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投刺自薦

啥叫科舉?僅就文意而論,是指分“科”考試以“舉”才爲官。但是兩漢的察舉制也分各種科目,即便常設的亦有孝廉、茂才兩科,地方上因此而推薦給中央的人才,也都必須通過考試。僅僅是把考試製度定期化、規範化、嚴格化,分科再多一點兒,就能算是徹底的用人制度大改革嗎?就能算科舉制度了嗎?哪兒有那麼簡單!

察舉制打破了傳統貴族以血緣爲身份標誌的任官制度,改成以家族、集團爲其身份標誌——所謂世家,並不僅僅指經學大家的子弟,還包括他們的門生、故吏,包括他們的世代依附者。而科舉制則將這家族、集團背景也全都打破,使得就理論上而言,毫無家世、根基的庶族地主照樣能跟累世宦門子弟站同一條起跑線上參與考試,從而極大地增強了階層甚至階級的流動性,增強了全社會的活力。

這是中國中世紀甩其它民族、國家好幾條街的高明而獨特的用人制度,同時中國的官僚制度亦由此而成型。

舉例來說,在察舉制下,普通百姓是絕無出頭機會的。比方說劉備,雖號皇親龍裔,其家已然敗落,少年時被迫織蓆販屨爲生。雖然曾經跟公孫瓚等人一起拜在盧植門下吧,估計就他那地位,頂多是個旁聽生,所以孝廉、茂才之類肯定無份。他能做官,完全是亂世所造成的特例。

但在完善的科舉制度下,只要他天賦尚可,虛心向學。就有可能通過正規途徑出仕爲官——家裡窮又怎麼了?唐宋以後滿地私塾。只要有心。光靠偷聽就能學到不少知識(當然太窮還是算了吧),然後去參加科舉考試,便有脫穎而出的機會——當然啦,理論如此,實際上可能性仍然很低,再加上劉備又是一個不喜歡讀書的……

還是以麋竺舉例更爲允當,麋家有錢,但是無勢。他之出仕,估計是靠着給陶謙的軍費資助,而即便如此,也還在正規編制之外,直到進入劉備集團,才正經有了官身——若非亂世,恐怕連這條道兒都走不通。但既然有錢,在印刷術大行以後,想要蒐羅些典籍,找些飽學宿儒來授課便不爲難。真要考中了進士,必可一步登天。

察舉制度下。九品中正制度下,這種可能性幾乎等於零,即便再有錢也舉不了孝廉,賄選都沒用——身家太低,除非僞造身份,否則無人搭理。

科舉制度,一說形之於隋,一說成之於唐,就是勳的認識,還是以唐朝說更爲靠譜一點兒。唐代的考試製度與隋代的考試製度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士人不必通過地方薦舉,而可投刺自薦——說白了,只要你身家清白,沒犯過法,沒受過刑,理論上所有成年男子都有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的資格,壓根兒不需要推薦人。

如此一來,掌握薦舉大權的世家豪門就沒啥能量啦,因爲他們不推薦庶族不要緊,庶族可以自己跑去政府機關報名啊。

這纔是對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最兇殘的雷霆一擊!

所以當是勳一說出“可使投刺自薦也”的話來,衆人當場就都驚了。陳羣尤其驚愕、羞惱,即便涵養再好,也忍不住腦門上青筋亂跳,心說你這是根本上否定了察舉舊制和我提出來的九品官人法啊!兜這麼大個圈子,完全要另起爐竈重搞一套,你是在耍我哪還是耍我哪還是耍我哪?況且如此一來,世家將徹底喪失優勢,你就不怕千夫所指嗎?!

“既可自薦,則選舉何用?!”

是勳朝陳羣擺了擺手,示意他稍安毋躁:“勳非妄言也,亦非欲罷九品官人之法。乃雲自薦,此因時因勢不得不爲選舉之補充——其因有二。”

陳羣呼哧呼哧大喘氣,心說要不在曹操駕前,就光你提出的“投刺自薦”,咱們當場割席斷交——雖說本來也沒太大交情,終究面子上還算過得去不是嗎?曹操“唯纔是舉”,你比他更激進,曹操是因應亂世不得不爲,我設制度爲開萬世之法,你如今要把萬世之法全都給搞垮嘍,吾輩便當鳴鼓而攻之!不過好吧,是宏輔好爲大言,先震懾諸人,然後再慢慢找補,這習慣大家夥兒也都司空見慣了,我就先來聽聽,你要怎麼找補哪?

“令君其慎,言必有的也。”你可想好了再說,道理得給捋順嘍,否則別怪我……我們全都對你不客氣!

是勳仍然是那副雲淡風清的表情,先環視衆人,再朝曹操淺淺一揖,然後開口說道:“孝先乃恐野有遺賢也,主公亦嘗雲:‘士有偏短,庸可廢乎?’九品官人,可施於太平之世,爲萬世之法,而未必合乎於今;然其設中正、品鄉黨之策,又必用之於今也。故勳乃熟思一可並用於治亂、自今洎於日後之策。”

陳長文啊,我不要是把你的九品官人法徹底推翻,並且還盛讚它可“爲萬世之法”,但你這一套玩意兒,部分內容今天還並不合用,部分內容則今天非用不可——否則下面選不上合適的人來,你吏部必然抓瞎——所以我纔要考慮一套普適方案出來。

“昔毛遂自薦,乃合於楚,設無自薦,必有遺賢。舊制郡縣之吏爲自徵也,乃可自薦,今併爲國家所任,乃斷自薦之途,斯以爲不可……”在察舉制度下,士人自薦的情況並不罕見,因爲即便自薦成功也入不了正式編制啊,還得靠上官的長期考察和提攜。但在新的制度下,只要通過考試,就能進入正式官途,所以向長官自薦的道路就給切斷了,這不是很可惜的事情嗎?肯定會遺漏很多人才啊。所以我才允許普通士人通過投刺自薦來獲取考試資格。

荀攸及時問中重點:“自薦即可試,試中即可官,則薦舉何用?況投刺自往,誰可保其家世、品德?”

是勳仍然擺手,示意這個問題我待會兒再說——“前所言者,因之一也,尚有其二。今定九品官人法,唯施之於魏國五郡,命其中正,品評鄉黨,則外郡人士何由進之?”

衆人聞言,不禁面面相覷,心說這倒確實是一個大問題。曹操雖然被封了五個郡爲魏國,在這五郡內可以隨意選拔人才,但並不是說,他就只能從這五個郡裡挑人啊。漢朝那麼大,別郡人士想要仕魏該怎麼辦?怎能不允許自薦?可是這麼一來,卻又回到亂世隨心用人的老路上去了,不成制度,所謂九品官人法不是形同虛設嗎?

大家夥兒這才都沒話說了,紛紛轉目注視陳羣——唉,要麼先把你的計劃擱置着,等主公真得了整個天下,咱們再來施行?

在原本歷史上,陳羣究竟是啥時候提出的九品官人法,歷代說法不一,一說是曹操才死、曹丕繼爲魏王的時候,二說是魏朝已經建立以後。就是勳認爲,可能第一種說法是正確的,但具體到施行,還得到第二種說法的時候。理由很簡單,即便曹氏已經徹底掌權,對於這般重大的改制舉措,也是要等正位天子以後再頒行,才能真的名正言順且毫無阻力啊。

如今曹操亦執漢柄,所以陳羣設計九品官人法的時候,本就是按着施之於全漢朝疆域的想法去的,倒是是勳先給他帶溝裡了,彷彿那隻能先在魏國五郡內試行——就跟新官制一樣。可是再細一琢磨,兩套官制可以並行不悖,九品官人法卻確實不能以漢朝的名義頒佈——真要選上也好,考上也好,得到人才了,是歸漢朝啊,還是歸魏國啊?有人就願意當漢官,更多人想上魏國的船,你怎麼考評和分配爲好?

再者說了,揚、閩、洪、湘、沅、益、樑、涼、交等州還捏在別的勢力手中,朝廷就不可能往那兒派宗正,那麼難道把這幾個州的人才全都放棄了?在原本歷史上,曹丕篡漢以後,三國疆域基本固定,很快的從敵對勢力變成了敵國,那麼敵國倘若有人來投,當然可以走特殊途徑啦。現在可不成,都是大漢朝的子民,憑啥那幾個州的傢伙不經中正品評、選舉就能跑咱中原來當官兒?

所以這還真是個天然的盲點。陳羣想明白了這點,不禁喟然而嘆——可他是真捨不得自己苦心孤詣造出來的九品官人法啊,因而被迫朝是勳深深一揖:“實羣之失,令君所言是也。然未知如何得一‘並用於治亂、自今洎於日後之策’耶?”你不是說沒有徹底廢掉我的計劃,只是想加點兒補充意見嗎?究竟是怎麼補充的哪?

是勳暗中舒了一口氣。今天他這一大套新花樣擺出來,最大的坎兒,最可能遭到強烈反對的,就是“投刺自薦”,如今自薦之不可廢——起碼現今還不可廢——以及跟九品官人法之間的矛盾,既然已然得到了以陳羣爲首的世家代表們的的無奈認同,那後面的話就相對好說啦。他再往後的每一句話、每一條計,聽上去都會象是在幫助陳羣彌補缺縫,而不是在暗中拆臺,都象是純爲了國家利益考慮,而不是想要壓縮世家的上升空間……(未完待續。。)

第1章 益州內患第11章 不聞惡聲第7章 吾青州人第22章 未盡善也第3章 破此五賊第7章 魏亦有亡第3章 禍不旋踵第27章 直面刺奸第15章 新野之宴第15章 春秋斷獄第20章 天象示警第35章 世豪之富第22章 禍其始此第25章 戲中有戲第6章 平春豪強第11章 三道伐蜀第24章 首山之戰第11章 首鼠兩端第5章 今古不同第19章 婦誦夫錄第22章 都外胡騎第17章 強固是氏第20章 圖窮匕見第10章 身陷囹圄第29章 前倨後恭第23章 沽名釣譽第11章 三道伐蜀第11章 官場狡詭第27章 都督軍事第17章 以身爲餌第27章 澄清吏治第5章 霹靂高車第18章 行獵遇賊第11章 霸王之死第9章 德不可見第9章 溳水之戰第3章 嫌疑之地第15章 擾會驚吳第12章 兔死狗烹第20章 的盧妨主第1章 禍起蕭牆第19章 祖道之金第8章 不共戴天第19章 覆蓋攻擊第2章 飛龜舞蛇第22章 醫者仁心第27章 平原搬兵第24章 城上易幟第13章 必擒是勳第5章 白波谷前第30章 攻心爲上第3章 嫌疑之地第19章 二虎媾合第15章 知交零落第8章 破局關鍵第28章 內外兼修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9章 編定魏律第8章 願爲雲敞第15章 生而異象第16章 天下爲弈第37章 千年展布第27章 誰執棋先第28章 面折梟臣第7章 魏亦有亡第18章 公臺不懌第36章 何言德行第23章 天雷殛我第24章 續漢記事第11章 軍中之樂第26章 爲政之權第20章 謀劃江東第23章 霸王鎩羽第18章 皆不必問第12章 懸危之勢第21章 老馬戀棧第7章 魏亦有亡第28章 面折梟臣第23章 百口莫辯第9章 積毀銷骨第16章 歷史慣性第1章 分州荊襄第35章 定遠之功第4章 例不可開第28章 誅心之論第10章 分而制之第18章 投鼠忌器第28章 江南俊才第38章 謀國謀身第3章 曹洪之怒第11章 三道伐蜀第17章 莒縣奇案第27章 賢卻未賢第5章 大國小鮮第4章 例不可開第28章 毋失我望第11章 不聞惡聲第22章 太白蒼蒼第1章 繼嗣之爭第22章 請跪恭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