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兄弟鬩牆

逄紀逄元圖,跟許攸一樣都是南陽人,當年袁紹爲董卓所逼,逃出雒陽,遁往關東,二人一起追隨在側,也算是最早一批“從龍”之臣了。這傢伙在後世的認知度很低,不但比不上田豐、審配、許攸,甚至都比不上郭圖,然而細查其行事,亦不可多得的智謀之士也,尤其擅長用兵,故而袁紹託以軍事重任。

史書上評價逄紀是“果而自用”,也就是說,有智謀,有決斷,但剛愎自用,不大聽得進旁人的意見去。因此這晚許攸把袁紹召還袁譚的軍令密呈逄紀,逄元圖當即就顯示出他“果”的一面來了,招呼許攸:“子遠且寬坐,紀去去便回。”

許攸聞言嚇了一跳,忙問你幹嘛去啊?他當然知道逄紀會有所動作,以面對目下的危局,但是沒料到這人動作那麼快,這就打算下手啦。逄紀不理他,大步朝門外走去,許攸緊着跟後面追,但是年紀較大,體格也沒有逄紀好,竟然趕不大上。

那麼逄紀幹嘛去了呢?他當即點起心腹兵馬,一騎當先就出了薊縣了,連夜行軍,夜深時即至?水畔的莊園。甄堯確實挺負責任,不但沒睡,連衣甲都沒脫,正打算進行夜間第一次巡視,忽聞部下相報,趕緊就迎上來了。

逄紀二話不說,揮起馬鞭來一指甄堯,數名心腹當即跳將過來,將這位甄三公子扯下馬來,按翻在地。你說甄堯也真倒黴,來的若是旁人,他定然有所警惕。可是來的是袁紹手下數一數二的謀士。而他所依靠的袁熙本身就又不跟袁尚、逄紀一黨有啥衝突。故此毫無防備,瞬間便成了階下之囚。

白天他也是這麼來迎許攸的,還被許子遠誇獎了幾句,晚間同樣來迎逄紀,卻被逄元圖當場拿下。

甄堯梗着脖子,正待高呼含冤,早被逄紀一個眼神遞過去,逄家心腹掏出塊手巾來就堵住了甄三公子的嘴。這時候許攸呼哧帶喘的。終於騎馬追上來了,忙道:“甄堯殺不得也!”

甄堯本身算不了什麼,是死是活,對大局也沒有影響,但問題他甄家背後,站着的可是袁熙啊。袁熙見在漁陽郡南部,手握雍奴、泉州和廣陽南部的安次三個縣,麾下兵精糧足,真要是得罪了他,把他趕到袁譚那邊兒去。不用打,袁尚天然就輸了呀!

逄紀轉過頭去瞟一眼許攸。微笑道:“即子遠不言,吾亦知之——已使人往圍甄邸。今甄堯兄妹皆在我手,料顯奕公子(袁熙)必心向顯甫公子(袁尚)也。”我會把他們都當作人質的,不會這就動刀。

許攸不禁一個哆嗦,後背上冷汗涔涔,不禁心說我是不是邁錯了步啊?不想逄元圖之決,如此之速,所行如此綿密,跟他合謀,彷彿與虎謀皮,會不會一轉眼就被他給活吃了啊!

擒下甄堯之後,逄紀即招呼部屬,將莊園團團圍困起來,不過一刻的時光,便徹底解除了守衛——主要爲甄堯所部——的武裝。然後他下得馬來,手按長劍,在部下拱扶下,昂然而入袁紹的寢室。

袁紹已到彌留之際,模模糊糊的似乎覺得有沉重的腳步聲在榻前響起,微睜雙目一瞧,竟是逄元圖。他本能地覺得不對,忙問:“夜深矣,元圖來此何爲?”逄紀緊盯着袁紹的面孔,冷笑道:“主公欲舍顯甫公子耶?公子深肖主公,若得嗣位,必能廣大家門。若顯思公子繼,袁氏亡無日矣!還請主公三思。”

袁紹忍不住就問:“子遠何在?”這肯定是白天叮囑許攸的事兒,被逄紀給察覺了,他才鋌而走險,前來“逼宮”啊!

其實許攸就在門外,但是沒敢進來。如今聽得袁紹問起來,逄紀隨口答道:“殺之矣。”

袁紹聞言,五內如焚,不禁大叫一聲,白眼兒一翻,雙腿一挺——直接就掛掉了。

逄紀倒不禁也嚇了一大跳,心說怎麼死得這麼快?我莽撞了呀,要是多聽許攸說上幾句,知道老頭子病勢這麼嚴重,我行事就溫和一些,不來逼他——這可怎麼辦?會不會引發弒主的謠言?轉念一想,反正都已經這樣了,後悔藥也沒處掏摸去,乾脆——

“取印信來。”關鍵先得找着袁紹的大印,然後我就在這兒草擬讓袁尚繼位的文書,蓋上印章,自然勝券在握。

他一邊吩咐從人尋找印信,一邊就打算屈膝在門旁擺着的一張小案後面坐下來,動筆寫傳位公文。忽聽一聲慘呼:“主公……本初公!”就見許攸大張雙臂,揚着袖子,直接從門外躥進來,就撲到袁紹屍體上去了。

許攸哭得這個傷心啊——這怎麼話兒說的?我怎麼就摻和進這種破事兒裡去了呢?我原本想得好好的策略,透消息給逄紀,讓他暗中動手,自己則抽身事外,等一切塵埃落定了,我好揹着個忠臣的名頭去投曹啊。這袁紹怎麼就給逄元圖逼死了呢?我恐怕難逃“幫兇”的惡名啊!

許攸痛哭失聲,逄紀聽得心煩,於是關照部屬:“且扶許公起來。”可是人還沒上去呢,許攸倒先站起來了,扯着嗓子大喊:“是吾見事不明,以致害了主公啊!且待相伴主公於地下!”

他這是喊給屋外人聽的,屋外不光是逄氏部曲啊,還有很多袁家的僕役,雖然被拘管起來了,耳朵可還沒聾,這將來傳出去,許先生還是個忠臣嘛。

喊完這兩句,許攸一腦袋就往屋中的柱子撞去,逄氏部曲趕緊上去拉扯,好玄沒撞上。可是許攸發瘋一般掙脫了衆人,一轉身,又奔屋子那頭的柱子撞過去了。衆人還待阻止,逄紀卻輕咳一聲,那意思——讓他去。

許攸衝出三步,眼瞧着柱子就在前面,而竟然沒人來拉,不禁心中痛恨逄紀。好在急中生智,彷彿腳下拌了蒜,一個馬趴就伏在柱子旁邊了,並且還伸出雙手去抱柱子,口中含混不清的,仍是嚎啕不絕。

逄紀實在是聽不下去了,乾脆走過來,親自勸說許攸:“子遠且收悲聲,主公既歿,幽州之事,都在你我。今強敵在外,顯甫公子尚未正位,若其處置不當,袁氏基業,盡喪你我之手——則子遠便追隨主公於地下,又何面目相見耶?”別裝啦,善後的事兒還得你幫忙,趕緊給我起來吧!

袁紹去世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許都,隨即袁尚、袁譚亦各有表章呈上。袁尚的奏章很簡單,就是通報了父親之死,希望能夠遵照亡父的遺命,由自己襲爵,並領幽州牧。袁譚的奏章不知道是何人代筆,寫得相當有文采,痛陳其弟袁尚弒父奪位,希望朝廷大起三軍,討伐逆子叛臣,自己願意率領涿郡之兵,爲王師前驅。

兩份奏章都擺在曹操案頭,曹操瞧瞧袁尚之奏,再瞧瞧袁譚之奏,不禁喟然長嘆道:“皆不肖之子也。”你說堂堂袁本初怎麼就該着了這麼倆兒子?倘若易地而處,我和我兄弟可絕對不可能打起來。

其實曹嵩老頭兒一直都不喜歡大兒子曹操,卻偏愛小兒子曹德,經常跟人說孟德那就是一敗家的貨,還是去疾忠厚穩妥,能夠維持住家族的名聲和實力。但是曹老頭還真沒有正經打算廢長立幼,而且等他年歲老到該當考慮繼承人問題的時候,曹孟德早就自己出去闖出一片天下來了——老爹的名爵?有我高嗎?老爹的財產?但凡我想伸手,老二敢不乖乖獻上?我還需要巴着繼承權不放嗎?

不過曹老頭對兩個兒子的態度那是盡人皆知啊,只是曹德把自己的位置擺得很正,打小就從來不跟大哥去爭搶什麼。兄弟二人長年分隔,曹操在外打天下,曹德在家照顧爹媽,感情說不上有多深厚,但也沒什麼仇怨,沒什麼隔閡。

想到這裡,曹操心中倒不禁有一股暖流涌動,心說我得再照顧點兒老二才成,要真真正正拿出長兄的“悌”道來給世人瞧瞧。

轉過頭去,一眼又瞟到了侍坐的曹昂,他忍不住就問:“若汝兄弟處此,又如何?”你們會跟袁家兄弟似的翻臉鬩牆嗎?還是真能夠和和睦睦地,一直相處到老?

曹昂一皺眉頭,面孔漲得通紅,卻說不出一句話來。

曹操心說壞了,我問錯人了。這話可以問曹丕,可以問曹彰,他們好回答,無外乎拍胸脯表態一定尊敬長兄,唯長兄之命是從,絕對不會象袁尚那麼不成器。可是這話問不得曹昂啊,他本來就是老大,是正牌繼承人,你讓他怎麼回答?“我肯定不會因爲繼承權問題跟兄弟們爭的,我不會象袁譚啊,子桓、子文要是想奪繼承人的位置,給他們就是啦。”——這象話嗎?

曹操只好輕咳一聲,趕緊轉換話題:“今袁氏兄弟皆來請助,以子修看,當從誰耶?”咱們幫誰纔好呢?

要不是剛纔曹操問那一句,曹昂肯定回答相助袁譚——他是老大,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嘛,即便袁尚弒父只是謠言,那朝廷也沒有幫忙小兒子奪取繼承權的道理呀。可是曹操問過之後,曹昂就不好開口了,只能踢皮球:“此軍國重事也,當詢之百僚。”

曹操說好,那你就幫我召集開會吧。(未完待續……

第10章 擇易避難第9章 西域貢使第19章 擅出奇兵第11章 熟悉劇情第25章 畫蛇添足第18章 皆不必問第7章 請殺孔融第26章 罵死荀彧第21章 一字長蛇第17章 搖脣鼓舌第25章 戲中有戲第22章 請跪恭送第29章 人亡政息第22章 禍其始此第2章 水力磨坊第2章 初晤諸葛第3章 軍中校事第21章 吾等何往第27章 直面刺奸第10章 窮途之謀第27章 恐其有詐第8章 願爲雲敞第13章 違天不祥第24章 天險閣道第22章 國中無將第11章 放下屠刀第26章 直取葭萌第20章 不可得乎第11章 成都驚變第7章 名士該殺第3章 禍不旋踵第15章 人生易過第22章 爭戰渭北第24章 所志既從第14章 封藩涼州第3章 夷寇臨城第28章 鄴下舌戰第25章 毀於一旦第12章 僞書離間第28章 長阪坡前第30章 養疾自重第5章 朝鮮新冢第32章 太阿倒持第27章 孟堅識淺第4章 五經注我第23章 幼平奮威第27章 燙手山芋第37章 項莊舞劍第3章 軍中校事第3章 岐東渭北第26章 軍國利器第5章 霹靂高車第23章 擒賊擒王第32章 暗流涌動第10章 不合邏輯第16章 城下轒轀第8章 徐方名士第11章 不聞惡聲第29章 城下大戰第27章 遂鄉認親第17章 巫山雲雨第19章 二虎媾合第10章 變廢爲寶第28章 面折梟臣第1章 遠方來客第19章 天子之威第18章 東海傲來第16章 舉賢任能第22章 生死度外第19章 若奸若忠第4章 海東來去第13章 大人將歸第30章 大破魏賊第11章 叔勉之心第19章 東出盧龍第23章 百口莫辯第9章 大山在前第16章 數算之道第2章 西進東歸第20章 秦因何亡第3章 四方貴半第26章 同滅吳寇第22章 小枝槊頭第3章 吳中之禍第4章 詩歌免談第14章 金商門外第20章 射戟小支第4章 法不可廢第21章 采采榮木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6章 往徵不難第10章 兒女親事第6章 建安石經第24章 壯士斷腕第28章 後世來者第10章 分而制之第17章 含飴弄孫第2章 是儀北上第23章 步趨周公第36章 何言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