於是,雕版印刷研究所的衍生公司就出來:一個其貌不揚的地下印刷廠。

而幾經思量之後,王迪交待出來的第一個印刷書籍任務便是:《論語》。

倒不是因爲王迪有多麼的喜歡,非要再次鞏固儒家的政治地位(其實他真的對此持保留意見),只是單純的因爲字數比較少,雕刻版本相對而言方便快捷一些。

雕版還沒完事呢,王迪便向同樣當起了甩手掌櫃的王蕃(琢磨數學去了,別說刻字,連雕版印刷二代產品都不急於開發了)傳達了緊急通知:暫停印刷廠製作論語母版,大活來了。

“子均,不雕刻印刷這《論語》,難不成是《尚書》?”王蕃有些驚喜。

“莫要說笑,”王迪搖搖頭,說出了一個王蕃意想不到的東西:“眼下着急印的,是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