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進士樓

但這小女子神態的轉換,哪裡能瞞得過劉承祐的雙眼,微微一笑,擡頭看向隨行的趙曮:“今歲科考士子,都聚在哪裡?”

聞問,趙曮趕忙答道:“各地士子,所居不同,但聚衆最多之地爲尚賢坊!其間酒肆、茶坊、客舍頗多,距離貢院也近,素爲文人雅士鐘意之所,進京士子,多居於彼!今日乃既望,士子們多在客舍,等待放榜。”

“那正好,去尚賢坊看看!”劉承祐眼神微閃,當即拍板,示意引路。

“是!”

趙匡胤當即去安排車駕,作爲護駕將軍,隨劉承祐出巡,也不止一次了。劉承祐則牽着周娘子柔軟的小手,在重重護衛下,慢悠悠地離開相國寺。

“元朗,開封是越來越繁榮了,以你看來,可恆以爲都否?”突然地,劉承祐問趙匡胤。

趙匡胤微愣,一時沒反應過來皇帝爲何會把話題扯到此事上。但轉念一想,便抓住其中要點,只是,神情之間,有些遲疑。

見其狀,劉承祐當即道:“你不必有所顧慮,直言無妨,說說你心裡想法,就當作我們君臣之間的閒談探討。”

皇帝雖然這麼說,但趙匡胤可不敢隨便講,琢磨了一會兒,說:“開封四通八達,當運河樞紐,八方財貨,彙集於此,也極利於錢糧之轉運,兵馬之調度。當年晉高祖石敬瑭,之所以遷都東京,想來也是爲了就食中原,取其便利。

天下未定之時,銳意進取,征討四方,以之爲都,可發揮其利。然而,地處平原,無險可守,無地勢形勝可依,還有水患之憂。爲鞏固京師安全,朝廷需屯重兵以拱衛,時間越久,對朝廷而言,財政的負擔將越大。”

“聽你的意思,天下平定之後,我該遷都了?”劉承祐微微頷首,問道。

趙匡胤謹慎地搖着頭:“遷都大事,臣豈敢妄議?只是陛下有問,從心答之罷了!”

聞言,劉承祐笑了笑,沒再就此事多說什麼。不否認,劉承祐有遷都的想法,原因還是在那一點,無險可守。以當今天下的局勢,國家處於興旺向上的發展階段,軍力強大,足以據之穩固江山,進謀天下,但是幾十上百年之後呢?

北宋王朝的結局,已經證明的開封的侷限所在,作爲經濟、文化中心,沒有問題,但作爲一國都城,還是有待考慮的。

什麼“在德不在險”,不過是出於政治、權力考量的一種說辭罷了,結果也很明顯了,爲了一個“德”字,爲了鞏固開封的安全,北宋王朝究竟多付出了多少代價。河北已是一馬平川,河南又是無險可守,簡直是反向雙重保險。

但是,要遷都,對於劉承祐而言,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僅開封這邊的既得利益者,就是一股極大的阻礙。

當然,不管如何,眼下對於劉承祐而言,還只是想想罷了。真要遷都,可還早着,五年、十年都不一定,並且,也需提前做些準備......

尚賢坊內,文化氣氛極其濃厚,尤其是才士街,更是賢才衆多,雅士雲集,連空氣之中,似乎都瀰漫着文氣。加上一干赴考的士子,更加催發了文道之繁榮。漫步在街道之間,尚能聽到道左音坊中的逸出的曲調,總之,不管是真才實學,還是附庸風雅,都喜歡往這邊扎堆。

自車駕上下來,劉承祐很體貼地,親自扶着周娘子下車。站在人聲最喧鬧的一座酒樓面前,三層高樓,裝葺頗具雅韻,門寬而大,門檻厚而高,外掛的幌子,高懸的牌匾,三個鎏金大字吸引眼球。

“進士樓!”劉承祐擡眼望了望,嘴裡呢喃了句:“誰這麼張揚?也難怪士子們,喜歡往此聚會!”

酒樓中,正在舉行一場文會,據說是酒樓主人所組織,邀請本科士子中才學上乘、有望中第者,前來以文會友。周遭裝飾很喜慶,幾名學究列坐一旁,以作評判,堂上堂下,看熱鬧的人都上百人。

劉承祐一行僅數人入內,未太張揚,叫了一間雅閣,到樓上觀看。稍微觀察了一陣,劉承祐笑道:“這就是所謂的名士風流嗎?如此喧鬧張揚,倒更像是一干伶人取悅觀衆!”

聽劉承祐這麼說,趙曮感慨道:“這也算士子們,揚名的一種手段吧!”

“名聲響亮,能影響朝廷取士嗎?能左右官職之委派?”想了想,劉承祐幽幽道:“彌錄滕封,當真能杜絕科場舞弊?”

劉承祐這三問,一個比一個尖銳,周圍之人,皆不敢答。

旋即,又淡淡一笑,從果盤上拿起兩顆連生的櫻桃,與周淑妃分食之,空氣之中,彷彿瀰漫着戀愛的酸腐氣息。

“去查查,這進士樓,誰是主人!”又掃幾眼周遭的環境,劉承祐吩咐着。

“是!”

觀看了一陣,劉承祐便沒了興致,對於詩詞歌賦這些,他心中實則喜慕,但以天賦的原因,也就愛個表面,也喜歡那些優美的詞句,但真讓他沉下心去關注研究,會犯困的。

所幸,來得較晚,沒一會兒,那所謂的文會,已然接近尾聲。

“將那奪魁的士子叫來,我要見見!”劉承祐發現,大周的目光,落在堂間那名贏得滿堂喝彩的士子,淡淡地吩咐道。

似乎察覺到了劉承祐語氣中的不樂意,小娘子離開收回了目光,怕引起誤會,趕忙低聲解釋道:“官家,我看那士子,似乎是淮南人!”

“是嘛!”劉承祐只是淡淡眨了眨眼睛。

未己,年輕的士子,面帶疑惑地在張德鈞的引導下走了進來。果然是丰神俊朗,翩翩公子。

士子也打量着雅間內的幾人,兩坐兩立。坐着的顯然是一對青年夫妻,青年蓄着短鬚,架勢端正,身姿挺拔,不怒自威,貴氣自生;其身旁的夫人,年紀不大,但是姿容天秀,氣質婉約動人。

兩個侍立在旁的人,一文一武,武者身材魁梧,面相威嚴,目光凌厲,手把在腰間的佩劍上,隨時欲發。文人身材略顯清癯,臉色微白,透着少許的病態,人顯得很低調拘束的樣子。

這樣的組合,顯然不凡,再加上門口的孔壯護衛,也不像一般的隨從,還有身邊這個輕言細語卻強勢邀請自己上樓的白麪小廝,進門還要搜身......

士子顯然被懾住了,下意識地低下頭,有心發問,話卻堵在喉頭,說不出來,白皙的俊臉,有些紅了,是緊張的,也是羞臊的。

張德鈞輕步走到劉承祐身旁,束手侍立着。劉承祐看他有些侷促,不由輕笑出聲,打破了空氣中的尷尬,道:“真是一表人才!叫什麼名字,哪裡人士?”

聞問,士子下意識地要答,不過眼神中閃過少許疑思,拱手一禮,試探着問道:“敢問閣下何人?”

劉承祐掃了一眼,淡淡道:“現在是我問你!”

輕飄飄的目光一掃,頓感心頭微悶。見狀,劉承祐又道:“方纔見你在文會上,吟詩作對,意氣風發,灑脫豁達,一身利落,怎麼現在這般不乾脆?”

被這麼一激,士子立刻回過了神,深吸了一口氣,平復心頭那莫名的緊張,緩緩道來:“在下張洎,滁州士子!”

“看你年紀也不大,怎麼就想着來東京參加考試?”劉承祐問。

話開了頭,張洎也就從容了許多,應道:“在下既已取得會試資格,朝廷選才,自當前來!”

見其舉止,恢復了幾分灑脫,劉承祐又說:“倒是頗爲自信,自覺考得如何?”

眉頭蹙了下,張洎輕笑道:“文章、策略,自認不弱於人,只是朝廷所定實務,並無治事經驗,難說!”

“聽你的意思,對這時務題,頗有微詞啊!”劉承祐來了點興致。

遲疑了下,張洎以一種無奈的語氣道:“這些試題,更適合對已有職事經歷的官吏進行升拔、遷調考覈,我等士子,縱飽學苦讀,實難答之!”

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28章 澧陽之戰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167章 請辭第29章 太后的病第160章 平定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297章 心虛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84章 夏州降第149章 降表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48章 耿崇美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12章 令人陶醉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67章 請辭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1773章 質問第6章 相形見絀第30章 湖湘之治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167章 先震後蝗第339章 那一腳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147章 德勝渡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406章 影響擴大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92章 兩京並重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5章 劉皇帝的考驗又來了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396章 天花板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103章 郭王會第53章 有詩云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60章 皇后進言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111章 動心第371章 殺,不殺?第97章 隰州第70章 衛公辭世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85章 安心淺談兩點第64章 邊事不寧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461章 癲狂?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296章 反響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