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郭榮之斷

bookmark

在北漢淮南行營這邊,對陳、許援應大軍連戰連捷的同時,在淮東,受劉承祐命,淮東經略使郭榮這邊,也同樣開啓了針對南唐援軍的作戰計劃。

事實上,郭榮這邊,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尤其是兵力上的壓力。屬於郭榮調配的淮東經略漢軍,只有隨他南下的徐、沂之軍六千、宿州團練三千,以及劉承祐在渦口撥與的一千鐵騎及一廂龍棲軍,兵馬總計約以一萬五千卒,再加上萬餘自淮北征召的役夫。

看起來,兵力已然不少了,但是這些軍隊所要承擔的駐防以及作戰任務,是很艱鉅的。濠州、楚州要駐守,尤其是當運河要衝的楚州,因爲面對屯於高郵時時有北上之意的姚鳳軍,投入駐守的力量也不能少。

再加上於泗州駐守的唐軍,更需防備。雖然因私念,馮延巳將自己胞弟馮延魯,從泗州調離,反由郭廷渭一人獨掌軍州事,駐守淮陽重鎮盱眙。

這番操作下,反而使得泗州更難打。前番已然提過,郭廷渭是有不俗將才的,練兵能力很強,且不懼漢軍。自漢軍南征以來,幾番作戰,泗州的兵馬並未有多少損傷,再加唐廷後續的增派、徵召勇士以及收攏敗兵,郭廷渭猶得上萬軍丁以固守,尤其還有一支水軍,雖然規模不大,但令郭榮在困敵之時,始終投鼠忌器。

而郭廷渭,也不是被動挨打的人,時不時地出擊,小規模作戰,戰果雖不大,但使郭榮很難受。後以冬至,天氣愈寒,郭榮不得不退防,保守地遏制郭廷渭軍。

趙匡胤領一軍屯盱眙西南的招信,徐州副使成德欽屯北邊的臨淮,郭榮則率軍駐紮與盱眙隔淮相望的都梁山,成三角控房盱眙。至於楚州,則由原沂州團練使陳思讓駐守,那是名經驗老道的將領。

但開春以來,皇甫暉、姚鳳兩路北進之後,郭榮頭疼了,劉承祐的詔令,則更讓他感覺重任在肩。所幸,唐軍那邊動作比較慢,尤其是皇甫暉,不知在考慮什麼,陳覺、姚鳳兩路軍隊都進發了,他這中路軍,還守在清流關。

等徐州節度使武行德都自彭城領軍至臨淮了,郭榮方得報,皇甫暉出兵了。而此時,姚鳳軍水陸近四萬軍,已向山陽發起進攻。陳思讓那邊,兵力薄弱,僅有三千餘卒,面對十倍之敵,即便唐師不善攻城,仍舊守得很辛苦。求援信紛至沓來,陳思讓用辭則更加沉重,援軍不至,山陽將失去,他必戰亡。

說起來,皇甫暉是南唐淮南援應使,是抵禦漢軍的主帥,但左右陳覺、姚鳳兩路人馬所率之軍,都比他軍力強大。至其兵出清流關,算上征夫,所領之軍也不足三萬。

面對有些危急的形勢,郭榮召來趙匡胤等將,共議軍情,經過商量,一致決定,要主動出擊,若是被動防守,讓皇甫暉扎至淮水,配合起郭廷渭來,那漢軍的處境可就不妙了。

郭榮的決斷能力,向來是很強的。直接下令,由趙匡胤率五千軍東去援助陳思讓,再圍繞着山陽同唐軍做一場纏鬥。郭榮自己,則率一千鐵騎及三千龍棲軍,南下以迎戰皇甫暉。

至於泗州這邊,留兩千兵並一部分民夫駐都梁山,又請求助戰武行德率徐州兵南下,對盱眙的郭廷渭作牽制。郭榮的這番安排,很冒險,三路相迎,三路以寡敵衆,稍有不測,則後果嚴重。當然,這番佈置,也同樣也符合他的性情。

隨同郭榮作戰的,都是些年輕將校,似趙匡胤、党進、趙延進、安守忠等,也都沒帶拍的。而要說有什麼作戰計劃,那便是各打各的,自由發揮。

郭榮領四千步騎,自都梁山南下,盯着皇甫暉軍奔襲而去。在漢軍有意的遭遇下,雙方接戰於滁州來安水上游。因爲斥候撒得夠遠,對於漢軍的動向,皇甫暉是有所察覺的,提早進行調整佈陣。但是皇甫暉終究小看了郭榮,低估了作戰的決心與瘋狂,五六十里的奔襲過後,不顧士卒之勞頓,趁着唐軍陣形未完善,徑直髮起攻擊。

一場遭遇戰,打得十分激烈,郭榮自當前驅,身先士卒,盯着皇甫暉軍左翼打。雙方激戰半個時辰,以唐軍的敗退而告終。那一千漢騎的威力,在戰場上的威脅太大,這也是郭榮敢冒兵家之忌,悍然向數倍之敵發起進攻的原因。

當然,這一戰漢軍並不容易,太過疲憊,以至於難竟全功,讓皇甫暉軍南退至滁州北邊的來安縣。如此一來,皇甫暉這一路唐軍受挫敗,敵勢得到遏制。

初戰告捷,郭榮於周遭尋了一村莊,讓將士休整。自與趙延進、安守忠二者商量,就在第二日,果斷決定,進軍來安,逼迫唐軍,以寡凌衆。

滁州,來安縣。

漢唐之間開戰近四月以來,戰火終於蔓延到這座滁州小城,援應大軍的敗歸,則使城中人心惶惶。在縣長的迎候下,直接佔據了縣衙,坐在堂案上,皇甫暉表情很難看。

皇甫暉其人,也算是這個時代武夫的縮影了,名氣還是有一些的,當年後唐莊宗末年,魏博戍卒譁變於貝州,就是此君帶頭鼓動作亂,連拉袋拽地逼着趙在禮做了“帶頭大哥”,從而引起連鎖反應,中原、河北諸鎮接連響應造反作亂,使得李存勖得國四載而亡其國。

【領現金紅包】看書即可領現金!關注微信.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現金/點幣等你拿!

比較“傳奇”的說法是,皇甫暉好賭,同軍中士卒賭博,無資以抵,鬱憤一起,乾脆造個反玩玩。當然,皇甫暉因此而聞名,更多的還是因緣際會,彼時的後唐帝國早已處水深火熱,諸鎮戍卒就如一堆乾柴,皇甫暉只是點燃它的一顆火星。

殺人放火金腰帶,皇甫暉從一介軍卒,博出了一個使君的前程。契丹南下滅晉之時,此君見中原陸沉,又趁機率衆投降了李璟,並替南唐招攬了大批的淮北散兵、盜賊、丁壯。此前提過的鹹師朗、孫朗、曹進之流,悉在其列。

至南唐,皇甫暉受到了李璟的重視,官爵、名位的賞賜,十分大方。雖然朝中有不少人質疑他“北將”的身份,但皇甫暉倒一直覺得自己問心無愧,並且,李璟還算信任他,不然怎麼也不會令他統帥淮南援應大軍,雖然只是名義上的。

皇甫暉年級不小了,過了知天命之年,大抵是隨着年歲的上長,內斂了些,少了許多年輕時候的無賴、輕浮。一身鎧甲很亮,很威武,鬍鬚都修得很精緻,往那裡一坐,很有種名將風流。只是爲郭榮所挫敗,此時這位名將,很有種憤懣,不服。

“各營都回來了嗎?損兵多少?”皇甫暉問道一名裨將。

“回使君,基本都回來了!至於損失......”裨將回答着聲音便小了下去,但迎着皇甫暉的目光,硬着頭皮道:“連同陣亡、被俘、走失在內,當有五千卒!”

“哼!恥辱啊,我三萬大軍,十倍於敵,竟爲其所破!”皇甫暉頓時怒氣沖霄,砸了下桌案,道:“這個郭榮,慣會使這些突襲的卑劣伎倆,濠州、楚州,都是被其偷襲,此番又來襲我!”

抱怨了一通,皇甫暉吩咐着:“立刻下去,收攏士卒,重整兵馬!自清流關,再調一支人馬來!派斥候,探察漢軍的動向!”

然而就在第二日,郭榮同樣整兵南來了,在來安以北五里下寨。得悉,皇甫暉頓感一股蔑視之意撲面而來,怒曰:“這郭榮欺人太甚!輕我過甚,真當我懼他?”

徘徊片刻,鬱氣難填,皇甫暉當即手書一封,命人發與漢軍。

“使君,這是何意?”麾下將校不由問。

“同漢軍約戰,城外對戰,以雪前恥!”皇甫暉嚴肅地道。

聞言,麾下頓驚,不由勸道:“使君不可啊!我們昨日才遭敗績,士氣未復,漢軍以少勝多,此消彼長,兵鋒正銳,還是勿輕與之戰!”

“我看你們是被漢軍打怕了!”見狀,皇甫暉不由斥道:“我們還有兩萬餘卒,漢軍纔多少人?何以長敵威風,滅我志氣?”

“使君,單那支漢騎,便難應付!”

“莫說漢騎,就是契丹騎兵,當年我也見識過。只需以大盾、長槍、拒馬,輔以弓弩,其若敢衝陣,徒尋死罷了!”皇甫暉擺手道:“好了,吾意已決,勿要多言,沮我大事!都下去準備作戰吧!”

“不過,爾等也不必過分顧慮,那郭榮,敢不敢與某擺明刀槍,對戰一場,都還是問題......”皇甫暉又捋須道。

來安城外,郭榮正親自帶領輕騎,在城郭外探察。來安只是座小城,城且不高,牆且不固,但唐軍人衆,想要破之,可不容易。

三面之敵需要應付,畢竟時間不多,郭榮還是深爲憂慮的,正在他考慮着接下來如何作戰之時,皇甫暉的信使來了。

帶着疑惑,拆信而覽之,郭榮頓時笑了,哈哈大笑,直接朝信使道:“你回去告訴皇甫暉,他之所請,本使應下了!”

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296章 缺人了第22章 荊南既定第117章 一圖一冊世宗篇49 皇帝遲暮,太子早薨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36章 奉宸營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107章 殿試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242章 戰後第1751章 結束了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51章 以鎰稱銖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121章 大朝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85章 善後爭議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6章 告一段落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133章 捷報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239章 進退第168章 執迷不悟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243章 總結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86章 駕臨渦口第72章 磁州賊第56章 是非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347章 談話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346章 文人風骨第365章 看衰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22章 荊南既定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22章 “鄭州站”第241章 “戲言”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55章 符氏姐妹第55章 符氏姐妹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45章 移鎮之議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465章 “教匪”第4章 西南事務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90章 交趾收復第66章 商業互吹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35章 瑤華春第1768章 崩第53章 遁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87章 秋後算賬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29章 太后的病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127章 皇城司第25章 李史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