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南北之爭

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關注即送現金、點幣!

“陛下,這還需如何變?”殿帥尚洪遷站了出來,直接說道:“契丹人既然逢此大變,不戰自亂,正是我軍進取的良機。左右大軍已然調動,糧秣北輸,正當趁其時,北伐契丹,趁其新舊交替之際,一舉奪回幽雲諸州,燕山之險,兵出塞外,成就不世功業!”

自史弘肇之後,尚洪遷在禁軍統帥的位置上,也待了三年了,平日裡基本都老實地當着吉祥物,不參與朝廷的戰略決策。但這種軍政擴大會議上,劉承祐還是讓他出席,給他發言權。

但其言落,工部尚書王樸立刻站了起來,有些激動道:“陛下,臣以爲尚殿帥之議不可。契丹此時必無南顧之力,此殆天所與良機,我朝當即調師南下,轉攻僞唐,一舉奪取淮南,盡收江北之地,再圖北顧!”

“王尚書此言差矣!”這個時候,興捷軍都指揮使王殷也起身說話:“而今東京禁軍北出,河北軍馬業已集結,北邊戍軍也都做好了戰鬥準備。這等情況下,再妄更作戰方向,這要浪費多少錢糧,多少時間,消耗多少兵馬將士體力戰力?”

“與其如此,莫若順勢北進到底,一舉奪回我北部邊防要地!”

在殿中的武將,除了王殷之外,還有武節軍都指揮使杜漢徽,這是員勇將,此時也附和了,支持北進。

鐵騎軍都指揮使韓通,見狀跟着發言,支持對遼作戰。在這幹武將看來,難得有似這樣的擊遼良機,萬萬不可錯過。

眼瞧一干武臣,盡是鬧熱之狀,範質不由起身,聲援王樸:“諸位將軍將局面想得過於簡單了,而今契丹的形勢究竟到哪一步,敵情如何,仍就未知,猶待探察,豈可輕易言戰!”

尚洪遷卻是聽不得此言,向範質逼視,語氣很衝:“範相公是質疑本帥不通軍略?而今幾十萬大軍,徑向河北,難道不是爲打仗?陛下與朝廷,諸軍將士,都已做好了與契丹人大戰一場的準備。契丹兵損勢弱,我軍勢盛,如何戰不得?”

從來沒有發現,尚洪遷竟有如此口才。看爭執有些激烈,怕傷了和氣,馮道出來打圓場了:“諸位將軍有敢戰之心,禦敵之志,是國家的福氣。但兵戈之事,事關國計民生,需持慎重之心。老臣以爲,能不戰則不戰,莫若坐觀其變,待局勢定下,尋一個穩妥之策......”

好嘛,馮老相公幹脆建議別打仗了,當然,此諫劉承祐直接當沒聽到。

王樸這個時候,卻是躬身一揖,言辭懇切道:“陛下,諸公,大漢此前秉持的國策,本爲‘先南後北’,待削平諸國,而後集全國之力,北抗契丹。我朝積蓄三載,本爲攻伐僞唐,盡取淮南之地,而後北顧南征。若非契丹南侵,大軍早已略地於江北,又豈有備戰河北之舉措。”

“大軍北上,本爲應變之舉,而今契丹自亂陣腳,北患已消,自當使國家戰略回到正軌,從容經略南方。否則陛下此前針對南國的諸多努力,豈不盡付諸流水?”

“如今,唐軍已奪楚地,表面勢盛,正志驕意怠,實陷泥潭而不自知。如不乘其分心他地,將來再想找到如此良機,也不容易了。並且,陛下今大議南北,戎機難隱。對我朝,僞唐也會加以防備,再難尋突襲之機,奇兵之效!”

王樸這一番言論,讓劉承祐乃至羣臣都陷入思索。但這個時候,中書舍人陶谷,突然出聲:“王尚書所謂‘先南後北’之策,原就是顧忌契丹之強大,難以對付,故欲先取易而後攻難,先平弱而後制強。”

“但如今!”陶谷瞥着王樸,嘴角揚起一道讓其不適的弧度:“契丹人內亂,將大好戰機,送到大漢眼前,難道就眼睜睜地放棄。爲何不趁勢北上,一舉奪回燕山之險,將契丹人擋在關外,而後徐圖南方。‘先北後南’,既制強敵,再從容削平弱者,難道就不可行?莫非,就定要將大漢侷限在所謂‘先南後北’的戰略之上?”

陶谷此言,已然有些誅心了,連劉承祐都不有皺了皺眉頭。陶谷的話,聽起來,確實是有些道理的。戰略決策,也只是一個基本的方針,隨時可調整的,因勢利導,纔是智者所爲。

而尚洪遷,已然忍不住拊掌了:“陶舍人,這是說出了本帥的心裡話!什麼先南後北,哪裡好打,哪裡方便,就打哪裡!”

仔細想想,若能真趁勢北上,收復幽燕諸州全境,重新建立起牢固的北方防線。那麼,不只對他的地位與威望,是個不小的提升,遏制來自北方的威脅後,從容削平南方諸國,而少後顧之憂,豈非美事?

先南後北,乃是形勢所迫之下的產物,若有扭轉戰略大局的可能,爲何不嘗試一下?

契丹十萬大軍於南征途中兵變,皇帝被殺,新主繼位。這樣好的機會,百年恐怕都難以遇到一次。要是錯過了,豈不可惜?

腦中閃過各種念頭,不得不說,劉承祐此時,當真有些心動了。

“再者,王尚書所言先南後北之略,最終目標仍舊是集中力量以對付北方強大之契丹,如今時局所變,情勢所在,順勢而伐遼,以消其患。何必一意舍進而求遠,棄北而就南?”

陶谷越說,神情越顯自信,顯然是有些針對王樸。而其有這番表現,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原因,他嫉妒王樸了。

一個後進之人,就因爲提出了一個所謂“先南後北”的策略,爾後三年之間,整個朝廷上下內外,都圍繞着運轉。原本陶谷也是支持的,只是,每每見到王樸在御前,在殿上,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模樣,他就豔羨。

前番,天子欲增擴宰臣,羣臣廷推,陶谷原本是打算爭一爭的,結果毫無懸念地落選了,三司薛居正,兵部魏仁浦就佔了倆。自詡前輩,卻屢次被後進超越,而眼見“無寸功”而得天子寵信的王樸都快壓過自己了,這心態哪裡能平衡。

是故,藉助此機會一抒自己戰略,如若功成,那麼功勞簿上必當有他陶谷之名,青史丹書之上同樣將落一筆。並且,他也非隨便進言,北方形勢如此,軍事良機,探手可及。而以陶谷對天子的瞭解,那股收服河山豪情壯志,早澎湃於心中,很有可能同意,而劉承祐的反應,也給了他以信心。

“陶舍人此言差矣!”王樸被陶谷一番言語擠兌駁斥,臉色已經有些難看,不過在御前,儘量壓抑着情緒,沉聲道:“契丹非易與之敵,貿然與之開啓戰略決戰,實乃不智之舉。僞唐卑弱之國,主昏臣佞,江北邊境與我接壤兩千裡,處處可伐。”

“有淮南十數州之地,百萬之民,不去爭奪,擴大國土,提升國力,爲何要冒險去啃北方的硬骨頭?如若戰不利,則數載前功盡棄不說,還將大大拖延陛下削平諸國,一統天下的步伐。且今方鎮仍舊密佈於天下,一旦戰事不順,難防有不測之禍!”

“陛下!”王樸朝向劉承祐,大拜道:“切不可圖一時之快,而誤大局啊!”

“呵呵!”陶谷不由輕笑道:“聞契丹南侵,率先建議陛下停止南征決策的,可正是你王尚書啊!”

“契丹自亂,此一時,彼一時也!”王樸盯向陶谷,也不客氣了。

陶谷當即回道:“既知此一時,彼一時,又何必固執南征之見?”

“夠了!”聽二臣激辯,劉承祐終於拍了下御案,力雖不大,卻使殿中爭論戛然而止。

思索了一會兒,劉承祐看向鄭仁誨:“鄭卿秉執樞密,熟悉軍機,有善斷之名,你以爲如何?”

面對天子垂訓,鄭仁誨有些意外,畢竟一直以來他在樞密院,更像一個執行者,工具人,天子可稍有向他諮詢國家大略。

但此時聞問,看了看陶谷、王樸二臣,答來:“陶、王二公之言,皆有道理,各有可取之處。利弊考量已盡述,如何決斷,還請陛下定奪!”

這問了,跟沒問差不多。劉承祐收回目光,又看向還沒發表意見的魏仁浦。

第95章 大洗牌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50章 打他一仗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51章 詔令西進第482章 李氏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40章 潞州三傑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53章 有詩云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283章 降將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401章 老郭威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72章 磁州賊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410章 剋制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95章 玩陰謀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121章 登乾元第104章 在真定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38章 濮州案(1)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365章 看衰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383章 敞開談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406章 調任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369章 功臣宿將第119章 難審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216章 馬政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365章 看衰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218章 走私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5章 王樸走了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176章 去鄴都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36章 西面來人第55章 符氏姐妹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372章 封王第19章 武夫第9章 王峻歸來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2章 登聞鼓響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