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

人總是這樣,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惜爲何物。當範老相公繳印卸職,謝絕送別,悽悽惶惶地離京南去時,朝中因此大感嘆息的人,數不勝數,包括許多在“倒範”之事中盡了心、發了力的朝臣僚屬、言官清流。

當然,最能體現人心向背的,還得是洛陽中下層士民的反應,街談巷議中,盡是不捨之情。甚至有士民直接表示說:“先去包府尹,再罷範相公,京中士民,難得安寧了.”

正統九年的時候,在洛陽府尹位置上幹了整整六年的包拯,終於被排擠出京城了,范仲淹也沒能擋住。不過,由於包拯在洛陽府任上積累的巨大聲望與卓越成績,包拯算是升職,被委任爲東南轉運使,主導東南財權,這可是方面重任。

而等范仲淹去世的消息傳來後,京中更是沸騰,從官方到民間,追悼、緬懷的活動不斷。卸下宰相之任的范仲淹,已經恢復那譽滿天下的忠臣表率了,其死後,就幾乎被奉爲當代“聖哲”了。

皇帝劉維箴自然也被驚動了,下詔追懷,廢朝七日,雖然他除了正常的大小朝會,平日裡並不上朝。同時又讓歐陽修以其如椽之筆,替范仲淹寫下一篇神道碑文。

最後經過朝廷討論,劉維箴欽命,追封范仲淹爲平江侯,後人因此稱之爲“範平江”。當然,喚得最多的,還是“範文貞公”,因其諡文貞。

也是從范仲淹死後的十數年間,大漢帝國的文臣士子們,創作了大量與范仲淹相關的詩詞歌賦,其中,既有對范仲淹個人品行與功勞的讚頌,更有對那段時期的緬懷與追憶。

畢竟,從後面大漢帝國的發展來看,范仲淹秉政的那五、六年,被視作世宗皇帝建隆盛世“最後的餘暉”。

正統年間遺留的史冊、案籍、著作資料中,能夠相對全面地認識到,范仲淹秉政期間,大漢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上的成就與建樹,尤其是一些經濟數據,最能體現那個時期大漢帝國所處的狀態了。

在正統八年(1049年)的時候,由范仲淹推動,對帝國進行了一次大範圍、全方位的統計。而從雖不準確,但最具說服力的帝國官方數據可知:

在當時,大漢帝國在籍丁口,已然超過1.2億人,這顯然是不包括那些由貴族、官僚、地主、商人豢養的家僕、扈從、佃戶,以及數以百萬計向諸封國的人口,還有大量爲避稅抑或因管理、統計不善造成的黑戶。

正統七年的帝國財稅,地稅、商稅、關稅、交易稅、鹽鐵茶糖專營、官產、職田以及礦稅、金銀冶煉輸入等等進項綜合起來,在財政入項上,已達1.7億貫。

當然,這個數據,比起建隆極盛之時,差距明顯,倒推十五六年,當時帝國財計,每年進項可一度迫近2億貫。不過那時的大漢帝國,正處在世宗皇帝統治的巔峰時期,政治清明,制度健全,執行度高,監督力強,河清海晏,四夷無事。

而全國的耕地面積,也突破了一千萬頃,從南到北,自東而西,各種氣候環境,水田、旱地、梯田,帝國田土,以各種形式被開墾出來。

可以說,范仲淹秉政期間,大漢帝國在物質上依舊具備雄厚的基礎。只不過,帝國家大業大,攤子鋪得開,各項支出開銷也同樣巨大。

養兵、養官、養吏、養貴族這種傳統的、基礎性的支出自不必多提,自世宗後期以來,朝廷日益增多的冗費、浪費也不用多說。

關鍵在於從正統六年到十二年這幾年間,大漢帝國並不算安寧,天災人禍不斷,尤其是河北地區,持續幾年的大旱,造成土地荒蕪,糧食減產,帶來饑荒,社會矛盾迅速激化,動亂與疾疫也隨之而來

帝國在向前發展的同時,各種矛盾也在快速積攢,而最集中的一次爆發,便是“王則起義”,範圍極廣,禍及五州三十餘縣,與衆極多,叛軍勢大時,規模一度迫近十萬。

王則起義的爆發,本質上在於帝國貴族、官僚的腐化墮落,士大夫地主階級的不斷膨脹,導致對百姓壓榨剝削的加劇,當連續的天災降臨,食利階層趁機興風作浪,地方官府則處置遲緩失當,再在“彌勒教義”的蠱惑下,方在河北,這個漢帝國自建國以來便是核心統治區域的地方,爆發了一場規模龐大的叛亂。

爲了平定河北叛亂,朝廷也耗費了巨大代價,調兵十數萬,前後靡費上千萬貫,官民死傷數十萬人,並且從事實上,打破了范仲淹對朝局的平衡協調,使他放棄了更爲深入的改革改良。

到最後,范仲淹罷相,還與河北叛亂有直接關係.

而在河北旱情終告緩解,叛亂逐步戡定的同時,在帝國繁華富庶的東南地區,在每年向京畿輸送大量財稅、糧米的江淮,也發生旱情了,嚴重程度,比之河北也不弱。

有河北之亂殷鑑在前,朝廷也再不敢有任何疏忽大意了,又分出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江淮救災賑民事務上。雖然這個過程中同樣腌臢事不斷,但在江淮諸統治階級有意識的防備與控制下,兩地方纔沒有出大亂子。

而比起河北,發生在江淮的旱災,對帝國的影響實則要更大,從後面的發展來看,深深地改變了帝國的政治態勢。南風壓倒北風,也正是以此次江淮大旱爲轉折點。

東南地區,在帝國的財稅版圖中,一直佔有重要支柱地位,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也有足夠的數據支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然而,立國百年了,作爲東南地區利益代表的帝國貴族、官僚、士族們,卻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政治地位,帝國最上層的統治資源,依舊牢牢地被傳統的北方軍功貴族與北士集團所佔據。

這顯然是一個極其深重的矛盾,尤其在東南經濟發展日益擡頭,到北方集團都不敢側目、無法壓制的時候,就更尖銳了。

而江淮大旱在當時,最直接的影響便是,百萬人口的開封、洛陽兩京,開始缺糧了。京邑之中,糧價高企,民怨沸騰,朝廷也針對性地採取了措施,比如開放官倉,比如從兩湖、關內、川蜀調糧,甚至專門出臺政策,鼓勵商賈從海外封國糴入糧米.

但這些舉措,加大朝廷支出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關內、兩湖、川蜀地區百姓的負擔,中樞朝廷還是有節操的,但實在防不住一連串的人上下其手

牽一髮而動全身,其他地方的社會、階級矛盾也隨之加深,尤其是關內道,而關內的影響是能夠輻射整個西北的,於是民情複雜的大西北,在安寧了幾十年後,又開始滋生動亂了。

當然,很多深層次的矛盾與影響,距離其爆發,總是需要足夠的時間發酵與相應契機的。而在正統十一年後帝國中樞,卻不得不因江淮大旱,好好算一筆政治經濟賬。

京畿缺糧,蓋因江淮大旱,東南輸京糧米減少,而朝廷解決的辦法,卻嚴重依賴於南方道州,包括從南洋封國購入的糧食,也主要是從江海關入關,再轉運進京。

因此,在范仲淹秉政後期,在帝國朝堂中樞,已經不得認真對待南方統治集團,不得不正視來自南方貴族、官僚、士族更多的聲音與訴求。

總結得來說,范仲淹秉政期間,在大漢帝國統治上層,南方正式開始蓋過北方,這是經濟與政治相結合帶來的重大變化。

且不提那些不斷南下,並在漫長的歲月中與當地結合的北方籍貴族帶來的影響,就範仲淹,他便是南臣,能夠當上尚書令,就已經說明趨勢了

而這種變化,對大漢帝國的統治影響,尤其對其統一性與穩定性,利弊如何,恐怕還需觀察。

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143章 夔州大捷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157章 提親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291章 酬功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14章 腹黑之謀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29章 勸諫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294章 剎車,碎葉河畔戰鼓鳴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60章 皇后進言第200章 禦敵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44章 箇中弊端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329章 遊市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84章 夏州降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450章 落幕第145章 了結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268章 西縣278章 軍務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92章 萬歲殿宴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330章 小市民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76章 太子還京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216章 馬政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105章 河北局勢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420章 劉皇帝:皇子欠管教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73章 道府之爭第347章 談話第77章 嚇人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95章 效果已顯第104章 平息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133章 面聖第78章 召還二郎?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半島史話終 極限第151章 凋零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150章 蜀亡第379章 蕭思溫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