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

“官家,馮相公求見!”沒讓劉承祐晃悠多久,垂拱殿內侍急急忙忙地前來通稟。

在殿外,吹着冷風,頭腦清醒,劉承祐原本想召馮道,君臣二人在冬風中來場“論道”的,不過思及老狐狸歲高,怕他凍壞了身體,也就將生起的趣味給壓下了。

快步一回到殿中,一股在熱意撲面而來,解開披在身上的裘袍,立刻有侍者接過,拿下去收置好。

“老臣馮道,參見——”望見劉承祐,正自品御茶的馮道,趕忙起身,規規矩矩地行禮。

劉承祐直接擡手打斷,示意他:“馮卿免禮。”

別看在殿外吹着北風挺瀟灑,回到室內,還是習慣性地往暖爐上靠。爐子內,靜靜地燃燒着炭火,火燒得還挺旺,加了香料,兩手貼近,烤了一會兒,凍得有些僵硬的手,方纔活絡了不少。

“天寒地凍的,馮卿還當保重身體!”劉承祐隨手同馮道寒暄着。

天子這般關切,馮道老臉上頓時面露感激,很自然地表現一副動容的模樣,拜道:“多謝陛下關懷。”

見老狐狸躬着腰候在那兒,挺辛苦的樣子,劉承祐當即擺手:“馮卿但坐!”

劉承祐站着,馮道哪兒敢言坐,搖着頭,定要恪守人臣之禮。見狀,劉承祐只得歸御座,馮道這才恭謹地坐下。

“不知陛下召臣,有何吩咐?”馮道問起正事。

“淮陽郡王開府,太后不放心,欲給他選一個王太傅,此事落在朕身上。皇室血脈不豐,朕就這麼一個弟弟,雖獨立出宮,但年紀尚幼,心性不定,需嚴師約束管教......”劉承祐也不多廢話,直接道明意圖。

前不久,經過太后允許,劉承祐正式將皇弟劉承勳放出宮去,封爲淮陽郡王,遙領淮南尹。一個封號,都難掩劉承祐蠢動之心。

對於劉承勳,劉承祐表現得十分重視,給淮陽王府中,配齊了上下屬官屬吏,輔助其讀書習武,還自控鶴軍中調了一隊精卒充當王府衛士。眼下,就差一個總領教習的太傅了。

說句不吉利的話,劉承祐若有個意外,就眼下的情況,能繼大統者,非劉承勳莫屬。

而在這個問題上,宰相楊邠,又犯了一條大忌,竟然主動請命,願親自教習劉承勳。這讓劉承祐心中原本稍有所緩的忌刻,再度攀至頂峰,不是針對劉承勳那懵懂小子,就是針對楊邠。

而眼下,馮道聞其言,心裡則嘀咕了起來,聽天子的意思,貌似是想要他去教劉承勳?老狐狸迅速往利弊方向琢磨......

不過,很快便聞劉承祐說:“馮卿於當世素有元老之名,多曉上下賢能俊達,可有人選薦上?”

聞言,馮道反應過來,是自己想多了,迎着劉承祐的目光,認真地琢磨了一會兒,拱手應道:“集賢殿學士李崧,歷仕唐、晉,位至宰輔,向具名望,功才考實,陛下以爲如何?”

李崧,劉承祐嘴裡咀嚼着這個名字。對於這些前晉遺臣,這麼長時間下來,劉承祐也多少有些瞭解,其中就包括這個李崧。

尤其在此前蘇逢吉案,查察其罪之時,便有關於此君與蘇逢吉之間的房產矛盾報上來。蘇逢吉遭貶後,劉承祐還做主將其兩京之房邸,還給李崧。

李崧這個人,要說文才,或許算不得驚人,當世當朝便有許多人都能超過他。不過這個人,履歷異常豐富,當過很多官,州鎮職吏,三司六部,宮廷翰林,累至宰相,可以說,當官辦事的經驗十分豐富。

在前晉的時候,可謂其仕途巔峰,即便受舉於耶律德光,也頗受厚待。不過,自歸附大漢以來,便開始轉黴運了,雖然朝廷對類似他這樣的舊臣一直是賞個官位,供養着。此前得罪蘇逢吉,差點被迫害,此後一直在集賢殿,蘇禹珪屬下,混日子。

“欒城一戰,所救晉臣之中,就有他吧!”劉承祐考慮間隨口問道。

“正是。說起來,陛下對李學士還有活命之恩!”馮道含笑道。

“前番契丹主入東京,所獲晉臣中,唯有馮卿與李崧,最受榮寵。得與馮卿並列,其才具,朕倒是有些信心的!”劉承祐慢悠悠地說。

聽劉承祐這番言語,馮道這邊,反倒心頭一緊。以他對天子的瞭解,當不會無的放矢纔是。何以提到契丹事,莫非對“降遼之臣”有什麼看法?

想到這兒,馮道又小心地轉變口風:“李崧之才具,臣也是十分佩服的,世無完人,就是識人眼光,偶爲障蔽。”

【看書福利】送你一個現金紅包!關注vx公衆【書友大本營】即可領取!

“馮卿所指,莫非石敬瑭?杜重威?”劉承祐說。

“陛下聰穎,老臣歎服!”馮道誇獎道。

石敬瑭出鎮河東,杜重威率師抗遼,此二者,都是李崧極力舉薦的。雖然可能是出於當年時勢國情的緣故,但從結果上看,唐、晉之亡,都與石、杜二人,有莫大的干係。

自動屏蔽其恭維,劉承祐又想到了什麼,說:“洛陽查辦的李鳷與李嶼,是他的兄弟吧!”

西征還師途中,經停洛陽之時,劉承祐處置了一批違法的官員,那二李就在其列,是被當作典型來樹立的。

聞其言,馮道終於回過味來了,稟道:“陛下若心懷顧慮,爲淮陽郡王,另擇良師即可,朝中人才鹹集,翰林學士李浣,文才卓著,學問通達......”

李浣,是宰相李濤的弟弟。

“就選李崧吧!”劉承祐卻突然擡手,朝左右吩咐着:“讓陶谷擬製,以李崧爲淮陽王太傅!”

“是!”

解決了一樁事,劉承祐心情又鬆了些,瞄向馮道,順勢問道:“中書門下,可有新事?”

“正要回稟陛下,大名府上報,臨清王已斬成德軍副使張鵬!”馮道觀察着劉承祐的表情,小心地答道。

果然,聞其言,劉承祐眉頭直接深鎖起來,以一種難以名狀的心緒,喃喃自語道:“怎麼都是一鎮節度副使啊!”

“可曾查明,何故殺之?”劉承祐問:“朕要聽實情!”

閃過那麼一抹猶豫,馮道還是老實地答道:“張鵬以‘降遼’之事,譏諷臨清王!”

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第85章 異心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133章 納了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40章 潞州三傑第7章 風波第82章 四件大事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69章 東出太行第18章 侯益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74章 萬歲呼聲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11章 大敗蜀軍第296章 缺人了第29章 太后的病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99章 御帳議戰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完結感言第40章 潞州三傑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83章 抉擇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145章 了結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58章 回師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31章 功成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797章 吸血的拍賣會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34章 崇元殿中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1761章 新問題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62章 緊鑼密鼓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218章 進兵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218章 進兵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127章 皇城司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16章 異見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144章 東宮家事,接連凋零第126章 問罪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