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

劉文渙還朝,不出意外地錯過了中秋,不過在抵京的第一時間,便被宣召進宮進行述職報告,皇帝劉暘要親自聽取他這個“當事人”對半島戰爭的認識與見解。

父子倆之間的談話進行了足足一個小時,劉暘一如平常的嚴肅,沒有太多情緒外露,態度上也只有小小的勉勵,不過在接見完劉文渙不久,便派人宣詔,以安南之功,晉劉文渙爲汝陽郡王。

與此同時,對於安南之戰的功臣評定,政事堂也奉詔展開。不管朝中對發生在南邊的這場戰爭有多少的爭議,那麼多的犧牲,將士的功勞是不能抹殺的。上層的戰略決策問題上頭解決,該表示的,該給的待遇一點不能少。

於是,朝廷在大出一筆撫卹的同時,大漢帝國有誕生了幾名軍功貴族,打頭的當然是作爲副帥的侯延廣,朝廷內部也清楚,他纔是漢軍的實際指揮。十幾萬的統籌調動,還真不是歷練不足的劉文渙擺得平的。

因此,侯延廣雖然讓出了“功勞第一”的名義,卻得了實惠,劉暘賜其爵爲平南侯,時隔五年,原屬於王全斌家族的爵號,從侯延廣又開始延續。

同時,寇準也由於在戰爭期間,積極籌糧供餉,高效有序調度人物力,使大軍供饋無缺,得到褒獎。

當然,他這個安南布政使才上任,官是升不了,爵也不容易封,於是賜金魚袋、襲衣、鞍馬以及行政待遇的適量提升,並在履歷中記大功一次。

而在受賞之後不久,寇準便從他的視角,將見識的半島戰爭情況加以總結,向皇帝劉暘上了一道奏疏,萬字長文。

所陳之情,只有一點,懇請皇帝彌兵罷戰,不要再輕啓戰端,打仗實在是太費錢了,尤其是在這邊疆地區,幾乎可以肯定得說,就是得不償失。

以對真臘戰爭爲例,若是把打仗的人物力用在修橋鋪路,興建水利上,整個安南的農業條件都能得到不小提升。

當然,如果僅是勸止戈罷戰、休養生息,那這種老生常談,實在很難帶給人驚喜感,何況,一切的和平都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朝廷的威嚴不容褻瀆,帝國的領土不容侵犯。

而寇準聰明的地方就在於,他在表明自己“修文派”的政治態度之餘,重點闡釋瞭如何穩定邊疆的問題,還是以安南爲例,他向劉暘上陳了十條建議。概括來講就五條,漢民實邊,分化蠻夷,興修水利,發展交通,鼓勵農業

這些,沒有一項是不需要投資的。對於邊疆道州,朝廷一向是有優惠政策的,但是絕對無法滿足寇準的“定邊十條”,而寇準寫那麼長一篇奏章的真正目的,似乎也就呼之欲出了。

於是,在讀完奏章之後,劉暘便下詔,減免安南道一年的賦稅。注意,這個減免不是地方上不收稅了,而是一年的正課不用上繳朝廷了,而這部分就用來做寇準治安南的“啓動資金”。

當然,這個過程,免不了朝廷派遣御史、密使之類的官吏明察暗訪,對於地方官僚的節操,劉暘如今是一根毛都不信了,包括寇準在內。

就拿劍南來說吧,叛亂平定之後,朝廷也酌情對受創嚴重的州縣進行稅收蠲免,結果呢,又砍了幾十名官吏,朝廷又多派了十幾名使者下道州摸排察查,方稍遏歪風。

劉暘也發現了,地方上的一些官僚,是格外喜歡在朝廷“與民利惠”的政策上動心思,就彷彿朝廷的施恩降惠,不是給下民黔首,而是給他們這些官僚的一般,不伸手,不砍掉,就格外癢癢一般.

同時,在稍事考慮之後,劉暘又將劉文渙在北真臘新設的四州,暫時劃歸安南道轄制,準確地講就是給寇準加擔子,他不是喜歡折騰嗎,給他用武之地。

當然了,這可不是讓寇準去把局勢折騰亂的,否則他首當其責,寇準也不蠢,至少比起劉文渙,心裡有數得多。

“恭喜殿下了。”宮門前,趙匡義與拜會完趙妃的新晉汝陽郡王劉文渙“偶遇”,表情略顯複雜地打了聲招呼。

劉文渙的心情顯然不錯,便是沒有放浪形骸,面上的春風得意卻怎麼也剋制不住。

不過,見着趙匡義,立刻恢復了嚴肅,恭敬地行禮,喚了聲叔祖。對於趙匡義這個叔祖,劉文渙可比他娘要尊重得多,他更清楚趙匡義能給他帶來的幫助有多大,而不像趙妃一般,時而還要矜持一二,糾結一些莫名其妙的“門戶之見”。

大概是劉文渙態度的原因,趙匡義面上嚴肅表情緩和了幾分,主動相邀,一敘“家常”,劉文渙自然沒有拒絕的道理。

二人也沒有回府邸,而是到紫金觀外一處平平無奇的酒肆坐下,點一壺溫酒伴談。倒不是一點不顧及人多眼雜,只是,各自府邸恐怕還不如這小酒肆更具“私密性”。

“殿下領軍反攻真臘之事,還是略顯莽撞”一杯溫酒入肚,趙匡義還是忍不住指出。

聞言,劉文渙眉頭頓時一皺,道:“此事已過,叔祖爲何此時再來重提?”

注意到劉文渙反應,趙匡義心中暗歎,斟上兩杯酒,道:“請恕老臣多嘴,只爲提醒殿下一二事,得意而忘形,對殿下沒有好處!”

聽趙匡義這麼說,劉文渙眉頭皺得更緊了,類似此類的說教,對血氣方剛且纔有成就的年輕人而言,實在不是那麼容易接受的,至少趙匡義還不具備壓制劉文渙的權威與身份。

因此,劉文渙的表情立刻垮了下來,然後有些不忿地道:“叔祖所指,我心知肚明!然就事論事,真臘無端犯禁,我率軍反擊,予以報復,何過之有?

煌煌大漢,豈容蕞爾小國挑釁?明犯強漢,雖遠必誅,昏亂之後漢,方有如此強音,難道今時之大漢,連前朝也不如?換作世祖時期,不將真臘亡國夷種,豈能班師?又有誰敢就此事贅言置喙?”

“殿下所言有理!”劉文渙一番話,振振有詞,擲地有聲,趙匡義也點頭表示認可,而後緊跟着道:“若非這條理由,殿下以爲,您能順利反擊,攻略北真臘?貿然出擊,深入敵境,即便打下整個真臘國,若非皇長子的身份,殿下認爲又能否見容於朝廷?”

聽趙匡義這麼說,劉文渙面上的桀驁之色消去不少,埋頭沉吟,但始終不得開解,終於是擡頭直視趙匡義道:“叔祖究竟想說什麼!若是慕容氏與朝臣不滿,他們終將不滿,若說陛下有意見,南征議功已定,我也晉爵郡王,何慮之有?”

劉文渙帶着些質問的語氣,眼神直勾勾地盯着趙匡義。趙匡義愣了半晌,竟是悵然地問道:“殿下以爲,陛下可欺嗎?”

“陛下洞察秋毫,明見萬里,如何能欺?正因如此,纔不爲宵小所趁!”劉文渙依舊倔強地應道。

趙匡義則悶了一口酒,說:“殿下捫心自問,率軍攻略真臘,究竟是出於義憤,振我國威,還是爲了邀名立功?”

這話一出,劉文渙臉色立刻掛不住了,甚至於直接站了起來,待見到周遭有人把目光投過來,又故作無事地緩緩坐下。

看着在那裡舉杯小酌的趙匡義,深吸一口秋涼之氣,猶豫少許,而後壓低聲音,道:“三弟年已十二,我的時間不多了,機會也不多了,再不奮進,如何破局?”

劉文渙如此表露心跡,趙匡義也有些意外,但聽其言,表情也更顯肅重,答道:“殿下既有此志氣,就更當從長計議,急躁不得,否則只會事與願違?”“殿下可知,安南、真臘這場戰爭,朝廷耗費了多少錢糧,地方又徵調了多少民力?”趙匡義有些語重心長地說道:“若是連這些都不考慮,又如何能得聖心?”

“陛下是顧全大局之人,封你爲王,更有一番愛子之心在裡邊!讓殿下領兵卻敵,本就是一場考驗,殿下自認爲,徵南表現,能否打動陛下?”

趙匡義道:“殿下欲奪位爭先,還需應時順勢,如今天下大勢如何?悉在陛下!

陛下治國之政策方針,殿下可曾仔細揣摩研究,若不認識到這一點,做得再多,表現再努力,那也只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

對於劉文渙來說,趙匡義的話實在不是太好聽,不只不好聽,甚至有些囉嗦、嘮叨,讓人心煩。不過,最終劉文渙還是表示,今後會注意,多研習皇父治國之政策理念,不再急躁求進云云。然而,劉文渙究竟聽進去了多少,就不清楚了。

不論趙匡義怎麼勸說,至少如今明面上呈現出來的,是皇長子正當紅受寵,趙匡義這盆冷水潑得,也多少有些不合時宜。

劉文渙先行告辭離開了,趙匡義則獨自坐在酒肆內,自斟自飲,所有的愁悶都伴着酒水,吞入腹中。

趙匡義如今已有59歲,將近花甲,年歲既高,青壯年時期的政治雄心,在歲月的侵蝕之下,也日漸消磨。

實事求是地講,眼下的趙匡義,權力慾望已經不如當初那般強烈了,在朝中,他除了履行人臣之責,修身爲政之外,所有的心血與冀望,都放在劉文渙身上了,只爲能夠扶劉文渙上位,如此也算功成名就,死也得其所。

然而,這麼多年了,就趙妃母子的表現,趙匡義的信心也不由動搖了,實在是有太多事情不在他的掌控之中。

趙妃一介女流,見識有限,趙匡義可以不與之計較,但劉文渙,他此前可是十分看好的,而今也生出一種無力感了。

莫名地,趙匡義忽然想起來了趙德昭,在扶持趙妃母子的事情上,他都沒有自己積極。誠然,如今趙氏當家做主的,乃是他趙匡義,但趙德昭與趙妃,可是親兄妹啊。如今想來,趙德昭這個大侄子,似乎看得比自己還通透.

不過,事已至此,趙匡義已無退路可言了,只有一條路走到黑,當然,他也沒有任何後退的念頭。

趙匡義評價劉文渙急躁的同時,在宮中,還有人更加着急,難以自安。

“皇后,臣還是那句話,時下一動不如一靜,只要三皇子謙懷孝敬,慎思篤行,習禮修德,那他的地位就任何人也無法動搖。否則,柱國勳貴不答應,滿朝大臣也不答應!”坤明殿內,吏部尚書慕容德豐是極力地勸說着慕容皇后。

然而,皇后哪裡聽得進去,當即斥道:“你總是這番論調,言之鑿鑿,但你看看如今朝廷是什麼局勢?劉文渙都封王了!

當初,說我兒年幼,難以當國,我也就忍了,如今我兒已長,還不能正位,是何道理?”

“你總說時間在我,然這五六年過去了,官家一無表示,反是趙氏母子恩寵益重。

嫡長子,官家有將文澎視爲嫡子嗎?”

“皇后!”聽慕容皇后抱怨,慕容德豐有些急了,語氣甚至有幾分嚴厲,大聲道:“萬不可埋怨陛下啊!”

注意到慕容德豐嚴肅的表情,皇后也知自己失言了,雍容間閃過一抹尷尬,回身坐下,深吸一口氣,情緒怏怏地說道:“日新,你說官家究竟是如何想的?先帝當年冊封官家之時,官家年僅八歲,名分早定,因而三十餘年,縱龍虎兄弟,也難與之相爭。

而今,我兒已十又有二,若再不定名分,豈不讓勳貴觀望,朝臣猜疑,也會給趙氏以妄想。

長此以往,國本不定,且不說我母子二人如何如何,就是於大漢江山社稷,又有何益處?”

難得見皇后如此冷靜地分析奪嫡之事,慕容德豐聽了,想了想,也儘量平和地說道:“時移世易,如今情勢不同了。對於太子繼嗣之事,陛下自有考量,如今,只怕仍在觀察。但是,臣老生常談,依舊認爲,只要皇后與三皇子不犯錯,陛下就不可能棄嫡立庶。

嫡長制繼承,那是世祖與公卿約定而成的,也是陛下最終順利繼位之大義所在,背制立儲,那是取亂之道,陛下不可能不明白。”

“話雖如此,然正因如此,我纔不安!”慕容皇后表情凝重地說道:“君心難測啊!以官家如今的權勢與威望,若他執意立長,朝廷的勳貴大臣,何人能阻,你能嗎?”

慕容皇后這個問題,還真把慕容德豐給問住了,擰眉沉思幾許,拱手道:“臣懇請皇后娘娘,保持耐心,平常應對.”

————

慕容德豐的勸說,皇后顯然也沒聽進去,就在雍熙六年九月秋,一批三館文臣、御史及部司官員爭相上表,以國本不固,請求皇帝冊立太子,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於是,時隔五年多,太子儲君的問題,再次擺在了劉暘面前。不過這一次,劉暘處置得乾脆多了,沒有放任兩方鬥爭,影響朝局,破壞大漢好不容易纔恢復的和諧穩定的局面.

所有上奏的官員,盡皆降職免官,更爲重要的則是,慕容皇后也被劉暘尋個由頭口諭訓斥了一番,並且從雍熙六年秋開始,幾乎不踏足坤明殿,如非正式場合,帝后二人甚至見不着面。

當然了,趙妃也是同樣的待遇。兩個女人,平日裡也是不敢忤逆劉暘的,然一涉及愛子,涉及太子之位,那是什麼顧忌都拋開,也讓劉暘頗爲傷神。

六年秋的“儲君之爭”,在劉暘乾脆果斷的處置下,算是被壓制下去了,然而,就是劉暘自己也清楚,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多,壓力與矛盾也會越來越重,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擁戴從龍之功,在任何時代,都是頭一等的,總會有人前赴後繼地去爭取,只要一息尚存,便義無反顧地投身其中。

而這一次,劉暘也認真地思考起儲君的問題來,一方面是迫於暗流涌動的奪嫡形勢,另一方面,也因爲劉暘自己也不年輕了。

雍熙六年的皇帝劉暘,已經49歲了。

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35章 唐將空談第331章 泰來樓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146章 黃羊平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106章 倒趙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47章 陶谷自薦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59章 明貶實升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35章 瑤華春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398章 虞美人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73章 解決第28章 下獄第1720章 靜默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98章 軍心可用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66章 商業互吹第357章 國滅第376章 拷問第323章 鬥法第29章 勸諫第272章 徵發之苦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93章 噩耗連連第118章 棉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470章 分封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362章 分封?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243章 總結第31章 功成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675章 血戰第108 狀元第82章 瓦橋關第361章 “龍宮”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1761章 新問題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71章 平息的吳越大叛亂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129章 叔父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106章 倒趙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1674章 爆發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47章 陶谷自薦第371章 殺,不殺?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52章 幽燕變故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149章 降表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421章 樑孝王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