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楊業卻敵

河中府,整個節度衙門沉浸在一片肅殺的氣氛中。數百名甲兵,整裝齊備,侍衛於其間,尤其是大堂內外,河中牙兵更是殺氣騰騰以待。

“這是小皇帝親自下的制書?”堂間,當真河東文武的面,李守貞掂量着手中的冊頁,冷笑着盯着獨身站在堂中天使。

“使君身爲人臣,竟敢對陛下無禮?”使者是個中年文士,蓄着短鬚,一臉儒氣,但似乎有些一根筋,深處虎狼之地,仍不以禮忘質問李守貞。

李守貞不屑地笑了笑,蔑視地盯着使者:“小皇帝欲以此制讓本帥就範?”

見李守貞張狂,使者沉聲道:“朝廷制下,請使君移鎮金州!”

聞言,不屑之意愈濃了,命人端上一個火盆,當着所有人的面,將制書拋入其間。

使者怒目而對。

見着由緩到急,被火苗吞噬的制書,李守貞扭頭,殺氣凜然地盯着使者:“當初馮道在我這裡,都要小心賠笑。你這個酸儒,竟敢在本帥面前如此張狂,不怕死?”

見狀,使者眼神中恍過一絲懼色,嘴脣微抖,昂着脖子,高聲道:“使君若敢擅殺天使,正可給朝廷出師之名。我又何惜一死?”

“想不到,如此朝廷,皇帝小兒,竟然還有你這樣不怕死的忠臣。”聽其言,李守貞似乎有些感慨,衝着其嘆了口氣,嚴肅地說道:“既如此,本帥成全你,正可,爲我起事祭旗!”

隨即,在使者稍顯驚恐的目光中,招呼着牙兵,將其拉下去解決了。很快,伴着一聲慘叫,首級被呈上,拎着血淋淋的頭顱高舉,站于帥案前,李守貞厲聲道:“事已至此,已無退路,本帥決議,剋日起兵,以討無道!”

“願隨節帥起兵!”在場河中文武,齊聲道。這估計,是他們最後一次如此整齊嘹亮的高呼了。

乾祐元年秋七月己未(十二),河中節度使李守貞舉叛於蒲州,自號秦王,發檄天下,召各路英雄共討“暴漢”。

舉叛之後,李守貞所作第一件事,便是派人聯絡同州、華州的倆哥們,並且,派其子李崇訓與牙將王繼勳領軍一萬南下,直趨風陵津,欲按照既定目標,渡河南下,奪取潼關。

然後,碰了個頭破血流。

風陵津南岸,渡頭上,一排寨壘勾連,似是臨時搭就,卻露獠牙。一陣強烈的歡呼聲在其間爆發出來,他們剛剛又取得了一場小勝。

寨壘下的河水中,肉眼可見,一片狼藉,一些毀壞的船隻、舢板與屍體,順流而下,而更多打着蒲軍旗號的叛軍,正狼狽向北岸退去。

望樓上,楊業見着形色倉皇的叛軍,沉凝的面容間,帶着一絲疑惑:“蒲軍如此不通軍略,徑來送死,莫非有什麼陰謀,想要迷惑於我,讓我軍放鬆警惕?”

隨王峻破蜀軍,又於潼關獨掌一面數月,一系列的歷練下來,比起以往,楊業顯然得到了極大的成長,僅從其面上的沉穩多思,便可知一二。

蒲軍這邊,李崇訓與王繼勳領軍至風陵津後,不及調整,催促着麾下將士,登船擬舟,朝着南岸的官軍營壘便衝去,欲取南灘而進潼關城,毫無技巧性可言。

作爲劉承祐安排在關右的一顆釘子,楊業很盡職,時時刻刻都盯着河中的情況。聞彼變,立刻帶人快速反應,率一千五百名弓箭手進駐早就搭建起的防禦營寨。叛軍莽打莽衝,在河水上,逞輕舟皮筏,就是一羣活靶子,被官軍僅以弓箭輕鬆射退。

王繼勳連續組織了三波衝擊,都以失敗告終,折兵五六百。而官軍這邊,也就是官軍士卒手臂給拉酸了,以及費了些弓箭,這段時間以來,劉承祐自東京向潼關支援了不少軍需,箭矢的儲備還算豐富。

這一次,蒲軍似乎終於學乖了,縮在對岸,安營紮寨,不敢再貿然來攻了。

站在楊業身邊的是一名文士,內着官袍,外罩軍甲,顯得不倫不類的。此人正是託庇於潼關的趙修己,被楊業上表推薦,以其過往履能,再加審時度勢,提前反正,劉承祐乾脆以其爲潼安軍副使,輔助楊業。

“李守貞用人不當。”見楊業懷疑,趙修己又是感慨,又是不屑,給楊業解釋着:“李崇訓才能平庸,既無庶務之才,又無從軍經歷,僅以出身,爲李守貞拜爲統帥。至於王繼勳,勇則勇矣,然爲人粗莽,無謀略,若以其戰陣衝鋒,或可收奇效,但以其統大軍作戰......”

趙修己話已經差不多說透了,楊業想了想,說:“如此說來,倒是我多慮了?”

“軍使當潼關要隘之重,謹慎持重,乃良將之舉!”趙修己在旁恭維一句。

楊業已然蓄成了一層鬍鬚,此時下意識地撫摸着,遙望對岸:“觀彼岸之賊衆,約以萬計,李守貞這是將半數的蒲軍都派出來了!”

“就我所知,叛軍稍強者,不過那四千河中牙兵,餘者都是其新招攬雜合之衆,戰力低微。”

“僅觀其旗號不整,軍情雜紊,便可知其況。”楊業嘀咕着說道:“本將都有心,率敢死之士,北渡反衝,試試其斤兩!”

聞言,趙修己臉色一變,趕忙勸說道:“軍使不可呀!經此一戰,賊勢稍挫,但畢竟人衆。眼下,穩守潼關,控制住這咽喉要地,以待朝廷平叛安排,才最爲要緊啊!”

與楊業共事這段時間以來,趙修己對其將才很是認可,也理解朝廷爲何敢將潼關交與其駐守。但是,畢竟年輕,他怕楊業立功心切。

聽其勸,楊業擺了擺手,豁然一笑:“先生放心,孰輕孰重,本將還是分得清的。”

見狀,趙修己不由鬆了口氣。思及這段時間以來楊業治軍佈防的沉穩泰然,不由自哂自個兒多慮了。

看了看天色,楊業琢磨了一會兒,說道:“時辰已晚,叛軍應當不會再有異動了。此津乃咽喉之地,我軍只需佔住南渡,彼輩兵力縱使翻倍,也難輕易逾越。此處的防禦,就交與趙先生了,此夜,趁機加固岸防。另外,提高警惕,以免其夜襲!”

聽楊業的安排,趙修己有些意外,不由問道:“軍使以重任託付於我,欲何爲?”

“後顧尚有憂,關城不容有失!”楊業朝西邊看了看。

【領現金紅包】看書即可領現金!關注微信.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現金/點幣等你拿!

順着目光西望,趙修己若有所思:“您是顧忌華州的侯章!”

楊業深吸了一口氣,自信地說道:“河中之叛,天子與朝廷早有所御備。京兆白公、陝州趙公,很快便會遣兵而來,我等只需守住關城與津頭兩日即可!”

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140章 大獲全勝第74章 十八日,御駕幸淮南第33章 真正目的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86章 籠絡人心第381章 功臣閣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52章 對峙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416章 尾聲第247章 視察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268章 西縣第1714章 百姓苦第412章 二王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450章 落幕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62章 奸宦昏主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207章 燕王心跡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3章 臺懷之事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1章 乾祐滅佛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89章 破財贖罪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130章 陳橋第459章 挫折第108 狀元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21章 西巡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34章 崇元殿中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70章 同州之戰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119章 難審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41章 西域戰況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35章 唐將空談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55章 河東風雲(2)第455章 見聞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416章 尾聲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60章 家事、國事第43章 接見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34章 亡國之族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228章 檀州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