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

江海關總稅務司,堂皇大氣的行政大樓前廣場上,正開展着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動,一場珠算比賽大會。會場內,觀衆甚多,粗略一觀也有數千人,但場面很安靜,不見多少吵鬧。

不是圍觀者素質有多高,只不過周遭足有上千的上海衙役及巡檢吏卒在維持秩序,而高臺之上觀賽的則有大量江南地界的達官顯貴,包括工部尚書、江淮巡撫使範仲文,江海關總稅務使林恢,以及履任上海市長已三年的王安石,都是東南官場上響噹噹的人物。

範仲文,出身大名府範氏,乃幹祐宰相範質玄孫,開寶名臣範旻曾孫,已故興國公範貽孫之孫。作爲幹祐二十四臣家族的興國公一脈,傳承何今,已歷五世,整整一百年,並且,在其父範晉遠時,便被世宗皇帝改封爲永興公(由範仲文兄範仲康承襲)。

範氏家族自範旻之後,實則是有所滑落的,只因後繼無人,在其子孫之中,沒有什麼成器的人。不過,幹祐二十四臣家族的光環,實在太過耀眼,而祖宗留下的福廕,也足夠他們吃幾代。

當然,範氏家族能夠平穩傳承,躲過從太宗至世宗朝的一次次政治旋渦,也跟範氏自範質時起便立下的嚴謹家風有關。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一直到世宗晚年時期,範氏家族,又重現崛起於朝堂,關鍵就在於範仲康、範仲文兩兄弟。

範仲康是當前大漢思想界方興未艾的“理學”的倡導者之一,與張載齊名,不入京師,不登朝堂,只在大名府元城外的範園治學、研理、授徒,但聲名傳揚於整個北方學界。

至於範仲文,比其兄弟,聲名也不遑多讓,甚至在權貴階層中,更受重視。只因他不只博學,精通天文、地理、水利、建築、算術,在具體實踐與治理事務上,也很有能力,嘴上能談,幹起實事也一點不含糊。

有足夠的名聲、能力以及出身,範仲文在帝國朝堂擡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早年的時候,範仲文也曾受到范仲淹的提拔,因爲出色能力與出衆名氣,曾有“小范”之稱。

如今,“大範”早已作古,小范也正一步步走向帝國政治舞臺的中心。範仲文時年也不過四十三歲,卻已經是工部尚書、江淮巡撫使,這種升遷速度,就是在權貴階層中,也屬於極快的。

還在擔任工部侍郎期間,便主持過兩項大工的完建,一是東京昭烈廟的翻新,二則是西京太清觀的修建,精通建築學理的他,親自帶領各領域學者,一起規劃設計。

而太清觀的修建,尤得帝心,畢竟正統皇帝信道,這是他當了快二十年皇帝后,起心動念,力排衆議修築的一座景觀。

落成之後不久,範仲文便順利地晉位工部尚書,及至此番,以工部尚書銜,代表朝廷,巡撫江淮地區。上海市,也是他此番在江南的最後一站。

京裡京外,都有傳言,等範仲文回京之後,或許就能晉位政事堂了,即便仍顯年輕,但以他如今在皇帝那裡的受寵程度,並不是沒有可能。

因此,範仲文的東南一行,自然受到江淮官場的熱情接待。包括素來以剛直著稱的王安石,對範仲文,也不敢有絲毫慢待。

江海關總稅務司林恢,也是四十出頭,出身同樣不凡。他的祖父,乃是雍熙名臣林特,而林特管理過少府,也當過武德使,世宗繼位之後,又被外放東南轉運使。

這份經歷,倒與當初的宰臣王玄真有些類似,而王玄真的孫子,正是縱橫正統朝,已官拜尚書令的王士廩。而林恢,則繼承了祖父在財政上的管理天賦,從出仕開始,就以精幹敏銳著稱,一直在財政司系統打轉,對稅務、法條十分熟悉。

當然,林恢的官運亨通,除了家世、能力之外,也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他的妹妹,乃是正統皇帝后宮的敬妃,雖不似韓貴妃那般長年受寵,但與皇帝也曾有過那麼一段琴瑟和鳴、你儂我儂。

有這層關係在,加上本身的素質,也使他在四十出頭的年紀,便成爲江海關的頭腦。須知,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帝國海關進項日益攀升,而五大海關中,僅江海關就佔一半。

每年固定上繳朝廷的關稅,就達三百萬貫,而實際經手操盤的財貨,遠不是區區幾百萬貫錢款能夠概括的。經濟基礎決定政治地位,海關關稅的提升,也使海關在帝國官僚體系中的地位日益拔高,深受中樞權貴重視。

哪怕僅從職級來看,江海關總稅務使,也從設立伊始的從三品,調整到正三品了,在財政司體系內,也僅比鹽鐵、度支幾部低半級,但吸引力,對於很多權貴來說,遠高於許多中樞同級別職位。

這樣一個肥得流油的關鍵職位,林恢能夠將之收入囊中,各方面的條件,都是缺一不可的。

而比起範、林,王安石自然沒有那麼顯赫的背景與靠山,雖也屬於官宦出身,但能崛起於帝國政壇,依靠的,更多還是自身的能力、操守及名聲。

當然,運道也是一個十分特殊且關鍵的因素。觀政期時,恰逢范仲淹回朝掌權,提倡唯纔是舉、加強考覈授官,幸運地成爲了那一批被大力提拔“範黨才俊”。

而比起其他人,王安石則更進一步地,被調到政事堂,在范仲淹身邊任職,得幸就近觀摩范仲淹的理政治事,以卑末之身,出入於帝國權力核心,站在一個常人難及的高度,觀察、認識、思考着大漢帝國方方面面的事務。

那段時間,不算長,前後也就三年多的時間,但對王安石視野的開拓,政治經驗的積累,以及對大漢帝國那套繁複的管理體系,及運轉模式,都有了極深的瞭解與認知。

這種際遇,若非氣運旺盛到了極點,是絕不可能出現的。而王安石的這種幸運,是有明顯延續性的,在中樞“倒範運動”的前夜,被外放東南,擔任江海關副使,成功避開一波大的攻擊。

而那一場政治餘波,也因爲時任東南轉運使包拯的出面,幫他扛過了,使王安石能夠在江海關副使的位置上,切實地將他在中樞之時所見所學所思,進行實踐驗證。

范仲淹的門生故吏有許多,其中不乏出類拔萃者,很多人也長期在帝國政壇上活躍着,扮演着官僚階級中堅力量的角色。

然而,若說對范仲淹爲政之道繼承最深的,還得是王安石,他畢竟屬於“關門弟子”,還是手把手帶着實踐的那種。

而王安石最與衆不同的是,他在繼承、研究“範學”的同時,往往注入自己的思考與見解,在許多事物的看法與見解上,多有獨到之處,尤其在帝國財政、經濟與民生事務上,在爲政之道,他更偏重於“術”。

在江海關副使的位置上,是王安石將他爲政之術與實踐相結合的一次重要嘗試,不管從過程還是結果來看,對他政治生涯與仕途升遷,都有十分積極且重要的意義。

十年前,外放之前,范仲淹還曾顧慮,以王安石剛直乃至剛烈的性子,在饕餮與蠹蟲扎堆的東南官場,難以長久,怕他剛極易折。

但是,王安石用事實證明,范仲淹的顧慮有些多餘。或許在許多事務與現狀上,王安石都看不順眼,都亟欲改之的衝動,但他並不是毫不知進退。

他這樣一個博學聰明,又久經歷練、見識過衆多政治陰謀、旋渦的官僚,怎麼可能只會蠻幹。他懂得屈伸,也懂得抓住主要矛盾,如何通過妥協、迂迴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尤其在自己權力、地位還遠遠不足的時候。

江海關任上,王安石對海關制度,進行了相當程度的改進與完善,比如引進民間已然相當成熟且盛行的複式記賬法,提出“總賬法”的概念,改進統計辦法,對稅收程序進行規範以覆蓋稅收環節減少稅款流失,上表建議對商品海關關稅進行重新擬定,引入更多精於算術統計的吏職人員進行管理

總結地來說,王安石做的,是擴大蛋糕的一種行爲,在現有制度模式的基礎上,引進、總結、改良辦法,釋放這套體制本身具備的潛力與能力。

結果,大獲成功,在進出口岸商船、貿易規模沒有明顯增長的情況下,江海關的歲入,卻有了顯著的提升(接近一成)。

就這一點,甭管讓圍繞着江海關產生的灰色利益鏈條有多憤恨,王安石至少讓朝廷看到了他的能力與功績,在江海關內部也建立了巨大的威望。

當然,作爲一個副手,能夠推進這麼多關務改制,也因爲當時的江海關總稅務使張琦有關。張琦出身於帝國海軍另一世家張氏(海陵侯張彥卿),他對王安石提出的改進,很是支持,任其施爲。

而張琦的投資,顯然是成功的,他得以藉此,成功上調進京,擔任樞密副使。王安石則順利扶正,正式接掌江海關,有了此前的基礎,方纔大刀闊斧,對江海關存在的一些亂象與弊病,進行整改。

與張琦的一番合作交往,使王安石與海軍派系建立了一道微弱的聯繫,至少,王安石表現出的鼓勵海貿、重視海軍發展訓練的理念,很受認可。

王安石掌權期間,走私、偷稅、逃稅、貪腐,等一系列涉及官商勾結、暗中食利的現象,得到了空前力度的扼制,也使“環江海關一線”,哀鴻遍野。

最終,在兩年半之後,隨着王安石被調走,那種“緊張壓抑”的氛圍,纔有所緩解。當然,王安石離任的時候,比起他下東南時,江海關的歲入足足提高了三成。

憑藉着這顯著的功績,王安石得到升遷,調得也不遠,江南道首邑,江寧知府,開始他在政務、民生上的實踐。但是,王安石善理(斂)財的名聲,也傳到了最高層。

在江寧府,王安石只幹了三年,但對他綜合能力的鍛鍊提升,是顯著的。後以上海市政務紊亂、民怨四起,在時任都察使的包拯舉薦下,王安石得以調任上海,管理這座將近百萬人口的帝國第一港口城市。

而此時進行着的這場珠算大會,恰恰是王安石提出來的,由上海衙門牽頭,總稅務司協辦。珠算,自從發明出來,就獲得了迅猛發展,成爲官方民間最重要的計算工具,開寶、雍熙年間,朝廷還專門進行了大力推廣。

這麼多年下來,珠算在帝國全域內,已然徹底鋪開,算盤也成爲那些賬房先生最顯著的標誌,從官府到民間,也出現了數之不盡的“珠算高手”。

然而,由官府組織,進行這樣一場“珠算比賽”,卻還是頭一次,在上海,乃至江浙民間,都引起了不小轟動。不只是比賽新穎,更因爲,上海衙門與江海關總稅務司,都發佈告文,要從珠算大會的優勝者中,選取一批人才,充入官府爲吏。

這吸引力,自然成倍的上漲,江浙由於經濟富裕商業繁榮,本就是珠算大行其道的地方,大幾十年發展下來,民間可謂臥虎藏龍,因此這場大會,許多珠算界的“龍虎”都冒出來了,竭力地在算題比賽中,表現着自己手腦結合的敏捷算力.

而王安石組織這樣一場比賽,除了繼續鼓勵算術、推廣珠算,並從中選拔人才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出於他治政實踐的考慮。

經過這麼多年治務經驗的累積,他越發傾向於,對帝國官府內部職能進行更清晰、更專業的職權劃分,而這,顯然需要更多“專業性”人才,這僅靠各吏政學校的培養,是遠遠不夠的,同時那些學校的教學實踐內容,王安石也有諸多看法異議。

範仲文、林恢、王安石者,或許出身、經歷各有不同,但他們毫無疑問都是當前大漢帝國統治階級的中堅力量,同時,在他們身上還能看到一些“技術官僚”的苗頭。

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96章 言官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82章 殺俘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177章 耶律妃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71章 北齊鎮第62章 奸宦昏主第6章 進士樓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134章 東路軍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86章 籠絡人心第175章 在滑州第336章 怪圈第47章 陶谷自薦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157章 劉老四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63章 朝廷應對第50章 打他一仗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52章 “厚道”的做法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118章 棉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18章 棉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91章 王峻驕狂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41章 探監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151章 凋零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351章 南粵,危!第407章 一人連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242章 戰後第62章 緊鑼密鼓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6章 相形見絀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27章 出兵爭論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77章 安陽之殤第150章 蜀亡第35章 瑤華春第338章 爭執第28章 皇子戍邊第316章 不裝了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120章 折家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