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39 寇準罷相

當安東王劉文淵薨逝的消息傳抵洛陽之時,朝廷上下都下意識地鬆了口氣,這老傢伙總算死了,這件事,對朝廷那些敵視安東的權貴來說,實在是一件喜事。

過於久遠的未來不提,也不說接下來幾十年,至少在建隆皇帝當朝,安東不可能再成爲朝廷心腹之患。其餘安東王室與安東國的結合,遠不如劉文淵帶來的威脅大。

因此,朝廷如常進行藩王薨逝的喪儀表示之外,對安東王爵的傳承也沒有任何阻礙,大開綠燈。對安東王室後裔的瞭解,這幾年朝廷可是惡補了一番,比起如虎如狼的劉文淵,劉繼覃就是隻溫順的綿羊了,縱然其不安分,他的那些兄弟們也可以讓朝廷做許多文章......

可以說,隨着劉文淵的死,朝廷與安東宗藩之間,太宗與秦王嫡長之間,持續了幾十年的明爭暗鬥,方纔真正沉寂下來,暫時告一段落。

在劉文淵薨逝的同時,大漢帝國朝堂之上也已發生巨大變化,呈現出一種全新格局。而對於帝國權力高層來說,任何變化,最終都落在人事的變化上。

顯然,帝國中樞的人事格局又發生重大變化了,人基本還是那些人,但尚書令換人了,就是最大的變故。就在建隆八年上元節後不久,“罷相詔”頒佈了,雖然很突然,過程卻簡單而順利,擔任整整七年帝國“首相”的寇準,以“足疾”卸任。

當然,皇帝劉文濟給他找了個不錯的養老之所,以其遠赴東南,知湖州。在帝國對宰臣的任用中,雖不乏使職地方者,但從堂堂首相改任一小小知州,這種情況只能說明一點,那就是此人遭遇了仕途上重大挫折,並且,餘生就此沉淪,很難再有起復。

這樣的際遇,對性情剛烈、志趣遠大且權力慾望極強的寇準來說,並不是那麼容易接受的。尤其是,寇準年方六十四,對一個首相來說,並不算老,而寇準一向精力充沛,勤於政務,他的目標可是成就開寶首相趙普那樣的功業與名聲......

然而,這一切隨着罷免詔書的下達,都戛然而止,大漢帝國終究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而在位的也不是一個平庸、懦弱之主,而是一個用了十一年將自己帝位打造得固若金湯、將自己權威散佈全天下的腹黑皇帝。

劉文濟固然不如世祖、太宗那般強勢,帶有絕對的主角光環,但就十年在位時間的表現來看,這絕不是一個像看起來那般好對付的皇帝。

當失去皇帝的信任之後,那寇準的相位自然也就保不住了,以劉文濟的手腕,有的是辦法將他排擠出朝廷。謫遷湖州,沒有一擼到底,抑或貶到個窮山僻壤,都算是一種挽其尊的寬容了。

提起寇準,你至少不能否認其見識與才幹,以及大事、要事上的謀斷能力。至少在尚書令的七年多時間裡,對於大漢帝國的發展,還是做出了突出貢獻的。

寇準的貢獻,主要在於三方面,一是協助劉文濟鞏固皇權,將康宗時代籠罩在大漢皇帝身上的那麼抹晦色去除,這是根本,如果在這件事上跟不上腳步,寇準也當不了這麼多年尚書令;

二則是整頓吏治,反腐肅貪,重倡太宗遺風,狠狠地打擊了自康宗朝以來複萌的舞弊、奢靡、貪墨之風,帝國法制的權威性再次得到恢復;

第三就是從未擺在檯面上,但明裡暗裡一直在做的事情,對帝國勳貴們的打壓,不管是提拔培養庶族官僚、地主,還是削弱勳貴集團在朝廷權力中樞的存在感與影響力,這些都是在建隆時代一個很明顯的政治特徵,當然由此積累的政治矛盾也同樣衝突。

因此,在尚書令的位置上,寇準並不是一個庸碌無爲之人,相反,他是個有爲之臣。但是,有爲之餘,也往往伴隨着數不清的非議,不得不說,在“建隆改革”中所引發的種種矛盾與敵視,寇準也幫劉文濟分擔了一大半。

“倒寇派”也就是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出現了,並且,不只是那些利益受到損失的勳貴,還包括很多本屬同階層的庶族官僚。比如寇準一直鄙視的南方官僚,以及諸多受不了寇準強勢甚至強硬到蠻不講理程度的治政作風。

鑑於此,雖以趙普爲目標,但寇準永遠達不到趙普的高度。首先沒有一個世祖皇帝那樣的最高領導,就是先天劣勢,另一方面,在爲人處事方面,寇準比之趙普也有不小的差距。

這是個聰明人,但聰明的地方,並不完全爲皇帝所喜,不管是太宗還是劉文濟,都是類似的觀感。要知道,當年向德明之後,擇尚書令時,對寇準劉文濟都是有所疑慮的。

但最終選擇寇準,也是政治的選擇,至少,這個人能辦事、敢辦事,並且辦成事的能力很強。在劉文濟走向皇權巔峰的旅途中,寇準就是一個急先鋒的存在,用起來也很趁手,有這麼個精力充沛、作風果敢的大將,劉文濟在治國過程中省卻了很多精力,在處理一些棘手問題的時候也有更大的餘地。

因此,就是劉文濟也從不否認寇準的能力,只是,時間在流逝,朝局在變動,人心也在變化。到建隆七年,在把桀驁不馴的安東王劉文淵壓制之後,劉文濟的地位從裡到外都得到了徹底的鞏固,再無人能挑戰。

在基本不用擔心帝位穩固的同時,帝國的朝局政風也得到根本性的扭轉,民生之富足更取得了顯着的成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是安政治民,寇準早已非不可或缺了,相比之下,由寇準引發的不良反應卻在不斷髮酵。

官僚、勳貴,那些在整頓改革中被觸犯利益的舊勢力,那些在方方面面依舊掌握極大話語權與影響力的羣體,他們的不滿也逐步累積到一個很深的程度,讓皇帝劉文濟都不免憚慮。

當然,如果僅是如此,也還不至於動搖寇準的地位,劉文濟的心志堅定,也不會因爲勳貴及官僚們的反對就輕易罷相,問題還是出在寇準自己身上。

首先是與皇帝政見上的異見,是越來越大,尤其在用人選材上,皇帝對南方士林的倚重幾乎讓寇準深惡痛絕,屢次阻止劉文濟對南方出身官吏的提拔,包括對政法大學堂也是頗多指責。

至於軍事上、財稅上、法律上,寇準也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與理念,並一點一點地拿出來,如果僅是如此就罷了,但若把自己的想法當作皇帝的意志來推動執行,那問題可就大了......

當然了,寇準倒還不至於幹出什麼明顯僭越逾制的事情來,但當他的種種言行作爲帶給皇帝這樣的印象時,那他的相位就註定不長久了。

真正讓劉文濟下定決定罷相,還得是建隆六年北巡期間,劉文濟在幽州籌謀着安東之事,並且做着軍事準備的同時,寇準卻在洛陽扯後腿,他認爲不可輕動刀兵,覺得與安東那邊沒到那一步,因此就行使尚書令的權威,從洛陽方面阻止着劉文濟的軍事準備;

同時,當“六次漢伊大戰”捷報傳至洛陽後,在沒有取得劉文濟同意的情況下,又直接以政事堂的名義做出迴應,遣使道賀。他還是有理由,當時朝廷的注意力都在安東內亂,顧不得安西;

在太原祭天時,劉文濟又收到了來自洛陽的一則“趣事”,說是寇準去工部視察,以司務察問一名員外郎,那名員外郎是跪着對話,並且在寇相八面威風下,嚇得尿了褲子......

總之,關於寇相的“小故事”有很多,橫亙在他與皇帝之間的矛盾也日漸深重,寇準是不知悔改的人,其作風也很難輕易改變。

當負面印象在皇帝心目中佔了上風,當皇帝的信任度與好感度持續下降時,他的結局也就註定了。庸庸世人常以劉文濟之寬厚比之太宗皇帝,然而接觸久了才發現,劉文濟的寬厚是沒辦法,因爲他“得位不正”,面臨着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與挑戰,很多時候,不得不採取一些妥協的態度與舉措。

同時,劉文濟的寬厚,也更多地針對那些對他有用的人,一旦畫上“無用”的標籤,那麼再深的寬容都會褪色。就如寇準,沒給他炮製點罪狀,也是政治需要,畢竟劉文濟不能自己打臉。

與當年向德明罷相時,還需觀察等待、審慎決定,甚至要向德明自己請退,對寇準,可就顯得乾脆利落了,真就是一道詔書的事情。

事實也證明,甭管寇相公過去在中樞是何等八面威風、不可一世,在皇帝的權威面前,也是不可一世,最終只能悽悽惶惶地遠走東南。

甚至於,連老家都不讓回,因爲皇帝想讓寇準去東南,看看那裡的山河湖泊,看看他一向瞧不上的人文薈萃......

同時,寇準大概也是第一個,罷相之後讓滿朝文武彈冠相慶的首相了,除了親信死黨,幾乎沒有表示惋惜遺憾的人。做到這樣的程度,也就寇準了。

但不管如何,帝國政事堂,屬於寇準的時代從建隆八年春開始,徹徹底底地過去了,而接替他的,乃是吏部尚書韓承均。

這又是一個帶有妥協性與安撫意味的選擇,針對勳貴集團,劉文濟也同樣不敢一味的打壓,同時,朝廷中樞也不能完全由那些庶族官僚當權決策。

至於韓承均,他的能力當然無法與其父韓徽相比,但基礎素質、履歷足夠,再加上身份與時勢,他就能做大漢首相。這個位置,可是“橐相”都沒能坐上的......

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336章 怪圈第81章 廝殺漢第67章 又去一老第2章 父母兄弟第87章 亦有其憂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204章 解決第380章 投漢第104章 平息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半島史話·桓王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220章 陣斬高模翰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62章 薨逝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84章 示警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95章 掘地求生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286章 宗室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68章 撤了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99章 兩個人才第236章 母、妻、子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65章 君臣相宜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53章 兵制改革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22章 稱帝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452章 皇孫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14章 外戚第92章 定州事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55章 拉開序幕第1676章 慘重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66章 朕要親征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68章 婚宴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