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擬一份名單

bookmark

心中有那麼一股衝動,下詔將洛陽這些魑魅魍魎、牛鬼蛇神都給處理了,但也僅衝動了那麼一下。惱怒歸惱怒,但於劉承祐而言,還不至於被惱怒衝昏了頭腦。

洛陽的佔地情況雖然嚴重,甚至可以用惡劣來形容,但是,以當今天下的局勢,要說這些官員們真犯了多大的過錯,那倒也不至於。

在遍地荒蕪廢弛的大環境下,官員們“身體力行”,積極招撫丁口,開墾務農,恢復生產,爲國家創造稅收,這應當是值得“鼓勵”的。真正讓劉承祐感到震怒心驚的是,這些官吏們佔田的手段與吃相太難看看,並且,涉及到的佔民問題,那基本就是在挖朝廷的牆角,以及最重要的,稅賦問題。

按照舊制,這些官員所佔土地,除根據職官等級得以免稅的一部分額定田畝之外,餘者都應照常按制進行夏秋兩稅的繳納。但是,這其中的操作空間可就太大了,讓官僚自己給自己的土地爲國家收稅,可想而知這其中會發生些什麼。

並且佔地官僚中,不乏似蘇逢吉這樣位高權重的人物。並且,而今天下,地方財政尚且未歸中央,地方財稅,也只有一小部分輸送向東京,數目多少,還得看地方上的實權官僚、將吏們的覺悟。

仍以西京爲例,倘正常稅收入庫,洛陽周遭能收上多少稅收,絕對要打上一個大問號,逃稅避稅甚至抗稅,恐怕是這羣官僚的基本手段。基本可以肯定,財賦大部分會來源於那僅佔着兩成地的自耕農或半自耕農。

同時,收上來的這部分稅,大部分又要用於西京衙署正常的運轉支出、駐軍的供給以及養的那些勳臣貴族。能輸送到東京,供朝廷調用的,可想而知會是怎樣一個渺小的數目。

事實上,去歲秋稅,就是這般的情況。

直接便能聯想到大宋的情況,趙匡胤的贖買政策,雖然收了兵權,抑了武臣,卻也催生了大量的貴族地主,勳臣、官僚乃至地方豪強,都能合法地兼併土地,廣置豪宅莊園。而於國家而言,稅定然收不齊,每年還得拿出大量的米糧布帛來養他們,勳臣、官僚可是都要拿俸祿的。這對國家的財政,當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趙匡胤靠土地、俸祿、名爵、賞賜來收買軍心,達到“杯酒釋兵權”,解決自唐末以來兵亂“根源”的目的,卻也極大地加速了封建王朝下土地矛盾的積累爆發。

有一說一,換作周世宗郭榮,絕對不會選擇這樣的手段,不是能力上的差距,而是性格問題。郭榮剛毅性急,爲了增加國家財賦,可是連“滅佛”都做得出來,又怎會給國家背上這麼個重負。

思緒稍微飄遠,劉承祐也能稍微透徹點地理解,宋代於諸路州府設置轉運使,專掌握地方財賦的目的。除了強化中央財稅,削奪地方節度財權之外,恐怕也是囿於那危險緊張的土地國情形勢。若不將財稅獨立出來,任由地方官僚們操作,看他們會不會廢私愛國,又或者不懼強權,盡責履職。

遠的暫且不談,現在問題擺在劉承祐面前,怎麼處置?

下詔奪其奪其田宅,這是最簡單粗暴,也是最容易引起變亂的做法。且起到的效果,很可能會適得其反。況且,這些人的土地,倒也不是全是非法侵佔。一刀切的做法,恐失人心。

加其稅,手段稍微溫和一些,但結果恐怕也不會盡如人意。更有可能的,是這些“富產者”將壓力轉嫁到爲他們耕種的佃戶身上。

但是,這樣的情況必須得遏制,適宜的制度與政策,能夠想到不少,但是,再好的政策,也得有人去實施,而劉承祐缺人,更缺權威。縱使此刻,他下一道詔,嚴禁天下官員私自圈地佔民,誰了他?動了階級利益,必然引得羣情反抗。

“或許,朕還需要一干酷吏?”劉承祐心中默默嘀咕了一句。

不過,稍微幸運的是,“船小好調頭”,幾十年的戰亂下來,縱使大漢接手了不少累朝沉痾,但是,那股子官僚力量實則還不算強大。只要中央夠強大,皇權與朝廷的威嚴樹立起來了,遲早能推動解決。

中央如何強大,皇權的威嚴如何樹立,最終又得扯到軍隊上。沒辦法,這個時代,萬事萬務必然指向軍權,軍隊是基礎,強權即真理。

從大的方面,土地政策與制度,還需根據國情需要,重新制定。

整個天下的形勢,絕對不像洛陽這邊嚴重,畢竟佔再多的地,也得有足夠的人去耕種。以亂歸治的階段,地不值錢,人更重要。並且,僅以地方而言,那些節鎮方鎮們,如欲斂財聚賦,又豈會放任屬下官員將吏太過放肆,影響地方的財稅。當然,最大的地主,還得數那些節度、觀察、防禦、團練使......

洛陽這邊,以其西京的特殊政治地位,情況顯然是有些畸形的,針對於此,劉承祐也得想法子壓制一番。

“軍隊。”劉承祐小聲呢喃了一句。

李少遊站在殿下,幾乎是眼瞧着劉承祐由怒轉陰,而後徹底恢復平淡,坐在那兒沉思。突聞劉承祐出聲,來了精神,但是對劉承祐提到“軍隊”,卻有些摸不着頭腦。他自認頭腦靈活,反應快,此時卻也覺跟不上劉承祐的思路,聖心難測吶。

回過神,劉承祐瞥着李少遊,突然好奇問道:“既然東京羣臣,多有於洛陽置宅佔地者,你們家呢?”

劉承祐的問話,讓李少遊悚然,這火是燒到自己身上了?小心地注意了下劉承祐的神色,平靜如常,李少遊稍微頓了下,老實地答道:“臣父子,共有莊園三處,田畝十頃,僱農約以百戶。”

聞言,劉承祐點了點頭:“朕登基以來,卻未對你與舅舅有什麼賞賜,這些莊園與土地,就當朕的賞勵吧。”

“謝陛下恩典!”李少遊當即謝恩,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樣。

略作沉吟,劉承祐食指輕敲在桌案上,嚴肅地對李少遊吩咐道:“西京佔農官員,給朕嚴查細查,將那些情節嚴重,手段酷烈,不法猖獗者,理出一份名單來!”

李少遊先是詫異,很快恍然,迅速地拱手應道:“遵命!”

他心裡清楚,依劉承祐的性子與手段,恐怕是又欲殺雞儆猴了,這東京要起波瀾了。同時,也對那些貪婪無度朝臣、官員生出些鄙視,尤其是那些前朝舊臣。於國家沒什麼功勞,謀起私利來卻如此不知收斂。兩京乃中原腹地,歸治之後,可是朝廷直轄的財稅重地。

國家缺錢缺糧,換個角度,這也算是朝廷手裡搶錢、搶人。尤其是搶人這一點,國家需要人口耕種,這些官員卻有不少強役百姓爲佃民。思索間,李少遊腦子裡也漸漸想清楚了,該給劉承祐提供一份怎樣的名單。

佔地過多是一個條件,誰手下人多,纔是最爲關鍵的因素。至於“欺壓良善、橫行鄉里、魚肉百姓”之類的,只是非充分條件。

當然,劉承祐這邊,大抵也是類似的想法,直接奪你地,釋你農,顯得朝廷手段嚴刻,吃相難看,但整治貪污,維護法紀,懲戒不法分子,這總是正當理由。順帶着,或還可抄個家?

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100章 城戰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317章 修法第39章 長沙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67章 又去一老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49章 醫政第86章 鬚髮花白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248章 西撤!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36章 盡伏東北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268章 西縣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半島史話終 極限第67章 遺表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129章 叔父第3章 田畔問對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280章 慮難備戰於前第34章 亡國之族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86章 戍卒之心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148章 還京第1790章 憂勞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423章 安東國的權貴們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162章 兵事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361章 “龍宮”第16章 軍中俊才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33章 延禧驛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383章 敞開談第153章 削藩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150章 聽政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78章 滄州府第193章 楊邠案(1)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47章 戰略所向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這纔是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