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

可以肯定地說,劉暘對諸王並不是那麼地忌憚,如今那些弟侄,可都是晚輩,不管是功勳卓著者,還算老成持重者,抑或是跋扈氣盛者,都不具備挑戰他的資格與實力。

乃至太和樓密會,也不甚要緊,即便諸王鬧騰,在京城也不可能翻了天。同時,諸王眼下雖然“同仇敵愾”,但其利益訴求實則並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有根本上的區別。

如早已封國的安東、饒樂、林邑,與才分封不久具備一定軍政基礎的安西、康居、北庭,以及南洋仍舊處於草創階段,甚至是隻佔個名義連基礎的征服工作都沒完成的臨海國,他們亟需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安西、安東乃至林邑國都算是飽漢子,不管朝廷對封國政策怎麼調整,只要不直接從他們身上割肉,對他們影響都不會太大,憑藉着同根同源的身份,以及世祖皇帝劃下的政策優待基礎,他們有的是辦法從國家獲得好處,只是改變一番吃相罷了。除非朝廷不顧忌影響,撕破臉皮,徹底斷絕了關係,否則永遠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近地諸侯國寄生帝國吸血的情況。

如饒樂、康居、北庭三國,則是處於半飢不飽的狀態,他們都有朝廷長達十數年的經營積累,具備封國的基礎。

雖然他們本能希望繼續獲得朝廷的輸血支持,希望從帝國討得好處,但朝廷真斷了供,還是能過下去的,倘若真有生死顛覆之危機,朝廷總不會坐視不理的。

何況,早在世祖皇帝統治末期,就已經在做類似減省朝廷輸耗的調整了,這也並不是很難以理解。如安西、安東就早在做自我調整了,魏王劉旻在安西掀起的滅教與營所制改革就是爲了應對朝廷政策改更。

相比之下,還是新封的南洋諸國,更無法接受呂端那番倡議,遠涉重洋,天塹般的阻隔,如果要從封國上減省國力損耗,首先便是南洋戰事。

到雍熙元年,南洋戰爭已經徹底成爲大漢在對外擴張上的包袱,數萬海陸大軍,在數千裡外的蠻夷荒島上進行滅國之戰。

如此開歷史之先河的壯舉,也意味着無法想象的、難以承受的代價,那就是繼安西之後,帝國龐大軀體上又一汩汩冒血的出血點。

說起來,開寶時代於大漢帝國而言,就是一個大擴張時代,在世祖皇帝爲核心的帝國朝廷推動下,無數大漢兒郎披堅執銳,向四海八方進行征服活動。

而從結果來看,大部分是虧損的,尤其是安西地區,流血十萬家!吐蕃與西南地區,由於土司制的推進落實,已經在現實條件下極大地節省朝廷財政支出,基本上是中樞與劍南道一家出一半,就足以維持局面了;

山陽、漠北方向則是中原帝國對北方邊防的固定投入,這一塊是省不了的,同時隨着漠南畜牧業的持續開發,對漠北契丹的影響加深,朝廷在北邊也已能看到來錢。

畢竟,來自草原地帶的牛羊馬駝等牲畜在大漢是十分受歡迎的,尤其是羊肉,上至達官顯貴,下及販夫走卒,都格外鍾愛,而羊毛則未大漢蓬勃發展的毛紡織業提供着豐厚而穩定的原材料……

東北地區,則有開寶北伐的大筆餘澤,當年爲滅遼國,朝廷準備了海量的軍事資源,幾乎空竭國力,到安東建國都還享受着那份遺澤。更爲重要的,是安東有一個性格堅韌且放得下身段在那苦寒之地苦心經營二十載的秦王,在其努力之下,安東國對朝廷的依賴性在這些年實則大大減少,當然能從朝廷獲得好處那還是得拼命爭取的。

相比之下,別看海外貿易興起三十年了,“下南洋”的口號也喊了十幾年,但在南洋的經營上,朝廷始終是矜持而謹慎的。

誠然,海軍遠航,攻取良平島……朝廷也實實在在地做了一些事,但無法忽視的一點,在海外拓殖上,中原帝國實在是一個新手,一直到前些年世祖皇帝決定南洋封國,纔開始不計代價投資。

南洋戰爭雖然整體順利,但到如今,大漢對於南洋三島也只是處在一種勉強控制、基本統治的狀態。比起安西三國,南洋封國實在難談底蘊,世祖皇帝駕崩前的分封詔書,也基本停留於詔文。

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要撤了,不玩了,要召還南洋大軍,南洋的諸侯王們如何能夠接受!雖然態度與形式上依舊會保證世祖皇帝詔命的執行,但打折扣的執行,與不折不扣之間,實在有莫大的差距,關鍵一點,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如何保證封國的正常建立與運轉。

最悲催的當然是臨海王劉文海了,他的臨海國才真正停留於口頭上,畢竟緬甸地區也是有主的,那蒲甘國也還處於一個上升期。而劉文海,除了世祖皇帝的封國詔書,以及在雲南訓練的三千甲兵,什麼都沒有,即便劉文海自負才情,也沒狂妄到憑那三千甲士就能橫掃蒲甘、直通等緬甸大小邦國的地步。

當然,繼承晉王遺澤後,劉文海的實力是成倍的增長,當年隨劉晞駐吐蕃的三千近衛,也被賜給劉文海了,以及劉晞幾十年積累的人物力資源,憑着這些,足夠劉文海在緬甸興風作浪。

但若要提高成功率,還是需要朝廷堅定而充足的支持,因此,比起其他諸王,臨海王劉文海纔是對呂端之議最爲不滿的,當然,也更容易滿足。 也正因爲諸王之別,易於分化,皇帝劉暘方能穩如泰山,從容應對。然而今夜慕容德豐的進言,還是帶給了他一些新的思考,初登帝業,大權在握,難免得意,讓他在某些事務的決策上,少了警惕,甚至忽略主次矛盾。

諸王當然無法挑戰他的帝位,但他們聯合起來,卻能動搖他的權威,在登基不久的當下,朝廷當然是以穩爲先,等徹底過了這段過渡期,不管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更爲從容地面對。

不管他對呂端這個開寶老臣有什麼看法,這終究是他親自擡上來的大漢首相、尚書令,在短時間內是必須要維護支持的,否則“新皇詔制”還有何權威可言,他對大漢上層權力的架構還沒穩定就受到強大沖擊,於公於私都是不利的。

當從這個角度分析,劉暘甚至產生了一些懊惱的情緒,雖然繼位以來,他一直在提醒自己要剋制、謹慎,要保持一貫的沉穩、從容,但至尊位上的無限風光,依舊讓他產生了一些心理上的鬆懈。

所幸,今夜算是及時醒悟了,不論是於國還是於己,穩定都是首要之務,如何消化繼承的皇權,纔是他該落實於行動的,而非貿貿然地對先皇之政進行改革,哪怕並不是那麼合理,那麼有利於中央帝國的權威。

心態一正,劉暘的思維也就更加冷靜、清晰了,在沉吟約莫一刻鐘後,再度開口了:“傳趙王進宮!”

“是!”

雖然不知道趙王劉昉爲什麼沒有參加太和樓之會,甚至有所懷疑,但從結果來看,劉暘心裡還是很欣慰的,打小活潑的劉四郎,如今卻是越發沉穩得力,安分守己了。

而要輕鬆些解決諸王的鬧騰,除了他這個皇帝親自下場之外,放眼朝內,只有趙王劉昉有這個能力與威望了,再者,他也是諸侯王之一嘛。

垂拱殿內的佈置,與世祖皇帝時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最吸人眼球的永遠是張掛在殿中的大漢輿圖,到劉暘登基後,更進一步,除了那一份“皇輿全圖”之外,還添加了幾十張貼有佈政牧守要員大吏的道州細圖,幾乎右側半個偏殿都用來掛圖。

而在看圖上,劉暘似乎比世祖皇帝更有興趣,習慣性地進入偏殿,自己掌燈,劉暘找到了《南洋全圖》,默默地研看着,聚精會神,頭腦中則思緒翻飛。

耳邊,則又彷彿迴盪起慕容德豐的那番話:至少,世祖皇帝遺詔,是要儘量完成的,不能落人口實,作爲一個傳統的皇位繼承人,在正統性方面,劉暘也有着近乎偏執的堅守,絕不能受人詬病.

事實上,從呂端提議開始,劉暘就知道,必然會引發一場紛爭。甚至於不只是諸王,僅從利益鏈條上看,還包括一大批封國或者擴張政策中得利的一大批勳貴、軍政要員、商民百姓。

在朝中,有一些靠“擴張論”而升職加官者;在朝外,還有無數親身參與到擴張中的官僚與軍隊;而無論安東、安西還是南洋,過去的二三十年,都有爲數不少的權貴子弟參與其中;

甚至於裹挾在拓殖浪潮中的底層商民百姓,他們未必真心支持封國,但卻會本能反對朝廷進行收縮、放棄,因爲那會侵害到他們的切身利益。

至於屢屢發生在朝廷內部的反對議潮,從根本上而言,還是中央帝國的集權意識作祟,同時,不管是全佔全取,還是斷臂封國,都實在太費錢糧國力了。

有一說一,也正是形成了這樣一些“拓殖利益集團”,世祖皇帝幾十年努力的心血纔算沒有白費,否則動搖、毀滅之只是一紙詔書的事情。

在幾十年的拓殖經驗積累中,世祖皇帝實則在統治末期方纔真正意識到,完全依靠國家投入資源的擴張,是不長久的,也不牢固的,因此纔想着分封,想着培養出一批具備實力的擴張派,同時決定將擴張的利益層層分配下去。

甚至可以說,世祖皇帝幾十年的努力,只是在培養一種意識,並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等到劉暘上位,他也有一定的意識與認識,但感到更多的還是疑慮,其中的利害干係,他更多的也是看到“弊”的一方面。

可以說,大漢的封國,大漢的對外拓殖,未來究竟會走向何方,在劉暘這裡,就已經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了。

不過,就眼下的形勢來看,劉暘是傾向於“妥協”的,根本原因在於世祖皇帝那深重的影響了,然而,隨着劉暘地位穩固,那份影響也終究消散,屆時皇帝劉暘又該作何抉擇,或許他自己心裡也沒個定數

第23章 老臣凋零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133章 西征!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162章 兵事第70章 同州之戰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172章 太子妃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5章 王樸走了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10章 如此處置第85章 異心第78章 召還二郎?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66章 陷河陽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1720章 靜默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138章 破寨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26章 名將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55章 符氏姐妹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121章 道士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145章 了結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3章 臺懷之事第444章 揣測者第57章 七月大朝第237章 七九不和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322章 再啓西進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108 狀元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3章 臺懷之事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81章 內外變動第398章 虞美人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146章 黃羊平第43章 東京聲色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374章 善待第151章 聽政2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1675章 血戰第75章 敖萊小城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1779章 四王畢第242章 戰後第9章 公府密議第187章 瑣屑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88章 秋後算賬(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