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納了

“以馮卿之見,折家女適合入宮?”劉承祐態度仍舊不明。

下邊,馮道則心中嘀咕起來了,他如此主動提折家說項,態度如何,已然明瞭,皇帝沒道理看不出來。

注意着劉承祐那意味難明的表情,以爲他有什麼顧慮,馮道老眼珠子軲轆一轉,恭聲道:“陛下納折氏,非止於充盈後宮,延嗣血脈,亦可安撫藩臣之心。”

見劉承祐露出感興趣的模樣,馮道繼續說:“折太尉溫恭長者,在府州多年,德高望重,向爲人所稱道。藩鎮之中,御備功勳,無出其右者,而今更乃大漢西北邊防柱石......”

劉承祐道:“這些朕都清楚!”

馮道仍舊不疾不徐地:“而今,折公親自進京,主動獻女,更顯其對朝廷親近之意,效順之心。有此美意,於情於理,於家於國,陛下都應接納!”

點着頭,劉承祐也不刻意再端着了,扭頭對張德鈞吩咐道:“你親自去趟折府,詔令折氏進宮,去仁明殿,給太后看看!”

“是!”

馮道在下聽劉承祐如此安排,老眉一鬆,起身含笑道:“臣於此,先行向陛下賀喜了。”

劉承祐卻興致依舊,掃着老狐狸,問:“不知馮卿家中,可有適齡適婚女子?”

馮道聞問一驚,腦筋只稍微一轉,反應過來,似乎明白了什麼,發白的眉梢上幾乎都帶着喜意,利索地拱手應道:“回陛下。臣長子平早亡,留有一女曰菁,年方十七,經臣教導,也算知書識禮,婉婉有儀......”

老狐狸這也是有些賣力地向劉承祐推銷起馮家女來了,見他這副積極的模樣,劉承祐反倒感一訥,灑然一笑:“馮家的女郎,自然是賢淑明理的!”

略頓,迎着馮道稍顯期待的目光,劉承祐溫聲說道:“馮卿,朕給你家孫女,做個媒如何?”

老眉微鎖,這老朽心思機巧地很,聽劉承祐之意,立刻就意識到,自己貌似意會錯了。保持着恭謹,應道:“若得陛下金口,是小女的榮幸,只是不知......”

劉承祐直接道明想法:“鐵騎左廂都虞侯楊業,忠勇善戰,馮卿可滿意?”

聽皇帝這麼說,馮道徹底明瞭,稍微想了想,眉宇間又露出點中意的色彩:“楊都虞侯青年俊傑,臣自然滿意。”

楊業,馮道當然是有所耳聞,從天子於龍潛的將校之一,年輕有爲,戰功不俗,二十出頭,已然是禁軍高級將校了。智勇雙全,人品也不錯,最重要的是,深受皇帝信任,這不,劉承祐都親自說其婚事!

見狀,劉承祐語調也更加輕鬆了:“朕稍後,便下詔賜婚!”

“謝陛下!”馮道當即拜謝。

“朕乏了,馮卿且退下吧!”朝老狐狸揮了揮手,劉承祐吩咐道。

“臣告退!”

關於納折家女爲妃,別看劉承祐表現得似有遲疑,但在馮道提出此議之後,心裡便已有所決定。如馮道所言,娶折賽花,好處太多了,再者人家折太尉,不避風寒,千山萬水送女來京,這番誠意,他這個天子怎麼可能拒絕。

劉承祐並沒有那麼多的惡趣味,也沒有拆散“楊令公”與“佘老太君”的愧疚感。

不說其他,就衝折、楊兩家在府、麟二州的勢力,劉承祐又怎麼會再讓那一大一小兩條地頭蛇聯合在一起,更遑論,親自給二者賜婚了。

時勢當下,折家在府州的情況,劉承祐能容其一時,又豈能容其一世,遲早還是要收歸朝廷治下的。娶折家女,可是一個不錯的招撫解決策略。

至於楊業,奪了你一個“良妻”,再還你一個。馮道的孫女,怎麼都配得上他,且對其仕途軍旅,都有好處,左右都是政治聯姻。

前番在西征之時,劉承祐還答應給楊業選個良配,一直沒顧得上,此番馮道提議,正好趁機給辦了......

退出垂拱殿,馮道邁着老腿,走在溼冷的廊道間,馮道心情着實不錯,步履都輕快不少。此番進見目的也算達成了,雖然搭出去了一個悉心培養的孫女,但得一良配。

至政事堂,腳剛跨入,便聞得一陣激烈的爭吵聲,是楊邠與李濤兩個宰臣,又有異議了,爭執還挺激烈。對此等情況,已是見怪不怪,露出了好奇的神色,朝堂房中望了望,不進去,別走一屋。

當值的陶谷正在提筆寫着一道發往州府的制書,見到馮道,趕忙起身,十分殷勤地扶着馮道坐下,親自奉茶:“老相公來了。”

雖然一直有心替代馮道這些人,嘗試一下做宰相的滋味,不過面上,陶谷仍舊恭順地很。

#送888現金紅包# 關注vx.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看熱門神作,抽888現金紅包!

馮道老於世故,哪兒能被其表現出的假象所迷惑,心中雖不屑,也是一副人畜無害的朽樣:“秀實不必如此拘禮。”

隨口問道:“楊、李二公,又在爭執什麼?”

聞問,陶谷眉飛色舞的,語氣中帶着點幸災樂禍:“楊相欲發令,自京師至諸州府,行人往來,並須給公憑,否則不與同行。李相反對,說楊相操之過急,此舉必致民情大擾,商路禁絕。二者爭執不下,恐怕,又要鬧到官家那裡去了......”

聽其言,馮道面露沉思。

陶谷則繼續說着,語帶嘲弄:“中書門下,秉執國政,掌天下機務要事,身爲宰臣,屢生爭端,互爲肘腋,如此,何談爲陛下盡忠,爲國家做事......”

陶谷善於鑽營,以前是討好逢迎權貴,如今,自詡股肱,一行迎合劉承祐,對於這些宰臣實則也就不怎麼放在眼裡了。

而諸宰,對陶谷,多心存惡感,畢竟有這麼個“小人”時刻盯着自己屁股底下位置,哪兒能有什好感。

從陶谷的語氣中,馮道感受到了些許酸意,亦似意有所指,不動聲色,不接那茬,問道:“秀實覺得,二相公所議如何?陛下又會是什麼態度?”

陶谷拎了下自己的小鬍子,頗爲自信地道:“行旅公憑,有利於朝廷對士民黔首的管理,這是必然之事。只是,如今諸境稍安,天下戶籍不清,大漢有多少戶民都不清楚,突施此策,豈能奏效。如李相公所言,想當然耳......”

“官家早有清查州縣戶籍、覈定丁口之意,若不出意料,民歲就當着手此事了。若得梳理完畢,再行此事,方纔妥當,況且,還得地方節鎮配合!”

聽完陶谷的分析,馮道點着頭,誇獎道:“秀實大才,目光如炬,難怪如此得陛下信任啊!”

陶谷這人,缺點不少,品格也爲人所不恥,但除了那手好文章,看問題分析時務的眼光,着實不錯。

聞其恭維,陶谷表面矜持,但眉目之間不免得意。

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281章 使君赴任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361章 安東國第199章 潞州來客第44章 箇中弊端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109章 在長安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482章 李氏第344章 打個賭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393章第257章 龍舟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341章 向錢看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75章 敖萊小城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66章 請辭?不許!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55章 燕王病故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59章 不知死第125章 文盲將軍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1720章 靜默第120章 折家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98章 軍心可用第45章 靖江軍第65章 決議南征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87章 亦有其憂第274章 厚葬之第368章 榮寵第348章 老皇帝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54章 病虎獠牙第318章 皇子們漸漸大了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47章 陶谷自薦第45章 移鎮之議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265章 楊無敵第1761章 新問題第285章 家務事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49章 南國風起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6章 告一段落第44章 聽政湖湘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216章 初夏第46章 糧與錢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97章 擴*整頓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68章 二次北巡第275章 當與衆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