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梟雄之死

桓階引用荀攸昔日所言“冠者在稚不可立”的理由,指出曹髦尚未成年,不可冊爲太子。曹操當即一扳手指頭,加以反駁:“漢景九歲而立爲太子,漢武七歲,漢元亦八歲也……”一口氣提了六七名漢代君王,隨即便道:“彼等冊立時,多有庶兄,而不用也。”

說着話再次環顧羣臣:“皆雲立長君而可固國家,未聞立長嗣而可固國家也。朕欲立太孫爲嗣,非即傳位於太孫也,何得以未冠而云然?卿等以爲朕之將死耶?!”

是勳心說當初廢黜曹昂的時候,你可不是這麼說的啊,大致意思我還記得,是說估計自己未必還有十年壽命,所以不可能有足夠時間扭轉曹昂已經定型的性格,還是趁着自己尚在人世,趕緊換一個太子爲,?好……那會兒你還身體康健,無病無災呢,如今一病好幾個月,原本幾乎已將痊癒的頭疼病也再度反覆發作,倒說自己不會很快死,所以不怕太子年紀小?真是人嘴兩張皮,咋說咋有理……

然而若此爲庶民之言,就算再有道理,人也會直接上一棍子將其打翻在地;此言若出於天子之口,哪怕明知道是狡辯,臣子們也不敢隨便反駁。是勳是已經打定主意不說話了——要再讓曹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自己這張臉還往哪兒擱去?他只是在心中模擬對答:我若是怎麼怎麼說,曹操又會怎麼怎麼破……

其餘羣臣繼續諫阻,然而是勳聽來聽去,就沒有比自己暗中籌思更高明的言辭。而即便自己開了口。也未必真能扭轉曹操的想法。若天子之意不改。哪怕真把他駁得啞口無言,又有什麼意義?逼急了直接把你轟出宮去都是有可能的!

罷了罷了,反正是你曹家的天下,我只要秉持着原本反對荀攸“三不可”時候的初心,儘量利用自己的聲望和能力維護相對完善的官僚體系不被破壞即可。管你將來哪個二世登基呢,在自己的構築的體系下,就不大可能真步了李斯的後塵,那又怕得何來?

總而言之。曹操直到最後也沒有改口,並且數日後曹丕“主動”提出辭去太子之位,曹操在朝堂上宣佈以太孫曹髦爲嗣,再度引發了更大範圍的惶恐、不解,以及紛紛上奏勸諫,但曹操無一聽從。段瑕段思闕這回算是踢中了鐵板,連上三封奏疏,請天子收回成命,言辭逐漸激烈,曹操一怒之下。將其外放爲番禺令——直接趕廣州去了。

年僅十四歲的曹髦就此得以上位,消息很快便通過潛伏的奸細傳到成都。劉備聞報,不禁長嘆道:“魏氏廢子而立孫,廢長而立幼,操若即死,國必多事——此皆孝直之謀也,惜乎!”

他惜的是法正已於不久前病逝了,劉備痛失股肱,甚至幾度哭厥了過去。

法正是在從漢中返回成都的途中病逝的。他本來就因爲龐統攻入長安城而鬱卒吐血,其後帶病操勞運補事宜,病逝愈發沉重;等到龐統中箭而亡,劉備也得以全身而歸漢中,法孝直心情略略放鬆,病情似有起色,於是冒着秋日寒風出城迎接劉備,病再反覆,終於藥石罔效……

那麼劉備爲什麼說“此皆孝直之謀也”呢?因爲此番爲曹衝謀劃毒殺曹彰、扳倒曹丕、刺殺丁儀、陷害曹植等事的,正是那個是勳頗有些關注,是復卻打聽不出其來歷的“尹耒”——其實此人不叫尹耒,只是拆字假名,本姓伊名籍,字機伯,爲劉備之親信也。

伊機伯雖然出身山陽,但青年時代即隨劉表出鎮荊州,後逃蜀以歸劉備,就政治集團來說,屬於龐統荊州派一黨。所以法正曾向劉備獻計,離間曹操父子(當時還指的是曹昂)之間的關係,說:“操子甚多,但昂去位,諸必爭嗣,各擁黨羽,其勢瓦解冰消,不爲難也。”劉備問他誰人可遣,法孝直就推薦了伊籍——一則伊機伯聰明機斷,堪當此任,二來也是爲了放伊籍於外,可以削弱荊州派的勢力。

伊籍初從曹昂,其實沒能派上太大用處,等到曹昂去位已成定局,他便改名換姓,潛往關東,最終巴結上了去都之國的曹衝。正如是勳所猜想,曹衝雖然聰穎,終究年歲還小,以他的智慧,未必能耍得出那般狠招,其實都是尹耒也即伊籍所教;而以曹衝一介藩王的能量,殺兄誣兄也非易辦之事,一靠劉氏兄弟的策應和丁儀爲了曹植的利益而被當了槍使,二靠伊籍所可以運用的蜀漢在中原的間諜系統。

一開始劉備覺得伊機伯東去已久,卻不見什麼成果,還打算把他召回成都來的,但伊籍卻執意不歸,還寄信劉備,說陛下且再容臣三年,必有以報之也。等到曹髦被立爲太子的消息傳到成都,劉玄德不禁慨嘆伊籍之智,以及法正用謀之深、識人之明——只可惜機伯尚在,孝直卻故去了呀!

劉備心傷法正之死,再度垂淚,等傷心完了,卻又不禁想起自家之事來。你說曹操立了一個年幼的太子,好歹人都十多歲啦,而自己的幾個兒子尚在沖齡,並且全是庶子,就沒有一個嫡子——這比曹操還不如。如今看起來,想靠自己五旬的歲數擊敗曹操,恢復中原,重光漢室,希望是相當渺茫的,必須得做好長期對峙和抗爭的準備,那麼一旦自己薨逝,這一州之基業又將託付誰人?

劉玄德急着生個嫡子出來,於是徹底忽略了幾位側妃,每夜都留宿於正宮吳皇后的寢殿。誰想一番賣力耕耘,不但毫無收穫,反倒把身體給累壞了……

曹魏延康六年,同時也是蜀漢章武六年,五月間,漢帝劉備病勢沉重。已到彌留之際。匆忙下詔。命驃騎將軍關羽返都覲見。

關羽這個時候正率兵攻伐南中,在李恢的配合下,很快就擊破朱褒、雍闓等部,將二人團團圍困在朱提城內。朱褒等人匆忙遞上降表,表示願意重歸大漢懷抱,但李恢勸關羽說:“彼等勢窘而降,非真降也,聞黃忠已自句町北上。則大軍退,彼等必然復叛。盍攻滅之,梟其首級,以威南中?”關羽本打算採納諫言的,卻突然間接到了劉備的快馬傳詔,於是被迫暫時應允朱褒等人,自己匆匆率軍返回成都。

劉備於寢宮內摒去衆人,獨會關羽,對他說:“朕自起兵以來,艱難輾轉。遂有此一州之地,以賡續漢統。惜乎天壽不永。行將辭世矣——但恨篡逆未平,中原未復。雲長與朕識於微末,相攜至今,情同兄弟,當進位大將軍,善輔我兒,固守蜀中,以待中原有事,完我夙志也。”

關羽伏拜在劉備榻前,涕淚交流,先是大表了一番忠心,隨即就說啦:“臣能力不著,幼主尚在沖齡,恐獨身難以佐之也,請更命輔政大臣。”

劉備一把抓住關羽的手,把對方的腦袋扯得更近一些,低聲說道:“胡謂朕將傳位禪、永也?”

關羽聞言大驚:“陛下此何意耶?”劉備沉聲道:“所指與朕爲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朕以寬;操以暴,朕以仁;操以譎,朕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是故既操以孺子爲嗣,朕又焉可蹈其覆轍?今無嫡子,而二庶子初離襁褓,其母尚壯,何得繼統?得無效孝武皇帝殺其母而立其子耶?朕不忍爲此惡事也。況於曩者天下一,霍光乃能善輔孝昭皇帝,今漢室陵替,僅餘一州,卿之忠悃過於霍光,而才具未足,如何輔導孺子,以御曹操乎?”

關羽心說那你是要立劉封爲太子啦——“封雖長健,終非陛下骨血,豈可以大位相授耶?”

劉備說我這也是無可奈何啊,親骨肉年紀實在太小,扶不起來,若待身死國滅,反倒是我害了他們,況且——“朕尚有何面目往見漢之列祖於地下耶?封雖非吾子,亦得劉姓血脈……”劉封母家姓劉啊,論血統說不定比我更靠近東漢諸帝——“封素畏敬於卿,今與益德亦相莫逆,二卿爲輔,或可全蜀,以待天時也。”

劉封這會兒不在成都,而跟張飛一起守備漢中。想當初從關中退兵,張飛、黃權、劉封等將一起斷後,培養起了“同志般的深厚友情”,張益德見天兒在上奏中爲劉封說好話。劉備琢磨着,自己若然傳位給幼小的劉禪,則劉封在外,必不肯善罷甘休,他有張飛爲其羽翼,怕是會惹出天大的亂子來呀,若然曹魏趁機進兵,估計自己親兒子當不了幾個月的皇帝就會完蛋。還不如干脆傳位給劉封,則有關、張爲輔,情勢要穩妥得多,只要守住漢中天險,熬到曹操駕崩,曹魏必然內亂,或許還有機會恢復中原,一統天下……

當然啦,一切都要看天意。若然曹操一直拖着不死,硬撐到曹髦成年甚至壯年,那我劉家完蛋定了……也是我壽數比不過曹操,此非戰之罪也。至於劉封將來會不會苛待我的親兒子,也只能各憑良心了——起碼我若主動傳位劉封,他就不大容易拉下臉來,對我親兒子不利了吧。

當下向關羽傾訴自身的無奈,反覆陳說傳位劉封的理由,君臣二人淚眼相看,唏噓不已。關羽辭出之後,即受大將軍位,暫攝朝政,隨即便下令召劉封速到成都來,見他乾爹最後一面。

因爲擔心劉備病重不治的消息爲曹魏方偵知,所以還不敢明着說冊立劉封爲太子,只想先召來劉封,再在劉備病榻前拜命。再說了,其實關羽並不看好劉封,仍想着找機會再好好勸勸劉備,還是以親兒子劉禪繼嗣爲好。倘若劉備改變了主意,那麼劉封在外,確實是個相當不穩定的因素,正好趁其來都,軟禁起來,以免生亂。

然而左等劉封不來,右等劉封不到,劉備卻再也熬不下去啦,終於與世長辭——享年五十五歲。所傳遺詔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以劉封爲嗣君,繼承帝位;二,以大將軍關羽、車騎將軍張飛進驃騎將軍、鎮東將軍吳懿進車騎將軍、興業將軍李嚴加中都護,並尚書令射援、御史大夫徐庶,共同輔政;三,暫且封鎖消息,秘不發喪,以期麻痹曹魏方面。

關羽齎遺詔,即召羣臣於殿上宣讀,羣情大譁:“此真陛下之遺詔耶?何以不立其真子,而授假子位?!”關羽曾經聽劉備提起過,傳位劉封之事,他還跟射援、徐庶事先打過招呼,因此便即注目射援,希望他來做個佐證——誰想射援垂首不語。再滿大殿找徐庶,唉,徐元直卻爲何不見出席?

正在疑惑,忽聽一人大叫道:“此非真詔也,必關雲長與劉封共謀儲位,害天子而造僞命!”未完待續。 щшш ⊕тTk ān ⊕¢ Ο

第25章 毀於一旦第5章 天賦上限第12章 白地將軍第28章 鄴下舌戰第8章 名馬金槊第10章 不忠不義第2章 安貧守賤第21章 家國國家第17章 巫山雲雨第11章 魔鬼之聲第29章 前倨後恭第18章 蓋章生效第26章 軍國利器第22章 醫者仁心第7章 吾青州人第30章 凌雲雕龍第23章 豈可無馬第8章 名馬金槊第9章 明察秋毫第24章 取質三韓第30章 有害令名第37章 心大志廣第5章 天賦上限第7章 受人構陷第28章 內外兼修第26章 心喪三年第10章 隆中訪賢第8章 單家俗吏第5章 神鵰大俠第17章 強固是氏第25章 異度所遣第13章 十命可受第14章 帳下壯士第29章 律有明文第17章 正是此賊第27章 漫天箭雨第7章 謀身謀國第9章 積毀銷骨第22章 革命宣言第1章 兩面三刀第18章 陶牧拜表第4章 閉門課徒第35章 魯難未已第24章 中山之狼第13章 木秀於林第22章 都外胡騎第27章 直面刺奸第22章 禪何禮也第30章 合圍長安第14章 封藩涼州第20章 良馬爲贖第10章 變廢爲寶第6章 竊玉老賊第4章 人言可畏第17章 含飴弄孫第14章 未之聞也第28章 內外兼修第17章 命促早終第16章 廢立之思第25章 戲中有戲第3章 出泥不染第22章 都外胡騎第9章 煮豆燃萁第2章 飛龜舞蛇第2章 隆中之對第30章 標名青史第19章 訓詁之師第27章 都督軍事第32章 暗流涌動第25章 嘴炮無雙第4章 孤屯義士第4章 豆中有膏第28章 零陵先賢第25章 大地爲球第21章 一字長蛇第17章 延年按劍第26章 甄氏佳婦第2章 飛龜舞蛇第5章 白波谷前第6章 寧我負人第3章 天命天姓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7章 以身爲餌第1章 遼東軼聞第22章 養虎貽患第14章 帳下壯士第14章 再會梟雄第20章 秦因何亡第20章 大科學院第18章 文章魁首第34章 階級鬥爭第30章 南風驟起第24章 脣槍舌劍第13章 族滅匈奴第15章 亂世能臣第12章 兔死狗烹第14章 蘭臺藏書第5章 王中國死第12章 尚書空臺第6章 督郵行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