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

在蜀亂罪人被集體處刑的同時,也伴隨着對已故劍南布政使潘佑的平反,皇帝劉暘特地降詔,爲之昭雪正名。

蓋因此前川蜀賊寇猖獗之際,潘佑被劍南以及朝中某些人拿出來做替罪羊,言川蜀之亂,禍起潘佑,千般罪責,悉歸咎於潘佑一身。

左右人已死了,也沒法自證清白,何況王小波在舉事之初,還打着爲潘佑復仇的旗號,蜀中小民的反應也更加重放大了潘佑的“罪行”。

彼時,劉暘雖然對於此事洞若觀火,對於那些涌向潘佑的攻訐也感到憤慨,但爲了顧全“大局”,抑或是爲了麻痹那些人,選擇了漠視。

如今也就導致潘佑不只死不得善終,死後還招致猛烈的攻訐,極其不公的對待,被打爲奸賊亂臣,聲名盡毀。甚至於連累到後人,他那遠嫁他鄉的女兒,都被夫家一封休書趕出家門,流落江湖

潘佑這個直臣,孤臣,對他劉暘也未必完全認同,但心中實則是存有一份敬意的。對其遭遇,也始終心裡有數,只不過因爲政治上的意圖,一直沒有多作話,哪怕蜀亂平定之後,也一直按而不發。

直至真正的亂臣賊子被正法,潘佑的正名也就開始了。劉暘讓內閣學士王旦給潘佑寫了一份神道碑文,記敘其忠貞與功勞,不只是恢復名譽,還給了極高的身後待遇,諡號文烈,配享太廟。

同時,劉暘又下令在成都爲潘佑立碑建祠,以表紀念。還命人將潘佑之女找到,賞賜五百畝田宅,並給她重新找了個良家成親,關懷備至。

雖然潘佑從來沒有把自己劃入南臣的派系之中,但這些年日益在朝中擡頭的南方官僚尤其是東南官僚,卻始終將其視爲東南利益階層的代言人之一。

當初朝廷內部對於潘佑的攻訐諉罪,多少也夾雜着一些打壓東南官場的意圖,畢竟經濟、文化大發展轉化成的實力,也難免讓在朝廷佔據主要話語權的北方權貴、官僚、士人感到威脅。

因此,當皇帝爲潘佑平反的決議傳出後,京畿之內最開心的,正是那一干南臣,至於其他權貴、官吏以及普通士民,對潘佑可沒有多少感情。

由江南籍的官員牽頭給潘佑舉行了一場追悼會,內閣大學士、文史界的泰山北斗、東南士林活化石級領袖徐鉉貢獻自己的府邸作爲追悼場所,並以七十九的高齡親自主持,致悼詞,聞訊前往致哀的官吏有很多。

當然,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皇帝劉暘聖躬親至,給潘佑上香,並發表一番動情的講話,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給潘佑做了一個蓋棺定論。

對於潘佑身後的優渥待遇,朝廷內部不是沒有異議,相反,甚至可以說是怪話連篇。還是因爲皇帝把潘佑捧得太高了,從一介“罪臣”,到流芳百世的“忠臣”,這樣天地倒轉般的變化,即便死者已矣,仍舊讓人難以接受。

就一個問題,潘佑憑什麼,爲大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良才,又何止他一個?

顯然,劉暘如此做法,是蘊含着特殊政治意圖的。比起“忠臣”、“清官”等稱號,潘佑身上最顯著的標誌,也最招人憤恨、厭惡的地方,只有一個:改革干將。

無他,這個人是真抓實幹,一點餘地都不講,一點也不怕得罪人。太過純粹不能黨同的人,就別想從旁人嘴裡聽到什麼好話。

而劉暘把潘佑這個“榜樣”樹起來,也是爲了平息蜀亂之後的朝廷內部又一爭論,統歸地稅的改革還要不要繼續。

川蜀之亂,帶給大漢朝廷的震撼是巨大的,雖然歷史上有無數的記載,匹夫小民爆發出來,會產生多麼大的威力與破壞力,但是,不親身經歷一番,是永遠不會有痛徹醒悟的。

從叛軍大部被消滅後開始,自洛陽到成都,統治階級都在反思,反思動亂之根源,雖然許多人的認識依舊停留在一種粗淺的表象上,但還是有些有識之士,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見。

土地問題,稅制問題,貧富問題,監察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一個社會運轉機制的問題,要想徹底解決,基本是不可能,法制社會都做不到,何況人治社會。

然而,作爲帝國的統治階級,掌握着整個社會絕對的話語權與絕大部分的社會資源,卻還是需要有一定覺悟,一絲底線的。

而蜀中那些權貴,恰恰相反,上忤逆朝廷之命,下無視小民之聲,最終釀成劇變。

川蜀之亂,給西南的人口、經濟造成了極其重大的損失,可以說是元氣大傷。然而若透過那累累屍骨、血流成河,從長遠來看,似乎也不是沒有任何好處。

至少,那難沸騰的民怨釋放掉了很大一部分,幾十年的頑固積弊端,經過這麼一番衝擊,也跨倒了,爲朝廷善後改革提供了一片空白與契機。

曾經肆無忌憚的勳貴、官僚、地主,不得不收起來青面獠牙,至少要學着裝出一副慈眉善目,做些慈善義舉。

旁戶佃民,也不再是任人魚肉的草芥,無節制的剝削行爲開始得到控制,統治階級學會反思,不敢再完全無視下民的聲音

當然了,以統治階級的尿性,這樣的思考與悔悟,未必能持續多久,畢竟好了傷疤忘了疼纔是自然規律。

而以慘烈的流血死亡帶來的傷痛,能讓統治階級記住多久,也是其價值體現,雖然怎麼看,都顯得不那麼值,甚至過分悲愴。

至少,從雍熙二年起,未來的二三十年內,蜀中的社會矛盾會處在一種相對較低的水平,這是大漢帝國統治下任何改革改良都無法做到的。

而朝廷這邊,開始把蜀亂的教訓,印證着放到其餘道府州縣的糾談匡正上。

但同樣的,還是有那麼一部分人,不依不饒地,把蜀亂的根本,歸咎於“稅改”上來,用他們的話來說,不改革,循舊制,蜀亂就不會發生。

而新稅制的執行過程中,出現了那麼多問題與矛盾,已經足以引起朝廷警惕,蜀亂殷鑑在前,不可不慎

持這番論調者,他們屁股下要拉什麼屎,劉暘心知肚明,因此,給潘佑這個稅改名臣一個隆厚的身後事,就是他的表態。

至於那些人所提的弊病啊、問題啊什麼,劉暘從雍熙元年秋冬就開始着手解決了,他執拗地認爲,稅改之弊,在於執行不力,在於監管不嚴。

他選擇通過治吏、明法、濟民來調節,在證明這一套失敗前,他改革之心依舊堅定。

當然,劉暘也是沒辦法,比起可預想的稅改失敗造成的混亂,他寧肯咬咬牙堅持着這條艱辛的道路上。治國亦如治病,藥也不能亂用、混用.

未己,皇帝下詔,以開封府尹李沆爲劍南道布政使,以兵部尚書致仕的老臣劉廷翰被再度啓用爲劍南道都指揮使。同時召還招討使楊延昭與護聖軍,奉國軍萬餘人仍駐成都,遣還關內、山南、湖廣、京西諸道兵馬,各有賞賜,由此,川蜀善後諸事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西南軍政最核心的只有三個職位,布政使、都指揮使以及成都知府,如今都換了個遍。

徐士廉這個成都知府,有效仿幹祐後期之趙普,開寶前期之張雍的意思,這個二十多年前斗膽登聞上告取士不公的士子,正上演着又一樁宦海沉浮、際遇無常的戲碼。

不得不說,過去幾十年,朝廷雖然一直在吸川蜀的血,但政治地位還是一點沒虧待的。前有向訓、趙匡胤這平蜀的二十四功臣,後有趙普、張雍這等貫穿整個開寶時代,在開寶政治活動中起到突出作用,具備重要歷史地位的名臣。

他們都與川蜀、西南結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緣,如今,隨着李沆與徐士廉二人站上西南歷史政治舞臺,似乎新的輪迴又開始轉動了

李沆與徐士廉一樣,都還不滿五十歲,但都曾爲今上近臣,而與徐士廉精彩起伏的際遇不同,李沆的仕途要平順得多,與徐士廉相比,就是純純人生贏家。

狀元出身,兩代皇帝看重,賢名遠播,在朝卓爾不羣,外放從鄭州知州始,一路升遷至於京畿副使,開封府尹,那些天下官僚升遷的大檻於他而言就像喝水一樣簡單。

當然,這一切都是基於李沆本身過硬的品幹,否則,以世祖與今上之用人,輪不到李沆爬這麼高。

另一方面,李沆、徐士廉,都是朝中“壯年派”,又同爲天子舊人,把他們放在劍南,也足表皇帝與朝廷對川蜀的重視之意。至於劉廷翰任劍南都指揮使,還另兼西南五道巡檢使,則是劉暘需要在軍事上有一個既可靠、又安心的人物。

別的不提,劉廷翰資歷威望是綽綽有餘的,畢竟是擔任過樞密使的人物。而如今的大漢軍界,參與過幹祐北伐並立有赫赫戰功的人已經鳳毛麟角了,就連劉廷翰也是白髮蒼蒼,願意重新出來做事,都是皇帝誠心邀請的結果。

而年近七旬的劉廷翰,還害怕他會對朝廷造成什麼危害嗎?至少其做人做事的能力,能夠讓劉暘安心。

至於前都指揮使上官正,則以本職致仕,這還是念他在蜀亂之中平叛頗爲賣力的情況下,否則,以他和王氏家族間緊密的交往關係,洛陽南市口那三百多顆人頭中未必沒有他.

當然,對於西南軍政的調整遠不止這三人三職,只不過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痛定思痛下的皇帝劉暘,是決心要對西南進行一番大整治,大亂之後的恢復期,也實在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操作環境。

牽一髮而動全身,西南軍政的調整,折射到洛陽,呈現的則是朝堂上一場重大人事變革。

比如溫國公向德明,以堅守平叛之功,代替高瓊成爲新的兵部尚書,高瓊則調任西北五道巡檢使,檢查西北邊防情況。

向德明調任的背後,實則還另有隱情,按道理如此急切將之上調中樞是不利於劍南善後諸事的。只是,由於他在劍南任上,打破了太多朝制的約束,尤其是嚴重干涉軍事。

當然了,由於治世環境下地方主官具備的強大權威,各地一把手對於所在軍事多多少少是有影響力的,但是向德明在成都期間的作爲,還是過分觸發條制,這在世祖皇帝時期可是很犯忌諱的事情。

即便事急從權,但事後真要追究起來,定個逾制亂法,也是有法可依,有例可循的。

當然劉暘不是那種不體諒下情的皇帝,因此,在劍南局勢逐漸趨穩,立刻啓動了人事調整,兵部尚書以及物質賞賜足以慰勞其功,同時一個“救急使君”成爲向德明劍南之任的評價似乎也恰到好處了。另外,朝廷在蜀亂平定的議功中,定向德明第一。

和向德明一般,作爲平定蜀亂的軍事統帥楊延昭還朝之後,級別上升了一級,任侍衛司副都指揮使,嗯,前邊提過,這實際上已是個虛職,掌權的是都虞侯。

這種明升暗貶的做法,或許有傷功臣之心,因此劉暘又給了大量錢財賞賜。也是楊延昭過於年輕,如今也才四十出頭,劉暘也不可能棄用這個知根知底的將帥之才,依他的打算,在侍衛副帥的位置上待兩年,沉澱一番,自可承擔更重的職權與責任。

接替楊延昭擔任侍衛司都虞侯的,也不是太意外,河西都指揮使郭儀,至此,楊延昭、李繼隆、郭儀這三個世祖皇帝欽點的“三英”,正式開始成爲大漢軍界中的主角。

都察使楊業則順勢退居二線,掛着太師頭銜,在府中含飴弄孫,今後人們就得稱之爲“楊太師”了。

而接替楊業的人,劉暘則選擇讓尚書右丞韓徽擔任,允文允武,資歷深厚的韓“橐相”,有足夠的手腕與資歷,同時,也是對趙匡義的一種制衡。在不斷完善監察體制,加強法制、都察系統權威的背景下,劉暘也不可能放一人獨掌大權。

與此同時,劉暘終於將張齊賢調任尚書右丞,同時兼任財政使,進一步加強朝堂上“帝黨”的實權。

至於前財政使張雍,則棲棲遑遑地以本職致仕,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回鄉歸養,沒兩年,便鬱鬱而終。

作爲開寶功臣中的一員,張雍落得這樣的結局,固然淒涼,然而這也不是毫無徵兆的。川蜀發生那麼嚴重的禍亂,給官府和民間都造成了空前嚴重損失,必須得有人擔責。

西南那邊,有三百多名罪臣,朝廷這邊,也必須有一個足份量的人,數來數去,只有張雍了!也不需覺得委屈,川蜀的那些官僚之中,確有不少是張雍親自提拔的,也在南市口被斬了。

至此,大漢朝堂的權力格局又發生巨大變化,中書令劉曖、尚書令呂端、尚書左丞趙匡義、尚書右丞兼財政使張齊賢、樞密使曹彬、都察使韓徽、吏部尚書慕容德豐、兵部尚書向德明,當然,還有遊離於權力中心的趙王劉昉這個參知政事,由這些人,共同構建了大漢上層的權力中樞。

而與雍熙元年初相比,最大的不同則是,皇帝劉暘的權威更加鞏固了,其正在一步步地徹底掌握屬於皇帝的話語權與主動權。

在完成朝廷主要人事調整後不久,皇帝劉暘再下詔令,讓全國各道州自查“二倉”倉儲及稅庫情況,同時吏部、財政司、都察院三衙分遣幹員趕赴各地協查。這一道政令,再度讓大漢官場風聲鶴唳,因爲誰都知道這是爲了什麼,這一關也不那麼好過。

還是在籌集平叛以及後續援蜀物資的過程中,朝廷發現,很多地方都有缺口,根本無法按照朝廷調度需求來。問題嘛,當然出現地方對錢、糧兩項的挪用虧空,乃至盜取上。

於是藉着這個機會,劉暘當然要開啓中樞對地方財政大權監管的改革,這也是他“雍熙改革”的第二彈,尤其重要。

同樣的,這個活仍舊不好乾,地方財政挪用虧空是很尋常的事情,如何解決,卻不是那麼容易了。

憑空讓地方變出錢糧把虧空補上,那當然不現實,因此,加強制度監管,纔是主要目的,而在這個過程中,當然要查一查舊賬,追一追那些蠹蟲的罪。

原本有人提議,給定期限,讓各地官府自填虧空,逾期不滿者,依法論處。這倒是簡單粗暴,但劉暘幾乎不假思索地否決了,經他判斷,這簡直是給各地官員又一項盤剝地方的名義,嘗歪那是必然的,大漢的百姓可是在折騰不起了。

原本在開寶末期,朝廷財政是平衡之中帶有一定虧空,等到蜀亂之後,從平亂到善後,加上固有的一系列大筆支出,大漢朝廷新一輪的財政拮据又到來了。

對此,劉暘選擇了“保守治療”,一方面從宮廷到朝廷官府,大力壓縮開支,一方面則加大對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的打擊,再一方面則加大外部資源的獲取了。

爲此,劉暘甚至和南洋的諸侯國們做起了“人口”生意,蜀亂之中被俘的亂民,足有近三十萬,這些人朝廷不敢放任,殺也不可能,白養着又費錢糧,因此只能暫貶於刑徒營服勞役。

而作爲雍熙仁政之一,劉暘對刑徒營的改革又不可能停止,於是對外輸出再度成爲了一個綜合考量之下的選擇。

但是,要把三十萬人輸送到海外諸封國,那成本也太過高昂,便是國內可以採用“流徙”的方式,海上總需船隻。

於是,南洋封國王們“爽快”地表示,他們能承擔,用真金白銀,香料瑪瑙來換。當然,皇帝也是注重吃相的,真金白銀照收,至於其他,則用南洋駐軍的軍費來抵償。

就這麼,一場對內外都有利的交易達成了,於朝廷而言,輸血的性質並沒有根本性的變化,但去掉的麻煩,省掉的錢糧,就是賺的。

這似乎也開啓了大漢時代加速對外輸出的浪潮,畢竟,甭管你在帝國內部是罪臣還是叛賊,到了封國,都是人才,都是最寶貴的資源。

爲此,劉旻、劉曄、劉文淵幾人,也向朝廷提出請求,最終,一番慎重考量後,給安西方向五萬人,劉文淵一萬,同樣,移民成本自己承擔。

甚至於,劉暘還專門給趙王劉昉的北庭國也送去了一萬多人,主動的,對於這個最特殊的弟弟,劉暘總是給予了一些特殊的關懷。而北庭國那裡,目前正由劉昉長子劉文共經營着。

精打細算,如履薄冰,也漸漸成爲劉暘在整個雍熙時代的寫照.

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125章 文盲將軍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121章 大朝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1750章 《桃蘭賦》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41章 劉信遭貶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465章 遼奸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1797章 吸血的拍賣會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第63章 開寶十三年下半年第168章 執迷不悟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19章 武夫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406章 影響擴大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357章 國滅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52章 對峙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1章 何謂開寶第384章 反響第75章 按*不動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7章 貴戚解權第62章 難得遲疑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2章 分食第97章 擴*整頓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1779章 四王畢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3章 田畔問對第308章 新貴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36章 奉宸營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82章 不手軟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39章 百年大計第348章 老皇帝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193章 楊邠案(1)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41章 劉信遭貶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285章 吃酒烤肉議荊湖第162章 兵事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27章 西京風波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無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