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秦因何亡

要是擱剛穿越來那會兒,估計是勳也就只好再編無名老頭的故事了,但這幾年他在士人圈中打混,見得也多了,識得也廣了,嘴皮子也練出來了,那等級就從街頭小騙子直接上升到了傳銷頭目,瞎話——張嘴就來啊。

他想起當年在樂浪郡氏家莊院裡,給氏公子行冠禮、起表字的那位自稱曾就學於鄭玄的耆老來了——那老頭兒在氏家破門前不久就掛了,死無對證。於是他就開始編啦,說有一位樂浪朝鮮的馬先生,自稱曾於先生門下就學,返鄉後枯居海隅,日以研究訓詁爲樂,某的字就是他給取的,一些訓詁的基礎,也是他給教的。

想不到鄭玄老歸老,記性還挺好,並且那馬老頭也不是空口白話瞎吹牛——“樂浪馬訟之啊,與鄭某同歲,不知可還安好?腿傷已愈否?”

“馬師已在初平元年便辭世了。”

“可惜啊,可惜,”鄭玄長長嘆了一口氣,“故交零落,使人感傷。未知他在海隅,可有新得否?”

是勳心說幹嘛見個人就要刨根問底啊,我編瞎話容易嘛我。他腦筋略略一轉,想到一個橋段,當下就問:“馬師曾以爲倉頡造字,有兩字恰恰造反,百思而不得其解。”

旁邊的鄭門弟子們一說到學問,全都來興趣了,王經就湊趣地問:“哪兩字?”

是勳道:“一爲短字,以矢着豆,豈非‘射’乎?一爲射字,其身如寸,豈非‘短’乎?”

劉琰聽了這話就有點兒失望,說:“是未讀許叔重(許慎)之《說文》也。《說文》雲:短字以矢爲衡,表意,以豆表聲;射字之寸實爲手也,以手……”

是勳心說這我還不懂嗎?兄弟你中了我的套啦——“然而以手着身。得無‘撫’乎?安得爲‘射’?卿乃以手射之乎?”

劉琰無以爲對,倒是鄭玄比較淡定,笑着問道:“既出此題,想必馬訟之已有所解?”

是勳拱手道:“馬師曾苦思此字不解,後偶得一先周銘器,上有古籀,辨其文字。以上下意乃得射字——原來今文之射誤矣,古文之射,左非身也,是一弓形。”說着話,就伸手在席子上大致描畫了一下。

“原來如此,”鄭玄點頭。“字固有其流變,明其流變,才能識其本意,古文之與今文不同,即在於此。若僅以今文按查古籍,無異於緣木求魚也。”

是勳心說行了,咱們閒話也說得不少了。我今天又不是來拜師門、求學問的,咱們也該步入正題了吧:“朝廷欲召鄭先生爲大司農,並諸弟子同赴許都,重建太學,以廣古文之學。請先生俯允。”

鄭玄伸出手來指一指身旁的幾名弟子:“此皆學有所成,可爲博士者也。此外國子尼(國淵)在遼東,程德樞(程秉)避難交州,孫叔然(孫炎)或在關西。若能徵辟,亦堪入太學爲師。崔季珪(崔琰)仕於袁冀州、孫公祐仕於劉豫州,或不易致。”

是勳拱手問道:“勳皆當上薦於天子——然則先生……”

鄭玄輕輕地嘆了一口氣:“吾垂垂老矣,唯望埋骨鄉梓,實不願跋涉山川,仕立於朝,以阻卿等少年之路。”

是勳心說這可不成。要是光徵召你這些弟子,哪兒用得着我專門跑這一趟,朝廷裡那麼多吃閒飯的傢伙,誰來不成啊?他左右望望。低聲說道:“勳有一言不恭,請諸君海涵。諸君既就先生而學,必有所長,然而姓名不彰,恐無以懾諸小、定人心……”想做爲鄭學的旗幟立在朝中,你們還不夠格啊,除非把崔琰從冀州請了來——那當然是不可能的,袁紹不會放人。

許慈說:“吾等雖潛心就學,尚無所成,是少府所言是也。”當下幾個弟子一起開口勸鄭玄,郗慮還說先生年事已高,又無親人,正需要弟子們服侍,先生要是不肯赴許,那我們也不能去,得跟這兒照顧您。

鄭玄擰不過那麼多弟子,最終只好再嘆口氣:“汝等都出去吧,容某與是少府獨言。”是勳心說怎麼的,不讓我拉幫手,要跟我一對一地較量?好啊,來吧,誰怕誰啊?你老先生雖然學問夠高,但我懂的很多玩意兒你聽都沒聽說過,只要不是光談經,我就不怵你!

等衆弟子都出去以後,鄭玄注目是勳,淡淡地問道:“讀經何用?”

是勳畢恭畢敬地給出常見答案:“爲正人心,寧世道也。”

鄭玄苦笑道:“然而學之興也,恰正因爲人心不正,世道不寧。昔周代殷,小邦取之大國,乃生周公;周道既衰,諸侯紛亂,乃生孔子;漢初執黃老無爲之說,國雖定矣,而臣於匈奴,乃生仲舒。今謂鄭學興,豈非因漢道凌替之故乎?”

是勳說正因爲這樣,您老才必須出山,去講經論道,澄清人心,安定天下啊。

鄭玄不理他的話,只是自顧自地說下去:“孔子以後,有曾子、荀卿,有子思,孟軻,皆能光其師教,而別有闡發。逮至儒入官學,置五經博士,今文獨重其家門、師門,陳陳相因,不思進取。儒其盛乎?儒其衰也!古文之興,爲其在野,恐一日而爲官學,亦將陳腐沒落,一如今日之今學也。”

是勳聽了這話,就不禁肅然起敬,心說老先生您想得還真深遠。好在論起朝代的興衰,歷史的變遷,他終究比鄭玄多了兩千年的參照物,有些問題,就沒鄭玄那麼悲觀——

“所謂‘五百年,聖人出’,興亡盛衰,本同此理。周公爲其官學,孔子乃爲私學,仲舒爲其官學,如今先生乃爲私學。先生是願使官學日腐,而獨執私學於野呢,還是願將私學爲官,使其再興一二十年,以待新之私學呢?譬如爲人,少年終將老邁,老者終不免死,難道永爲私學。則可不死乎?而老者雖死,又有少者新生,難道以爲鄭學永在民間,便可以千秋萬世者乎?”老先生您未免想得太多了吧。

鄭玄聽了這話,精神不由得一振,可是眼中的火花纔剛一冒,卻又瞬間黯淡下去:“故此老夫老矣。不欲阻卿等少年之途。鄭氏能爲官學,弟子皆有所職,於願已足,何必定要老夫入許?朽幹橫路,新苗難生啊。”

是勳心說看起來光說學問的興盛、發展,那是說不服你啦。咱乾脆講點兒別的:“先生以爲今時今世,漢室衰頹,諸侯紛爭,比之先周如何?孔子尚周遊列國,孜孜求仕,其爲學乎?其爲天下也。鄭學執古文之牛耳,先生爲儒之集大成者。名重天下,先生入許,則天下士子莫不翹首相望,人心既定,世道乃安。難道先生不願爲天下太平奉獻心力麼?”說白了吧,我找你去許都,就是要拿你當大旗立着,凝聚人心。統一思想,進而才能統一天下。也不要你管事兒,甚至不要你講學,你光跟尊佛像似的杵在那兒就得。

“譬如孝武皇帝以公孫弘爲相,弘習文法吏事,不過緣飾以儒術而已,孝武用之。爲其名也,非爲其實也。”“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乃是史書對公孫弘的評價,說這人表面上是儒生。骨子裡是文法吏,儒學只是他打出來揚名的幌子而已。但是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用真正的大儒比如孔仲舒爲相,卻選中了公孫弘,不過是要利用他儒者的名聲罷了。

鄭玄聽了這話,倒不禁笑起來了,一指是勳:“卿與天子,亦如此言否?”是勳老實回答:“不曾。”“與曹孟德,亦如此言否?”是勳繼續老實回答:“毋須贅言,而曹公自明。”

鄭玄喘息了兩聲,突然轉換話題:“卿以爲秦因何而亡?”

是勳心說怎麼的,我說歷史吧,你也說歷史,這一杆子就打出八丈遠去。跟師長對話就是有這點兒不好,對方隨時可以轉換話題,你卻不能不跟着跑,對方但凡有所發問,你還一定得回答,不能顧左右而言他。

就比方現在鄭玄問了,你認爲秦朝爲的什麼原因才滅亡的?是勳就必須得回答:“爲秦不行仁義,不法先王,舉措暴重,而用刑太急。”鄭玄輕輕搖頭:“此陸賈之言也,非卿之言。”是勳又說:“爲秦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話還沒說完,又被鄭玄打斷了:“此賈生(賈誼)之言也,非卿之言——吾獨欲觀卿之識見,聞卿之所言。”你別背前人的成句,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吧。

是勳沒有辦法,只好在心裡略微組織一下語句,然後長長地吸了一口氣:“勳以爲,秦之亡也,其過有三。”

“哦?”鄭玄往起探了探身子,“其一爲何?”

“秦民質樸,故以法御之。而即便如此,先有南門立木,後有商君車裂,以示其信,然後可用。關東之民,散漫久矣,況多年御秦,父兄多死,是不明且不適秦法,不信且怨懟秦人。而法不更,仍以御秦人之策以御關東之衆——其亡一也。”

“那其二呢?”

“始皇修長城、開靈渠,固有利於國,而建阿房、築陵寢,則無益於民。況動輒百十萬之衆,日夜驅策,不使休息,死亡枕藉——民非牛馬,勞而必怨,怒而必爭,於是一夫振臂,萬夫景從——是其亡之二也。”

“其三?”

“秦吏非止暴虐,而兼貪婪。始皇聚天下之財貨、美女,以充阿房,二世更日夕淫樂,不事其政。上行下效,乃有沛令宴賓,以進錢以別親疏,項梁罪及,曹咎書抵司馬欣。吏既貪暴,民安得不反?——此其亡之三也。”

是勳說秦朝不僅僅皇帝驕奢淫逸而已,官吏貪腐問題也非常嚴重,他提了史書上有載的兩件事兒。一是沛縣縣令招待老友呂公,也就是後來的漢高皇后呂雉他爹,縣中官紳全都帶着錢去恭賀,縣吏蕭何親自點算,禮物超過一千錢的才準登堂,不足一千錢的,您且堂下候着吧——這是公然索賄受賄。二是項梁曾經受人牽連,被櫟陽縣追捕,他請老朋友、蘄縣獄掾(公安局長)曹咎寫信給櫟陽獄掾司馬欣,幫忙把事兒給平了——這是公然的知法犯法、執法枉法。吏治如此腐敗,老百姓還怎麼可能不造反呢?

PS:介紹個龍套,本章是勳和鄭玄口中的樂浪馬訟之,乃是一位多年好友,姓馬,律師,有點兒不務正業,經常在微博上發訓詁、語音之類的帖子,嗯,寫到是勳僞造訓詁之師,就把他給扯出來了,正合適。

第30章 師恩如海第21章 衣錦榮歸第25章 毀於一旦第7章 寄身豪門第10章 窮途之謀第9章 積毀銷骨第25章 一國將相第21章 采采榮木第3章 曹洪之怒第28章 古代科技第11章 三道伐蜀第29章 白兔遇犬第3章 蒼天不仁第11章 苦肉之計第14章 三不可立第29章 伏地氣絕第36章 誰人祖道第12章 人心不足第6章 人月團圓第7章 謀身謀國第14章 龍旗九旒第6章 此鬍匪也第3章 納頭便拜第9章 平州智士第16章 會稽顯姓第25章 爲公宣揚第16章 會稽顯姓第24章 天險閣道第16章 數算之道第24章 高陵之變第30章 標名青史第14章 鳳雛之謀第23章 百口莫辯第11章 官場狡詭第18章 謀刺之謎第9章 明察秋毫第38章 矜功失節第6章 樂浪故人第30章 大破魏賊第24章 軍功酬爵第20章 秦因何亡第26章 同滅吳寇第12章 白地將軍第27章 澄清吏治第34章 猛虎出柙第2章 沛國曹氏第9章 大山在前第19章 若奸若忠第13章 違天不祥第26章 軍國利器第27章 舊相新相第23章 鑄戈爲犁第18章 工人運動第1章 河北愚忠第12章 白地將軍第24章 軍功酬爵第13章 郊祀天地第9章 溳水之戰第10章 西行取經第1章 遠方來客第21章 海上仙山第1章 遼東軼聞第22章 天下太平第34章 疏不間親第7章 吾無此癖第27章 一朝出門第33章 賢良孝廉第22章 爭戰渭北第26章 熹平石經第9章 煮豆燃萁第9章 天子所賜第11章 料事如神第3章 秘計有三第26章 是郎才盡第32章 唯纔是舉第23章 堂上驚變第24章 英雄少年第11章 熟悉劇情第12章 乃可擄去第1章 啖肉豪客第6章 紙上發明第20章 冢子監國第28章 陣前殺將第17章 亡羊補牢第35章 咄咄逼人第6章 一時俱反第10章 兒女親事第16章 歷史慣性第6章 有如神鬼第19章 擅出奇兵第19章 婦誦夫錄第29章 銅雀臺上第4章 豆中有膏第28章 無禮冒犯第6章 皆不可用第20章 的盧妨主第29章 白兔遇犬第12章 坊中石墨第1章 禍起蕭牆第27章 敗絮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