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

bookmark

登上土城垣,撫牆南眺,郭榮終於長舒一口氣,一副如釋重負的樣子。

“使君,此城士民不多,城中已然肅清,掌控在手。就是俘虜太多,一萬五千餘人,看守壓力太大,暫時收繳了武器甲冑,分開看守於東、北兩門!”安守忠尋到郭榮,稟道。

俘虜太多的問題,於大勝的漢軍而言,大概屬於幸福的煩惱吧。對此,郭榮略作沉吟,直接吩咐着:“將唐軍俘虜,兵丁與民夫,將校與士卒,各分開監押,少與食物,餓他一餓!”

【領現金紅包】看書即可領現金!關注微信.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現金/點幣等你拿!

“是!末將這便去處置!”安守忠應道。

“等等!”郭榮突然喚住安守忠。

安守忠住腳,問道:“使君還有何吩咐?”

“我和你一起去!”郭榮略作思忖,道:“這些俘虜,得想辦法收爲己用!南征以來,輜需轉運、軍前效力、城池駐守,前後已徵召至少十五萬役夫。而今開春,將逢農時,征夫思歸,於中原、淮北諸州而言,民力枯竭,負擔過重。若能將唐軍俘虜、淮南百姓,對我軍戰略有大裨益。

陛下遣王齊物在知濠州,典州事,馭士民,收人心,便是長遠之計!此戰的俘虜,當挑揀其精壯及願投效者,編爲輔卒,軍前聽用!”

“使君之言有理!”安守忠應和一句,又不禁遲疑道:“不過,此舉恐有擅自擴軍之嫌......”

聞言,郭榮不由偏頭掃了安守忠兩眼,目光中分明帶着意外,頓了頓,方纔說道:“信臣,你未來可期啊!”

“遠水難解近渴,當此之侍,解決這些俘虜,纔是緊要之事。否則,這麼多俘虜聚在一起,易生事端還是其次,就怕拖慢我軍的行動!”一邊走着,郭榮一邊說道:“我寫一封奏疏,發往壽春,以天子之英明,會同意的。也不知壽壽州的戰況如何了......”

在郭榮去處理俘虜問題前,趙延進先找到他,一副精力過剩的樣子。郭榮問:“情況如何?”

“據俘虜言,皇甫暉北上,僅在清流關留下了三千卒駐守!並且,皇甫暉昨日,還降下一令,自清流關,調兩千人北來。不過聞其敗,撤去了!”趙延進稟道:“使君,是否想趁機將清流關奪下?”

郭榮考慮了下,一砸拳,衝趙延進道:“與你五百卒,換上唐軍兵甲,佯作敗兵,越過清流水,前往詐關!記住,因勢而動,如其有備,不可強求!”

“遵令!”沒有絲毫猶豫,趙延進應道:“末將立刻便去!”

......

在郭榮取得來安大捷,一解漢軍之困,尋圖整個淮東,飲馬長江之時,淮東經略副使趙匡胤這邊,率着五千軍,一路向東,援濟山陽。

五千兵馬,看起來不少,實則堪用者,只有不到三千之數的宿州團練,剩下的人都揀自淮北丁壯,雖則發給兵器,並粗經訓練,但實質上仍是一干拿起刀槍的農民。當然,中原從不缺猛士,這些人,只要打一仗,活下來,便能成爲合格的士卒。

沒辦法,連郭榮都只率四千步騎去對付皇甫暉。盱眙那邊,不能不留足夠的力量以牽制之,長時間的糾纏下來,郭廷渭那廝,並不是個容易對付的對手,若是放鬆了,那盱眙的上萬唐軍,在郭廷渭的率領下,絕對會給漢軍造成大麻煩。

幾乎是順着去歲冬突襲山陽的路線,除了冬景化爲春景,沿途並沒有太大變化,趙匡胤甚至感到熟悉。雖然面對唐軍的圍攻,山陽的情勢已然危急到一定程度,趙匡胤奉命去援,並沒有急躁。

徵淮以來,到這個局面,漢軍的主要作戰方式,就是圍城打援。唐軍會不會也來這麼一遭,這是說不準的事情,趙匡胤不得不防。

是故,派軍探查山陽戰況的同時,一路緩行,反覆思量如何作戰。一直到進入洪澤,綜合楚州的形勢,趙匡胤下定了決心,如何去打這一仗。

他將軍隊分爲兩支,一支三千卒,主要由宿州團練組成,由党進率領,隱藏在後。剩下的約兩千人則是那些輔卒了,雖然調動了一些軍官率領,但戰鬥力與執行力皆堪憂。

趙匡胤則率領着這兩千卒,亮明旗幟,不掩行跡,大搖大擺地朝着山陽方向而去。

山陽那邊,唐軍四萬,已將城池團團圍住,當然,其中有兩萬水師都是助戰的。但喜山陽臨河而建,對其威脅最大的,還正是這些水軍,唐軍戰船有高達兩丈者,建臺搭梯,唐卒即可順之而攀城垣。

得悉自西面陸路趕來的漢軍援軍,雖然不多,但也可從中看出,漢軍在淮東兵力之匱乏。而唐軍主將姚鳳顯然不想在城破之際,被這支兵馬所影響,於是遣一裨將,率師五千,浮樑西渡,以擊破漢軍援軍。

唐軍的動作,自是如趙匡胤之意,甚至算是意外之喜色。他本就只打算以殘師示敵以弱,誘一部分唐軍西來,分擔一下陳思讓守城的壓力。

沒曾想姚鳳這般大方,直接分兵五千而來,趙匡胤可以說大喜。然後,還是老套路,佯敗誘敵,伏兵四出,大破之。只是此次,因戰事緊急之故,趙匡胤那佯敗實則爲真敗,差點被唐軍趕進洪澤餵魚。

不過正因敗得真,誘敵之計才更有效,當党進率領主力殺出之後,五千唐軍,直接潰敗,領軍的裨將被党進摘了腦袋,爲其軍功簿上再添一筆。

殺敗這支唐軍之後,趙匡胤並未像往常一般,追亡逐北,對敗兵斬盡殺絕,而僅是將之向南驅逐。其後,趙匡胤只稍作整兵,再度將軍隊分爲兩支,一支盡揀輔卒傷員,大豎旗幟,打起趙匡胤的將旗,繼續朝東北方向的山陽而去。

而趙匡胤則同黨進一道,率領剩下的兩千七百餘宿州團練,轉道東南,在山陽以南的寶應渡過運河,全殲姚鳳留在那裡的五百守軍,其後的目標,也就很清晰了。

姚鳳那邊,前番還收到痛擊漢軍援兵的戰報,後邊敗報便緊跟而來,並且敗得徹底,直接讓漢軍援兵迫近運河。漢軍人數雖寡,但對於已近絕境的山陽守軍而言,無異於注射了一劑強心針。

唐軍這邊明顯感受到了,原本搖搖欲墜的城防,又被漢軍穩固住了。當注意到運河西岸,那面“趙”字旗時,姚鳳方纔意識到,來援的漢將是前番取得了渦口大捷的趙匡胤。

對此,姚鳳立刻提高了警惕,雖以兵多,無懼於漢軍,但考慮過後,還是決定,暫罷對山陽的攻勢。連日的猛攻下來,山陽城內的漢軍守卒自是損失慘重,唐軍同樣被拖得疲憊不堪,也需要休整。

若是僅爲救援,那麼從唐軍的反應看,已然達到了不錯的效果,雖則治標不治本,但至少給了城中漢軍守卒以喘息之機會。然而趙匡胤率主力,潛行南向,經寶應渡河,就能看出,他所謀甚大。

子夜時分,山陽城外,水陸四座唐軍大寨寂靜一片,除了陣陣風聲並此起彼伏的呼嚕聲外,便只有巡視於營間的中軍將士發出點動靜了。

南營寨樓上,哨卒努力地保持着警惕,居高臨下,觀察着四周,只是夜幕之下,周遭一片漆黑,只能望見些林木的輪廓。春夜甚寒,手腳冰涼且麻木,當困頓襲上來的時候,哨卒們只能期待,時間流逝得再快些,等接值之人。

就在南營約兩裡地外,趙匡胤親率兩千餘卒,潛行至此,漢軍的黑甲,與黑夜相襯,完全融於其間,頭頂,是黯淡的月光。極目遠眺,觀察着唐營的情況。

他們這些人,都是白日睡飽了一下午,而後趁夜,潛行北來近四十里。党進站在趙匡胤身邊,也張望着,又是緊張,又是興奮:“觀唐營佈置,還算有條理,並非毫無警惕啊!”

趙匡胤點了點頭,不過表情格外生硬,一雙瞳子卻異常發亮,對党進道:“今夜,我等要行險冒死一戰了,成則大功,敗則身死,可曾懼否?”

“趙兄此言,可小看弟兄們了!區區唐營,又不是什麼龍潭虎穴,趟之又何妨?”党進頓時便不樂意了。

見狀,趙匡胤微微一笑。緊緊地盯着敵營,表情又肅:“傳令下去,夜襲乃行險之策,諸營士卒各隨其指揮,當緊隨我將旗衝殺,切勿走失。唐軍雖稱四萬,然其步卒只一半,又經攻城之傷亡、疲乏,仍不足爲懼。只要攪亂陸營而殺敗之,水軍不足爲慮!”

又等待一刻鐘左右,在漢軍士卒身體徹底涼下去之前,趙匡胤一聲令下,當先而出,領着人,快速朝着唐營而去。此番沒有騎馬,那樣目標太大。

兩千多卒,口口銜枚,保持靜音,一直到迫近唐寨,爲唐卒所察之時,方纔猛然爆發出響亮的喊殺聲。在趙匡胤的率領下,目標統一,步調一致,連破數營,殺戮與混亂,降臨在唐軍頭上......

隨着趙匡胤軍的大但夜襲,衝寨驚夢,踏營踹帳,山陽城下的唐營,很快便亂了。

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65章 選擇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299章 遼國的情況第64章 邊事不寧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80章 進攻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47章 應對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82章 四件大事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298章 事泄了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15章 名單第119章 難審第36章 盡伏東北第92章 大調整第16章 軍中俊才第71章 叛軍勢蹙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155章 河東風雲(2)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252章 面聖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104章 在真定第23章 皇帝的底氣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99章 北使南歸第3章 田畔問對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268章 機遇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311章 李沆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82章 不手軟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340章 定論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4章 君臣同心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1694章 鹽州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82章 瓦橋關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84章 夏州降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1775章 調整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1779章 四王畢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457章 鄭州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39章 百年大計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62章 二代勳貴第55章 山上山下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