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發行國債

中央官署位於未央宮正西,乃是漢朝高級官僚們的辦公之所。

官署建築的整體色調呈黃色,在多爲暗色調的宮城建築羣中顯得極爲醒目。這在後世崇尚金黃色的朝代是犯忌諱的,然漢朝崇尚黑色,又由於高祖劉邦自稱赤帝子,故又輔以赤紅,故以玄色爲尊。所謂玄者,即黑中帶赤之意。

太子劉徹入中央官署協從理政已有年餘,對各項政務雖還算不上得心應手,但也着實積累了不少經驗,眼界不由開闊幾分,思慮也更爲周詳。

這日午後,劉徹領着江都王劉非前往大農府,找到曹欒商議即將到來的秋收事宜。

提到秋收,大農令曹欒顯得喜不自禁。自從化肥開始向全國各地推廣,根據掌管全國各郡農事的三個大農部丞回報,各地農作物長勢喜人,再加上今年各地大多風調雨順,沒有出現嚴重的大範圍災害,豐收應當已成定局。

劉徹見狀,不由給他潑冷水道:“大農令先別急着高興,所謂米貴傷農,而米賤亦傷農。自父皇即位至今,大漢連年豐收,各地以粟米爲主的糧價大體常年穩定在八十錢每石。

然而前年已隱隱有糧價滑落的跡象,若非五皇兄命新設皇室儲備總署大肆收購糧食,再加上父皇爲出兵河朔預作準備,在數個大郡設立常平倉,又命太倉大肆囤糧,恐怕這兩年的糧價早已一瀉千里了!”

曹欒不得不承認太子殿下言之有理,相比秦末羣雄混戰時“石米值萬錢”的恐怖糧價,如今每石八十錢的糧價算得上是極爲低廉的,只要不遇上災年,大部分平民都能吃飽肚子。然而低糧價也造成了農民的收入並不高,雖然朝廷數次減免租賦已讓百姓的生活好過了不少,但一旦糧價滑落,便會抵消掉減免租賦給百姓帶來的額外收入。

“下官也在爲此發愁,若是皇室儲備總署和官倉繼續囤糧,應能維持糧價。”

曹欒看着江都王劉非,訕訕道。

劉非忙是擺手,搖頭苦笑道:“這兩年皇室儲備總署之所以耗費大量錢財囤糧,乃是應父皇的旨意,協助朝廷備戰。河朔之戰頻頻告捷,只用了大半年便以大勝班師,儲備總署的囤糧甚至還來不及起運邊關。如今倉稟皆滿,整整囤積了近千萬石糧食,今年交由朝廷代管的幾大封國田租大部分也要運來儲藏,樑國,齊國本就富庶,加上諸皇子的封國,怕又有千萬石新糧入庫。”

劉非頓了頓,臉上露出肉痛的神色,復又道:“如今儲備總署的倉稟嚴重不足,倉促之間也無法新建過多新倉,只有低價出售大量陳米,損失極大!”

“萬萬不可!”

曹欒聞言一驚,如意算盤落空倒還在其次,令他更爲不安的今年儲備總署不但不能協助朝廷囤糧,反而還要低價出售大量陳米。

如此一來,不但糧價難以維持,恐怕京畿周邊數郡還會出現糧價狂貶的情況。

“若是不可,爲之奈何?”

劉非皺着眉頭,顯得很是煩惱:“總不能將陳米運出倉庫後閒置,由於存儲不當而生生爛掉吧?”

曹欒啞然無語,即便他寧可劉非當真讓陳米爛掉也不要出售,卻不能宣之於口。

且不說大多權貴在皇室實業的有股份,儲備總署的糧食也變相的等同他們的財產,單說這浪費糧食的消息一旦傳揚出去,恐怕會遭到萬衆唾棄,朝野譁然,即便是大漢天子都不敢擔這要遭天譴的罵名。

劉徹見狀,心知曹欒已真正瞭解失態的嚴重性,隨即出言道:“大農令也不必過於驚慌,儲備總署的新糧倉已在全力營建,力圖在秋收後能多儲存些。只是如今大漢各地都在大肆築路,未來還要整修河道,改善漕運,人力和畜力缺口極大,營建新倉的進度必定受到影響。況且皇室實業要對股東負責,過多囤積糧食也不是長久之計。因此朝廷必須儘速在全國各地設立大量的新倉,由國庫撥出專款,就地囤積糧食。”

劉徹的意思很明顯,皇室儲備總署乃是皇室實業旗下以營利爲目的的機構,即便能偶爾爲朝廷效力,但卻無法長久,免得讓大農府產生依賴性。

作爲穿越衆的劉徹深知國家的糧食儲備機構必須是國有的,一旦被商人掌控,便等於將命脈放在他人手中。將來一旦朝廷對皇室實業這樣的大型集團失去控制力,後果不堪設想。

曹欒無奈的點點頭,復又看着劉徹二人,帶着幾分心虛道:“也只能如此了,然雖然近年國庫充盈,歲入也頗多,但數次大戰也耗費了不少錢糧,加之連續減免租賦,想要在全國各郡設倉囤糧,恐怕還是力有未逮。”

劉非奸猾似鬼,自然聽出他的言外之意,無非是有在打皇室實業的主意,不由譏笑道:“論起錢財,皇室實業的府庫裡倒是頗多,然設立官倉乃是大農府的分內之事,本王可不敢越權行事。”

曹欒面露尷尬之色,心知自己的要求確實不太厚道,哪有朝廷辦事讓商家出錢的道理。

在無爲而治思想主導下的漢初政治氛圍,與民爭利是極爲要不得的,很少出現後世朝代對商賈抄家斂財的情況。

劉徹倒是能理解曹欒的難處,他協同理政的一年多來,深知漢初的官僚體系還是頗爲簡單的。身爲掌管天下銀錢租賦的大農令,曹欒的工作量極爲繁雜,相當於後世新中國財政部,農業部,商業部等幾個最重要的大部集合起來的大總管。

由於大農令又掌管着國庫,曹欒每日經手的錢財都數以億計。故而漢初的歷代大農令基本都是四十出頭的壯年人,是三公九卿之中平均年齡最輕的一個職位。若換成年老力衰的長者,恐怕不出數月就會活活累死在任上。

“孤王和皇兄此番前來,正是奉了父皇的旨意,想和大農令商議一事,當可解此困擾。”

劉徹淡淡一笑,從懷中掏出幾張嶄新的紙片,遞給曹欒。

自從兩年多前新華書局開始販售線裝書,大漢的權貴們早已對紙張極爲熟悉,曹欒也不例外。他接過一看,這些紙片的正面都用油墨印着“大漢帝國國庫券”七個大字和“甲午年”三個稍小的字體。根據油墨顏色的不同,背面的字樣卻有些一樣。印着“萬銖”字樣的紙片使用黑色的油墨,“千銖”字樣的紙片使用的是紅色的油墨。

曹欒仔細查看了片刻,還是不明所以,滿臉疑惑的問道:“恕下官愚鈍,不知此爲何物?”

劉徹微微一笑,出言解釋道:“這是少府某個極爲隱秘的作坊印製的國庫券小樣,用來作爲將來國庫向私人借貸的憑據之用。每當朝廷需有較大之初,爲暫時彌補國庫收支不平衡,可發行相應數量的國庫券讓民衆購買,回購時需交付每年五釐的利錢。”

曹欒聞言一愣,隨即面色大變道:“萬萬不可!歷來只有百姓向朝廷上供或捐輸,還從未有過國庫向百姓借貸的事情。若真要發行這國庫券,豈不失了朝廷的臉面?”

劉徹心中微嘆,想在皇權時代做些有助改革的事情,實在是極難的。即便是這小小的國庫券,爲了說服皇帝老爹和丞相袁盎,他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如今還要說服掌管國庫的曹欒,實在令他身心疲憊。

華夏自古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既然全天下的一切都是帝王的,帝王取用自己的東西,怎麼能說是借呢?

老百姓的錢,從根本來說就是帝王的錢,不過替帝王暫時保管罷了,一旦帝王需要,他就可以隨時拿去。故而華夏的老百姓本質上是沒有財產權的,歷代政權也不存在任何內債。

皇帝弄錢最可靠的辦法就是加稅,皇帝加稅是不受限制的,只要他願意,他有無限的徵稅權。

當然,皇帝也可以賣官鬻爵。賣官鬻爵籌集資金的辦法一直從漢朝流行到滿清滅亡。對於皇帝來說,榮譽、身份和官爵可以被無限地創造出來,沒有成本,要多少有多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更暴戾的皇帝還可以通過沒收的辦法或讓臣民們“無私”捐助斂財。當然更不能忘記一條,就是他可以開動造錢機器,大量造錢。不過,古代的貨幣是重金屬鑄造的,造錢需要很高的成本。

一般來說,靠大量造錢斂財並不比賣官鬻爵、加稅和沒收更划算。只是一旦賤金屬甚至紙幣成爲主要的貨幣的時候,皇帝就可以通過大量造幣來斂財。明朝的朱元璋大量印製寶鈔,強迫社會流通使用,掠奪了不少財富。

劉徹之所以急於提出國庫券的概念,首先便是出於大漢境內即將展開的一系列重大工程確實缺乏大量資金,他不希望將來在推動工業化進程時國庫無錢可用;其次便是想替未來推出貨幣改革,乃至多年以後的紙幣發行試水,先讓國庫券這種帶有憑證性質的變相貨幣能得到社會的認同,今後漢人對紙幣的接受度也就會高些。

劉徹擺擺手,幽幽道:“孤王之所以如此向你解釋,乃是希望你能理解國庫券的真正本質。一旦朝廷頒佈詔令,允許發行這國庫券,對外的名義自然不是如此。”

曹欒稍稍平復下心情,和劉徹二人仔細商討了良久,復又隨二人前去覲見皇帝陛下,連同丞相袁盎一起,爲國庫券的發行制定了初步計劃。

漢六十年秋,朝廷頒佈法令,在全國各郡均設常平倉,各郡按人口多少,按照比例預留出部分本應上供的租賦做爲糴本,每歲夏秋谷賤,增市價三五文收糴,遇谷貴則減價出糶所減不得低於本錢。若三年以上未經出糶,即回充糧廩,易以新糧。

面對如此重大的決策,大漢朝野上下卻並未匯聚過多的注意力,只因另一個更爲勁爆的消息傳遍了全國各地。

皇帝陛下准許了丞相袁盎和大農令曹欒聯合上奏的章程,大農府不日將向民間發放一種名爲國庫券的“捐輸”憑證,以便籌集修築各地常平倉所需耗費,若有剩餘則盡數收歸國庫,已備日後。

而皇室實業隨即宣佈,將在今後用每年升值五釐的價格長期購買國庫券。當然,實際上只是考慮到朝廷的體面和避免保守官僚反彈,用皇室實業轉手而已。待到今後時機成熟之時,大農府將會適時的從其手中回購這些國庫券的。

一時間,暗自腹誹者有之,興奮不已者有之,而更多的權貴和鉅商則都持着觀望態度,默默的關注着事態的發展。

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闖禁區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貴女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二百七十六章 陽春徐來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六百零八章 商貿代表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業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國內附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漸涌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七百九十七章 歸家省親第二百八十一章 實地考察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七百四十九章 沒心沒肺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會議第九十章 火燒密林 第四百七十二章 竇後崩殂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三百零四章 雍涼乳業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八百零六章 儲君大婚第四百五十二章 劉沐封王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 第七百三十二章 張篤遇襲第三百八十八章 兩軍接戰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兩關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六百七十四章 貴女怨念第三百零四章 雍涼乳業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三百一十三章 少府錢莊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六百零八章 商貿代表第八百三十六章 離京赴任第一百二十三章 形勢大好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九十八章 酷吏張湯第六百零五章 權貴人脈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三百四十八章 烏孫滅國第五百八十章 或爲帥才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六百二十九章 以羌清藏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八百一十九章 進逼龍城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機第五百八十六章 馳道驛站第二百七十四章 凜冬戰事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識人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二百八十八章 齊力防災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八百零九章 揮軍北上第七百九十二章 劉興教妻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國伊予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衝突第八十四章 發行股份第八百零六章 儲君大婚第三百零九章 麥棉複種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擴編第三百三十二章 宮寒之症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復國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臨洮 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