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

“王禹偁!寇準!”劉皇帝略帶感慨的聲音響在垂拱殿間。

一中一青兩臣子,莊重恭謹地站在御前,接受着劉皇帝的打量,禮節很到位,但氣度上總給人一種從容不迫的感覺。

王禹偁與寇準,此番都是自地方還朝,王禹偁屬於被劉皇帝降旨召回,寇準則是回京述職,然後一道被叫到垂拱殿來問話。

王寇二人年紀相差不過七八歲,但從面相上來看,卻彷彿是兩個輩分的人。王禹偁如今方三十又六,但滿臉的斑駁,渾身的粗糙,連頭髮間都已夾雜着少許白絲,顯然經受了太多人世間的苦難與磨礪。相比之下,尚不滿三十寇準,就要顯得意氣風發了。

“朕聽朝中有這麼一種說法,論忠直敢言,首推王、寇,二者皆剛正而不可欺!”高高的御案後邊,劉皇帝仍在感嘆着:“朕對此等言論十分好奇,是不是當今朝中,是否只剩下你們二位敢說真話,敢進忠言?”

“臣實不敢當此謬讚!”劉皇帝如此言罷,王王禹偁稍作思慮,當即拱手應道:“陛下英明睿智,衆正盈朝,偌大朝廷,豈獨一王禹偁?只是比起衆賢,臣言行多狂妄放肆,不知輕重,更不知收斂,有些譁衆取寵的名聲罷了”

“哈哈!”王禹偁這麼說,劉皇帝實在有些驚訝,仔仔細細地打量了他兩眼,輕笑道:“王禹偁什麼時候有如此自知之明瞭?這可不像是你說出的話?”

劉皇帝說話是越來越隨性,話裡也帶着明顯的調侃,甚至讓人分辨不出善惡意,若是心理素質不過關的人,恐怕早就心生惶恐了。

王禹偁對此,心中也是起了些漣漪,畢竟劉皇帝這麼講話,實在難以讓人感到舒服,更讓人不知如何迴應。沉吟少許,王禹偁神色鄭重地說道:“人貴有自知之明,能得陛下如此誇獎,是臣之榮幸!”

“不一樣了!當真不一樣了!”注意着王禹偁的表情,劉皇帝連連讚歎,只是眼神深處,閃過一抹讓人不易察覺的失望。

棱角被磨平的王禹偁,還是王禹偁嗎?虧得自己,還不時想到他,專門將他召回洛陽。

王禹偁入仕十多年,除了名聲不顯的那兩年安安穩穩地待在京城之外,剩下的時間,從得到劉皇帝的誇獎升職後,可以用屢起屢撲來形容。

不是已經貶官,便是在貶官的路上,王禹偁也成爲了大西北的常客,勝州、靈州、蘭州,這些西北州郡,都留下過王禹偁的足跡與文章。

而此番,王禹偁是從鄯州知州的位置上奉調進京。西北的風沙可不是好相與的,再加上頻繁的調動折騰,這也是王禹偁蒼老如此之速的原因。

王禹偁每一次貶謫,基本都離不開他那張嘴的原因,眼中容不得沙子的王禹偁,太敢說,也太能說,禍從口出便是他入仕這麼多年最真實的寫照的。

按理說,劉皇帝並不是容不得人的帝王,大臣們說幾句話,發幾句牢騷,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偏偏,王禹偁每每指出的問題,都恰恰戳中劉皇帝的“隱疾”,讓他如鯁在喉。

人若做了錯事,都會下意識地找理由,甚至刻意遮蔽掩蓋,劉皇帝也一樣,哪怕心理清楚,也要用些自欺欺人的手段。但王禹偁不懂事啊,偏偏要把蓋子掀開,每次把劉皇帝惹得惱火萬丈,就是他貶官的時候到了。

不得不說,對王禹偁劉皇帝是動過殺心的,而且不只一次,這個人實在太不知趣,太惹人厭煩。早年還能笑笑,略施懲戒,等到劉皇帝老邁晚年到來,耐性不足之時,那真是每一次都在鬼門關前晃盪。

對王禹偁猜忌最盛時,劉皇帝已經把他看作那種“賣直取忠”的邀名小人,想通過薅他劉皇帝的“羊毛”,來做當代魏徵。那個時候,劉皇帝是真想命人給王禹偁送一瓶鴆酒去

而王禹偁能夠保住性命,大抵還得感謝早年給劉皇帝留下的印象太深:王禹偁是忠臣,就是這麼個人,喜歡說實話,卻不會說話

如此,命能保住,但每每“口嗨”過後,就得面臨貶官的結果。然而,人總是有犯賤的一面的,每過一段時間,劉皇帝又總能想起王禹偁,同樣的,年紀越大,越是如此。

不在於劉皇帝對王禹偁有多看重,而是因爲,王禹偁早已成爲劉皇帝“廣開言路、兼採衆議”的象徵,連王禹偁都殺了,那其他人哪裡還敢說話?

另外一方面,則是老皇帝的通病了,他總覺得有人欺他年老,小覷他的權威,甚至欺君罔上。而王禹偁雖然說話不好聽,但他至少不會欺君啊

因此,當見到王禹偁這副低眉恭順的模樣時,劉皇帝心中是有些失落的,乃至是傷心的。

連王禹偁都變了,那朝廷上下,他還能相信誰?

不管心情有多麼地複雜,劉皇帝面上卻是毫無變化,語氣依舊四平八穩地說道:“朕聽說,你和那柳開一樣,在提倡什麼詩文革新,大加批判那些浮麗文風,極力推崇韓愈、白居易,希望詩文能更加關注民間疾苦,反映現實時弊”

聽劉皇帝提及他堅持了十多年的事,王禹偁點了點頭,還是一臉嚴肅地道:“回陛下,確有此事!文章有千種作法,文風更是變化無窮,臣與柳柳州,只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文風”

王禹偁所言“柳柳州”,自然不是唐時的柳宗元,而是時任柳州知州的柳開,這也是一位開寶年的進士,並且比王禹偁還早提倡詩文革新。當然,性格不似王禹偁那般過於剛直,但也好鍼砭時弊,得罪了不少人,官運也相對坎坷,如今已在柳州任上待了三年了。

而王禹偁與柳開也是知己,雖相隔數千裡,每年仍有書信往來,以詩文相祝,情懷與志趣也都寄託在詩文裡。

聽王禹偁這麼說,劉皇帝則笑了笑,語氣平和地道:“說什麼詩文改革,扭轉文風,朕可知道,你們這些文人,只不過把政治見解與理念,都寫入那些作品中了。

你的詩文,朕也讀過一些,朕很好奇,朕的大漢,在你眼中,就是如此不堪,大漢的黎民百姓,難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開寶盛世,難道只是一個笑話?”

說到最後,劉皇帝的聲音拔得極高,有如轟鳴一般,讓人震懼。就是寇準,也不由瞥了王禹偁一眼,目光中透着少許擔憂,他對王禹偁,還是很敬佩的。

出人意料的,劉皇帝這番話,似乎把王禹偁震醒了一般,整張臉也不像此前那般“死氣沉沉”了。醞釀了一會兒,王禹偁向劉皇帝道:“陛下所言甚是,臣一腔報國之志、憂民之心,確實盡付詩文之中了。過去十多年,臣雖屢起屢落,卻也見識了人間百態。天下之黎庶之生計,黔首之勞碌,絕非盛世之景”

“所以,這是《西征賦》的由來?”劉皇帝突然打斷王禹偁,冷冷道。不知爲何,此時的劉皇帝總給人一種興奮的感覺,就彷彿獵人發現了獵物一般

王禹偁也寫了一篇《西征賦》,不過,名雖相同,內容含義可大大不同。王禹偁在賦中描述的,是西征之下,河隴百姓生計之艱難,府庫之空竭,民力之疲弊。在王禹偁眼中,倘若河隴地區有健康指標,那麼如今已經開始紅燈報警了

面對劉皇帝氣勢洶洶的詰問,王禹偁就好像被踩中了尾巴,一下子恢復鬥志,拱手到來:“陛下,臣在鄯州兩年,全州自臣以下,數萬民,每日每月,忙碌者不是衣食飽暖,而朝廷‘四徵’,鄯州是個窮州,農牧產出不多,但每年有近七成所得,都需上繳,供饋安西大軍,餘下三成,卻需供應全州百姓生計。

幸者這兩年未有災害,百姓咬緊牙關,尚能苦苦堅持。全州男丁,有兩千多人死在高昌、安西,有一半都曾遠赴西域,押解糧草”

說到動情處,王禹偁兩眼已然泛起了淚花,哽咽道:“陛下,鄯州的百姓苦啊!西北軍民苦啊!”

聽完王禹偁的訴說,劉皇帝眉頭擰在一起,有些懷疑道:“何至於此?朝廷徵調糧草,都是有規矩的,怎會如此沒有節制?鄯州如此濫用民力,你這個知州又在做什麼?”

“道司鈞令,臣豈敢違背,能抗拒一次,豈能次次抗拒?”王禹偁沉聲道:“臣也曾數度上奏朝廷,陳其艱難,訴其困苦,然始終杳無音信”

說到這兒,王禹偁深吸了一口氣,猛然昂首,向劉皇帝大聲問道:“恕臣斗膽發問,陛下有多少年,未曾巡視地方,親眼目睹,今時竟是何樣人間?”

王禹偁這句發問,當真是擲地有聲,振聾發聵,甚至可直接看作質問,殿中所有人都驚詫於王禹偁的大膽,但同樣的,那個熟悉的王禹偁又回來了

而劉皇帝,臉色已然陰沉如水了,冷冷衝一邊的嵒脫道:“去,給朕查一查,把王禹偁給朝廷的上奏給朕拿來!”

“你繼續說!今日你,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劉皇帝甚至有種惱羞成怒的感覺,扭頭又衝王禹偁喝道。

劉皇帝覺得他該憤怒,因爲他根本沒看到過王禹偁的奏章

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90章 老將可用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79章 滏陽之捷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170章 御宴第60章 “暴斃”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1751章 結束了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65章 制舉進展第339章 那一腳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1772章 處置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93章 升遷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351章 林邑國第16章 態度迥異第361章 “龍宮”第185章 趙礪案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淺談兩點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40章 潞州三傑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139章 韓常案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199章 出宮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31章 邊公在任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121章 登乾元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357章 國滅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276章 玉如意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94章 善後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78章 滄州府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83章 惠妃母子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1761章 新問題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27章 父子座談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324章 交代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444章 揣測者第79章 大獲全勝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297章 心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