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選擇

bookmark

東京馮府。

“相公,您回來了!”

在僕人的迎候下,馮道歸府。用眼神示意下來,門房小廝,迅速地將府門閉上。雖然被遼帝拜爲公卿,仍舊顯赫於朝堂,但這馮府卻顯得冷清得很。

時入三月,天氣也慢慢溫熱起來,邁着老健的步伐,直入廳堂,馮老相公一邊解開袍服透氣,一面接過扇子扇着。

待婢女奉上茶水,連飲兩口,方纔緩了下來。沉沉地呼吸了幾口,氣息有些灼熱,就是不知究竟是天氣燥熱的緣故,還是其心情煩悶所致,皺着眉,臉上的溝壑似乎更深了。

“吩咐下去,讓府中人都都收拾收拾,準備好行囊。”嘆了口氣,馮道朝候在側邊的僕人命令道。

僕人有點不知所以,愣愣地望着馮道,疑惑道:“相公,您是要出遠門?”

“蠢材!”聞言,馮道鬍子一飄,立時叱罵道:“你看這東京城中,滿城帶甲,府門外巡邏不斷,能放老夫走脫?”

馮道這卻是動了無名之怒,擡眼見着僕人唯唯諾諾的樣子,卻不由無奈地搖了搖頭,自己與這愚魯庸僕計較什麼。

擺了擺手,嘴角揚起點苦笑,說:“出遠門,這個說法倒也不算完全不對。罷了,儘快吩咐下去吧......”

“是!”

自進入三月後,東京城中的動靜卻是越發大了,契丹人一副想要將城池搬空的樣子,撤還之心,已是不言而喻。

有的石晉老臣,暗暗竊喜,只望着胡虜早點還軍。但馮道卻沒那麼樂觀,老相公頭腦清醒得很,真當耶律德光掠奪些財貨就能滿足了?

今日崇元殿早朝,下朝後,耶律德光單獨召見他閒聊了一會兒。聞馮道是否真的效忠大遼,是否真心侍奉他。還提起當初馮道出使契丹,在北國待了兩年的事情,與他嘮了嘮當年的日子......

幾乎是在同馮道明示了,這老狐狸又豈能不明白,自然悉心應和,善表忠誠,沒有一點不識時務。這不,一回府,便讓人拾掇行囊了,都不用契丹人上門催。

當然,要問他本心如何,絕對是不願雖遼廷北上的,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吶。

站起身,馮道的表情很嚴肅,踱着步子,長吁短嘆的。現在,於他而言,唯一值得慶幸的,便是家人子嗣,沒有隨他赴汴。

“這麼長時間了,一點消息也未傳回。也不知,信有沒有送到晉陽,有沒有聯繫到?”不由得,馮道遙望西北,心中暗念道。

不過,很快表情間苦澀更甚。就算聯繫到了,遼主率師數十萬,劉知遠又豈會窮河東之力去衝擊契丹大軍。思索間,馮道對他晚年的生活不報什麼希望了,哪怕他已經是半截身子入黃土的人了。

“沒準,老夫日後,真要長眠於異國他鄉了......”面浮蕭瑟,語帶惆悵,馮道捋着長鬚感慨道。

情緒中透着憤懣,不過,僅此而已。

......

與馮道沒得選擇相比,契丹統治下,中原各州石晉的遺臣降將們的選擇,可要多多了。

東京以西百里,汴水之上,一支船隊溯着河流緩慢地向西行駛着。船有數十艘之多,桅杆上揚着遼旗,都是大船,吃水很深,可以想見,船上的貨物很沉重。

這支船隊,發自東京,船艙中裝載着的,大部分都是遼軍收繳的各類軍械鎧甲,準備走水路,運往北方。

船上,除了擬楫的船伕外,護送的軍隊,大多是原晉軍降卒,護船士卒加起來,得有個上千人。當然,還有一百來人的契丹人隨行監督着。

這支晉軍降卒,能被派來運輸甲械這等軍事物資,顯然是得到了契丹人“信任”的。他們的統領名叫武行德,原本在晉朝禁軍任一軍都虞侯,去歲契丹大軍入汴後,與大多數石晉軍隊一向,俯首而降。

投降之後,武行德便成爲了一名合格的漢奸,契丹人面前的積極分子,十分賣力地迎合,替其賣力,取得了契丹人的信任。直到今日,被委以要務。

其中一艘船上,武行德穩穩地站在船艄,目光掃過汴河岸上一處鎮甸。房舍連片,靠着汴水,本該是一處繁華大鎮,然而此時卻是一片蕭索之狀,冷清異常。

“大哥,還有六十里水路,便至河陰了!”一名穿着軍校服裝的男子走到武行德身邊,向他稟報道。

男子是武行德的弟弟,武行友。

“嗯!”武行德年近不惑,身體偉壯,說話甕聲甕氣的:“準備得怎麼樣?”

聞言,武行友心虛得朝遠處的契丹軍士瞄了眼,小聲地緊張道:“老弟兄們都聯絡好了,願意追隨您,只要您一聲令下!”

“今夜,在河陰動手!”武行德果斷道:“吩咐下去,不要表現出異樣,讓契丹人發現了!”

“是!”

“不成功,便成仁!”望着河岸邊上,漸漸變小的鎮甸,武行德暗暗賭誓。手用力地抓着船舷,他力氣極大,竟然將那硬木抓出了印子。

傍晚時分,船隊順利地行至河陰,拋錨靠岸,當大爺的契丹士卒在軍官的率領下先行下船,準備到河陰碼頭上歇息休整。這些胡人顯然不習水,不到兩百里的水路下來,狀態已十分地糟糕。

而武行德仍舊勤懇賣力地將船隊處置好,這才帶着人下船。天黑之後,亮出了獠牙。

武行德在這支晉軍降卒中,威望實則很是不錯,糾集了三百來名勇士,提劍曳刀,直襲監軍的契丹軍士。

既不在狀態,又沒有警惕,一百多契丹人全部被殺。武行德親自斬了押運的契丹軍吏,取其頭顱,拎着返回。

碼頭上的動靜,早引起了注意,已經動了手,也沒有任何再遮掩的意思了。武行德召集所有解運降卒,將契丹軍吏的頭顱展示,扯足了嗓子,說了一番激勵人心的話:

“我輩受國厚恩,而受制於契丹。河東劉公,天命所歸,已於晉陽稱帝,號召我輩中原軍民,共抗胡虜。如今海內沸騰,契丹欲返,我等與其離鄉井、投邊塞,爲異域之鬼,曷若與諸君驅逐兇黨,建功業,定禍亂,以圖富貴!”

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186章 賜死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270章 立場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368章 榮寵第450章 落幕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77章 間策第1740章 農民苦第130章 陳橋第160章 三個青年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78章 南北併發第38章 濮州案(1)第69章 東出太行完結感言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196章 橐駝兒第75章 西北邊報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90章 老將可用第13章 市井之聲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760章 無聊的雍王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5章 王樸走了第22章 稱帝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242章 戰後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265章 楊無敵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29章 請纓第284章 影響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33章 西巡結束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125章 邢州事第97章 再臨井陘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474章 立場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4章 君臣同心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347章 割韭菜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4章 君臣同心第59章 元臣多鄙第201章 捐資第257章 龍舟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43章 東京聲色第296章 反響第41章 西域戰況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1761章 新問題第47章 應對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233章 南口大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