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意申明:又到科技章節,想到有讀者總覺在漢代搞工業化是不可行,也有讀者覺得很簡單,作者君就想順着寫小說情節,儘量用不枯燥的寫法,稍微談下工業發展的本質,不喜可跳過。)
人類的進步史,實則可視爲材料開發和應用的發展史。
廣義的材料學,囊括物理、化學和冶金學等學科,可視爲應用學科,卻也可視爲基礎學科。
西方的兩次工業革命,分別以蒸汽機和電力的廣泛應用作爲標誌,但究其本質,實則是擁有了足夠的基礎科學積累,尤是材料學的大幅提升,才得以付諸實際應用的。
簡而言之,所有的工具,包括原始社會的石器,現代社會的計算機,實則都屬於材料應用的範疇。
工業化難麼?
不難的!
譬如蒸汽機,原理並不高深,結構更談不上多複雜,後世小學生都能照着圖紙手工打造。
關鍵是,想要付諸廣泛應用,尤其是工業應用,就要在保障可靠安全且符合本益比的前提下,實現大型化、模塊化和多樣化,以便貼合各類實際需求。
這就涉及材料要求了,若鋼鐵的配方和冶煉工藝沒有提升,談甚麼工業蒸汽機,相反的,冶金業的發展程度到了,蒸汽機的出現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劉徹上輩子是學機械和化工的,對材料學自也有所涉獵,並深知其重要性。
後世華夏的大多數高等學府都將材料學系列爲應用工科,實則在劉徹看來,材料學實則應視爲基礎理科,是所有理工學科的基石。
要用鑽研數學的態度,去踏踏實實的研究材料學理論,而非淺層的簡單應用,太浮躁,太急於求成,基礎不牢,這纔是後世華夏和美帝在科技發展上的真正差距所在。
應用科學再強,材料學不成,就註定要被人掐住脖子,任人訛詐勒索,大到航空引擎,小到手機芯片,都離不開材料科學的。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啊!
在漢代搞工業化,藉着劉徹腦海中的書庫,自然不難。
依葫蘆畫瓢就是了,跨越式發展都沒問題。
然而,若漢人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待劉徹百年之後,無疑會陷入發展瓶頸,再回過頭打基礎,非但要耗費更多的時間,且夾生飯不好炒,容易糊。
帝國科學院的創立,乃至官辦學館的普及,就是爲提高全社會的教育水準,彌補科技斷層。
說漢代搞不了工業化的,那是對工業的發展本質認知不足,覺得所謂工業化有多麼的高大上;說漢代搞工業化簡單的,卻又想得太過天真爛漫,想得不夠深,看得不夠遠。
理性思考,客觀分析,不要光憑主觀臆斷去憑空揣測可行性,這纔是唯物發展觀。
進步,源自需求。
人類的所有科技進步,皆可歸結兩大需求,戰爭需求和生活需求。
戰爭需求,實則也可視爲生存需求。
爲了生存下去,爲了生活得更好,人類纔會不斷摸索進步,工業化是手段,是結果,卻不是目的。
劉徹身爲大漢天子,自然能強推工業化,甚至能讓億萬臣民勒緊褲腰帶玩命的搞,造出飛機都不是不可能。
然而,有意義麼?
可持續發展麼?
不成的,沒有需求,無法長久啊!
現今的大漢,堪稱霸絕於世,哪怕讓劉徹造出戰略轟炸機和核彈,對億萬臣民而言,都不如菜籃子裡的老母雞和雞蛋有用。
不是麼?
劉徹不是後世歷史網文的激進主角,是有理性思維的人,是懂得權衡本益比的人,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唯物主義者,自然不會用民脂民膏去胡搞瞎搞。
沒有需求,可以創造需求,然必須是符合百姓利益的需求。
現下軍力鼎盛,無懼敵國外患,就要想着如何讓老百姓生活愈來愈好,以此爲目的去推進工業化。
生活需求是甚麼?
衣、食、住、行,這是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需求。
漢八十二年,九月。
行過秋祭大典,皇帝劉徹頒佈召諭,再度放寬服飾的着色、布料和樣式限制,甚至鼓勵民間服飾改革。
華夏服飾的基本樣式,在夏朝時就已初步建立,乃是上身爲衣,下身爲裳的上衣下裳制。
經過千餘年的發展,到周朝就已崇尚長袍盛冠。
漢代深衣也是寬袍大袖,然而,軍中將士的服飾乃至權貴騎馬狩獵時的衣着,卻又不同。
這無疑要提到戰國時,趙武靈王的“胡服改制”,也是華夏在先秦時代頗爲重大的一次服飾改革。
當時,趙國要抵禦西北戎狄,趙軍的兵械雖遠較戎狄精良,然將士皆是寬衣博帶長袖,騎馬和作戰時都要結綁困束,分擔耗時耗力,且影響與敵廝殺。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故而在趙國強推胡服改制。
胡服改制,就是採用胡人的服裝,即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
趙武靈王的胡服改制很徹底,他不僅要使軍中將士改穿,還要全國官吏都改穿,故觸及的層面就很廣,加劇了改革的困難,然他終究頂住了壓力,徹底貫徹了改革理念,貉服、胡服之冠、爪牙帽子、帶鉤等胡人風格的服飾開始在趙國盛行。
隨着趙國愈發強盛,“習胡服,求便利”逐漸成了中原諸國服飾變化的總體傾向,各國百姓紛紛效仿。
漢代服飾,無疑也深受影響,雖說主流服飾仍是寬袍大袖,然那開襠褲,無疑就源自胡服。
是的,開襠褲,開了襠的褲子!
誰特麼說漢人不穿褲子的?
兜襠布,開襠褲,有錢人還多加條褻褲呢。
漢廷此番的服飾改革,身爲天子的劉徹雖不好明言,然卻授意田氏商團和聯合制衣暗中主導,引領諸多製衣和售衣的商家在民間默默推行。
說白了,爲老百姓改褲子和鞋襪!
底氣來自於甚麼?
帝國科學院的高聚物研究所早已試製出近似氨綸的彈性纖維,且已能付諸量產了。
滌綸和氨綸,皆是後世用途廣泛的合成纖維。
大漢雖早已量產滌綸布料,然因化工水準有限,有毒的化學殘留物較多,用來裁製着身衣料還是不太妥當。
氨綸雖也有此顧慮,然氨綸是長鏈長纖高聚物,且又較好的耐酸鹼性,相較於以縮聚反應制備的滌綸,無論是在原料篩純還是殘留物祛除的過程,都相對更爲簡易便捷。
(PS:就簡略寫了,若真有想討論製備可行性的,可參考滌綸章節,或留評論,我再找時間整理下資料貼上去,總之我粗略翻過PU發展史,覺着應該沒問題。)
漢人現今穿着的襪子,主要是以布帛或皮料所制,著角韈,以帶繫於踝。
譬如上朝時,大臣們雖脫下鞋履,卻非光着腳上殿,皮料做的襪子,筒口還很高,實則和靴子沒甚麼不同,頂多更輕便透氣,少了紋飾罷了。
皮襪再合腳,外頭套了鞋履也不舒服,不方便的。
軍中將士更是要打綁腿,脫個襪子那真真麻煩得想死。
劉徹沒打算直接撼動上層服飾形制,官衣朝服甚麼的,不宜猝然大幅變革,否則阻力太大,強硬推行也會有較大反彈。
老百姓就不同了,有的過去都窮得穿不起襪子和褲子,現下想怎麼穿,管得着麼?
當然,若是在外頭袒胸露背,有傷風化,還是要被人報官的。
氨綸已能量產,且化纖和編織工藝要求不高,那棉襪和鬆緊帶自是不難織造的。
襪子固然貼身,但氨綸作爲彈性纖維,其用途和滌綸不同,要保持襪子的彈性,十九股棉線編入一股氨綸絲即可,用量很少,況且現今製備出的氨綸雖也有少許化工殘留物,然除卻不懂事的嬰兒,怕是沒人會去啃襪子吧?
真要有這麼蠢的,多半也死不了,鬧點小病也活該了。
沒必要因噎廢食。
鬆緊帶的製作成本倒是比較高,氨綸用料倒再其次,關鍵還是繁瑣的編織手法很耗人工。
就現今大漢的工藝水準,部分彈性布料或許可以靠紡車製造,但如鬆緊帶這類經緯交織較爲繁瑣且需求樣式多變的織品,多數工序仍要靠依靠手工,人力成本自然不低。
饒是如此,劉徹已頗爲知足了。
時隔三十餘載,重新穿上有彈性的合腳棉襪,穿上縫了鬆緊帶的大褲衩,簡直激動得想落淚。
別了,又長又臭的兜襠布!
小兄弟啊,這些年真真委屈了你,終於能稍稍得以釋放,不用總是悶着了。
這是大漢服飾變革的一小步,卻是華夏文明發展的一大步!
皇后阿嬌端詳着大長秋卓文君讓內宰特意裁製好的褻衣和褻褲,俏臉紅得要往外滴血。
劉徹邊是嚥着口水,邊是遺憾,類似運動小背心的內衣樣式,已是自家婆娘接受的底線了,若真搗鼓出比基尼來,估摸她得三觀盡毀。
獨樂樂,衆樂樂,孰樂?
自是衆樂樂!
皇后深諳此理,故是陸續召了不少姑嫂妯娌和好閨蜜入宮,賞賜了她們不少衣裳,其中就自是不乏這類褻衣和褻褲。
劉徹不曉得王侯權貴們瞧見他們的婆娘穿着這些內衣是甚麼感受,總之沒人敢說出來,御史大夫直不疑都不敢!
朝堂之上,當殿議及褻衣褻褲,饒是天子不怪罪,然若傳揚出去,老臉往哪裡擱啊?
寫奏章劾諫更是不成,在蘭臺是要留騰本的,教後人翻出來,那不得遺臭萬年啊?
滿朝文武仍是長袍盛冠,尋常百姓也仍多着寬袖深衣,僅是着色、布料和樣式又少了些許限制,然衣裳鞋履裡頭的褲子和襪子,到底是怎麼穿的,穿的甚麼,那就不曉得了。
總之呢,依着國舅田勝的回報,彈性棉料和鬆緊帶的銷量是愈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