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

暗淡天光之下,邙山各處,轟鳴陣陣,初時或以爲冬雷作響,但很快便能發現並不是,聲音不對,過於密集、雜亂,那是大規模炸藥引爆的動靜。

邙山深處,一切通往或有可能通往高陵的山道、幽谷、路徑,盡數被摧毀,目的簡單而明確,保護世祖皇帝陵寢安全。這一方面,是世祖皇帝生明確指示過的,只不過被臣子們執行出了各種花樣。

在相關山嶺,朝廷使用了三十多萬斤火藥,分置於各個山體、坡地、豁口,務使一切面目全非,地形地貌大幅改變。

這樣的火藥用量,在當前帝國軍隊的戰爭模式下,已經完全能滿足一場大型戰爭的需要了,洛陽周遭數座火藥庫都被搬空了。

因此,火藥集中引爆之後,只見到邙山深處,地動山搖,鳥驚獸走,塵土飛揚,黑煙漫天,就彷彿天發雷霆,又好似末日降臨.

邙山南麓,設立着送殯大營,數萬嬪妃、皇親、貴族、官僚、將士、宮人聚集於此,他們只能陪同梓宮至此,然後遙拜入陵。

此時,面對那來自邙山深處的“咆哮”,大營之中衆人反應很大抵或驚奇,或畏懼,還有被嚇得號啕大哭的年幼貴族子弟,怎麼都安撫不住。

火藥這種東西在大漢已經不是什麼神秘物什了,但只聽得在戰爭以及開山挖礦中有不小的應用,對其威力很難有一個直觀的認識,當然平日裡貴人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

大漢的上層權貴們,第一次如此仔細直面如此規模爆炸場面,很多人都不禁聯想到當年的“東京大爆炸”,不過那一次的爆炸被後續恐怖的火災給掩蓋了許多。

若非這是個極其嚴肅隆重的場合,恐怕早就議論開了,但即便有所剋制,也難免出現閒言碎語的嘈雜,更有人不斷踮腳昂頭,彷彿這樣就能看清濃煙背後的邙山一般。

大漢的權貴們,並不關注幾十萬斤火藥需要花費的代價,只是沉浸於這浩大聲勢帶來的衝擊,甚至感慨,凡人竟也能創造出如此事物,產生如此偉力,造成如此驚天動地的效果.

相比於臣下們的稀奇,皇帝劉暘心情就不那麼得愉快了,原因在於,動靜鬧得太大了,也太鋪排浪費了。

即便不算這些火藥的花費,這幾個月來,投入在喪葬上的各項花費,也已超過三百萬貫,劉暘實在無法想象,一場葬禮,怎麼能花掉這麼多錢?

大漢的忠臣賢良們,想法太多,顧慮太全,似乎要把一切崇高與美好都加諸於世祖皇帝身上,然而,統觀帝崩之後這幾個月的是是非非,劉暘並不能感受到有多少人對世祖皇帝是全心全意的愛護,有太多的悼念推崇,實質上只是一場政治秀。

便是毀道滅跡之後,事情仍不算結束,護送操作梓宮入陵的上千宮人、衛士、工匠,還要經過一輪身份驗證,確認沒有遺漏了,再重新打散,發配到諸封國去。

可以攜帶家人、財產,到了封國,還能獲得封國的官職、土地甚至奴僕,在封國當人上人,前提是永世不得回國。

也可以選擇不去,那樣便還有另一個選擇,死。事實上,依照一些人的想法,送葬入陵的那一干人等都該盡數處死,爲世祖皇帝殉葬,如此才能真正保證陵寢位置不被暴露。

但這一受到很多人支持的建議,被劉暘強硬得否決了,理由很簡單,宮人、衛士無辜,且此舉有傷天和,絕非世祖本意,也不利於世祖皇帝威德,如此最終方出臺這麼一個安置辦法。

對於那些堅持殉葬之議的,劉暘也有辦法治他們,誰堅持,誰就帶頭殉葬,讓他追隨世祖皇帝到地下去侍奉,如此,迅速達成共識,新君的仁德也由此傳開了。

除此之外,還要求對邙山封山三年,禁止士民百姓進山活動,在高陵所在區域外圍設卡封鎖.這一條,同樣是劉暘爭取的結果,原本是要封山十年的!

劉暘實在是無法想象,那些平日裡大談仁義德治的正人君子們,出起禍國擾民的主意來,怎麼就能那般大義凜然,言辭鑿鑿。

可以說整個喪葬過程,都讓劉暘感到彆扭與難受,很多事情他又不得不捏着鼻子認了,頭上那頂名爲“孝”的帽子,實在過於沉重,沉重到他頂着就要禍害到百姓的程度。

而前前後後,圍繞着喪葬禮制產生的無數紛擾,讓劉暘不得不懷疑大臣們任何建言舉措背後的用心。

過去,常有人對世祖皇帝的多方折騰表示擔憂乃至不滿,一副憂國憂民的表現,到如今,當劉暘坐到這個位置上,卻發現,這些大臣官僚們折騰起來,可一點都不比世祖皇帝弱,還能大言炎炎,振振有詞。

那麼,究竟是誰更能折騰?又是誰被折騰?一路都抱着這樣的疑問,皇帝劉暘於冬月初一自邙山返回洛陽。

返城,回宮,至垂拱殿,喪服還未脫,便聞內閣學士徐士廉求見。作爲東宮近臣,自然很順利地得到接見,而從徐士廉嘴裡,又得到一則壞消息,定安伯李儉故去了。

“怎會如此,何故辭世?”劉暘眉頭輕蹙,面浮陰雲。

徐士廉語氣低沉,稟道:“昨日入陵儀式之後,定安伯便於行營病倒,子時過後不久,便溘然長逝!”

“爲何沒人來報?”劉暘隱隱有些慍怒。

徐士廉道:“回陛下,據說是定安伯離世之前,曾與家人交待,言他已飽受先帝恩德,死則死矣,不當打擾朝廷,再承恩典,喪事只需一口棺槨,一方墳塋,簡單操辦即可.”

聽徐士廉如此說,劉暘看向他,輕聲道:“這些事,你又是如何知道的?”

徐士廉趕忙解釋道:“定安伯五子李從禮曾爲豐州司馬,榆林叛亂,賊匪侵襲時,臣與之相交,回朝之後,聯繫也不曾斷絕。”

聞言,劉暘沉默了,少頃,再擡頭時,有些悵然地說道:“定安伯對先帝之忠誠,令人感慨,其淡泊從容,也令人感佩。

老臣之逝,總人唏噓惋惜,定安伯高潔,不要恩典,但朝廷怎能無所表示,否則讓天下人如何看待?”

感慨了一番,劉暘問道:“定安伯子嗣如何,可有成器的?”

察覺皇帝意圖,徐士廉當即道:“定安伯膝下五子,大子、二子、四子皆早逝,唯有三子從信、五子從禮長成。三子從信敦厚,一向在家主持家事,內外料理得當,至於五子從禮,臣與之有私交,實不便評斷!”

聽其言,劉暘稍微琢磨了下,而後便吩咐道:“以李從信承定安伯爵,降一等襲之!” 說着,又問:“李從禮現居何職?”

“回陛下,洛陽府推官!”

劉暘頷首,盯着徐士廉玩味地說道:“能讓你徐士廉傾心結交,必然不是凡人,必有其才,擢李從禮爲洛陽府判官!”

“陛下英明,臣汗顏!”徐士廉低頭表示道。

事實上,從徐士廉提到李從禮開始,就等於是舉薦,劉暘又何嘗不知,只是不介意罷了,作爲御前近臣,有些隱形福利也是理所當然的。

當然,從這一刻開始,徐士廉與李從禮之間,也基本綁在一起了,李從禮將來若是出事,那麼徐士廉收到牽連也是應當的。

“傳詔去吧!”收回目光,劉暘衝殿中侍候着的一名老宦官道。

“是!”

老宦官名爲鄭元,估摸着有五十歲往上,頭髮都有些花白,乃是新任的內侍監,承擔起王約過去在劉暘身邊的角色。

至於爲什麼選此人,原因也不復雜,鄭元曾伺候了孝賢仁皇后二十多年,皇后崩後,在宮中的地位待遇不可避免逐漸滑落,此前一直在負責觀稼殿的管理。

當收到新君的調令時,鄭元是老淚縱橫,當着傳諭使者的面叩拜不已,感恩戴德,直道陛下沒有忘記他們這些老人

——————

皇城之中,各處雖然還保持着喪期的各種裝飾,但朝廷上上下下都知道,帝國已經基本徹底告別開寶時代,歷史也將翻開新的一頁篇章。

在開寶三十年剩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中,自皇帝以下,整個中樞朝廷,都只忙着一件事,新皇的登基大典。

登基大典的重要性,用再嚴肅的詞來形容也不爲過,對於劉暘來說,是正式宣告他對帝國統治的開始,也向全天下的臣民宣佈,你們迎來了一個新皇帝。

對那些公卿大臣們來說,也是不遑多讓,在開啓一個新時代之前,有太多的利益糾葛與權力鬥爭,一個混亂多變、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所有人都得爲了自身的權勢、利益去做抉擇、糾纏、爭鬥。

相比於新皇的從容,帝國權貴們可就要緊張得多,此前已經試探出來了,新皇並不是那麼好相與的,其仁厚也並非能讓他們輕易拿捏。

一朝天子一朝臣,對於所有大臣來說,都有人懸在頭頂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誰也不知道自己在新朝會處在怎樣一個位置,所有人又都想有一個好的位置。

與大典之前的各種角力相比,此前發生在國喪期間的各種紛擾,只能說是開胃小菜了。而在這個新局面下,作爲皇帝的劉暘則開始掌握主動權了,這是皇權賦予他的優勢,並且會越來越大,藉助此勢,也只會越來越從容。

大殿首先一件事,便是大典日期,這一點倒沒有太大的爭議,定在來年正月朔。

廣政殿,對於這裡,劉暘再熟悉不過了,過去一年的時間裡,他能有三百天都在政事堂理政。然而,自世祖皇帝梓宮還都之後,便再沒踏足過此地。

因此,當再度駕臨廣政殿時,劉暘甚至有一種物是人非之感,幾乎是習慣性地坐到那面他過去日常處置國務的大案上。接受政事堂宰相們參拜時,那種身份轉變帶來的異樣感也再度浮上心頭。

這段時間,大夥都很積極勤奮,輪值制度形同虛設,所有宰臣每日都是按時到崗,一待就是一日,除了因潘美病逝而空出的樞密使之外,就連兵部尚書高瓊也是這般。

就是高瓊,心裡也清楚,政事堂議論的,往大了說都是關乎帝國未來的大事,往小了說則關乎軍政諸部司的利益,若是不插上一手,誰知道會不會被這些面善心黑的文臣給算計了。

劉暘則玩味地看了眼高瓊,那副大大咧咧的模樣,身處政事堂本就是一件有趣的事。環視一圈,劉暘開口問道:“年號衆卿議得如何了?”

聞問,魯國公劉曖立刻起身,恭敬地應道:“回陛下,經臣等仔細篩選,所選年號有三,端拱、雍熙、至隆,具體選擇,還請陛下擬定。”

劉暘將三個年號唸叨了一遍,眼神中透露着若有所思的意味,輕聲問道:“衆卿傾向哪個?”

劉曖老實地答道:“趙相公等以爲,陛下莊嚴臨朝,清簡爲政,宜取端拱!”

聽劉曖這麼說,劉暘還沒反應,趙匡義卻是心中暗驚,而擡眼迎着劉暘那審視的目光,只能訕訕地陪着笑了。

劉暘保持着似笑非笑的表情,思考少許,方纔幽幽說道:“端拱無爲,至隆未至,就定雍熙吧!”

此言罷,趙匡義等宰臣互相看了看,似乎頗覺遺憾的樣子,但面上還是都恭敬順從地拜道:“陛下英明!”

年號而已,沒那麼重要,吧……

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240章 城塌了第11章 大敗蜀軍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60章 皇后進言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97章 再臨六合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40章 荒唐太子第1694章 鹽州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77章 安陽之殤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6章 “座談會”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118章 查抄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93章 完了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145章 了結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195章 楊邠案(3)第353章 信使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132章 做媒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15章 名單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196章 橐駝兒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79章 滏陽之捷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207章 還京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53章 兵制改革第98章 溫柔鄉第376章 對策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1740章 農民苦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318章 皇子們漸漸大了第168章 塞上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