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

或許連劉皇帝自己都不清自己是抱有怎樣的心態與目的,問劉晞這個問題,不過於劉晞而言,心中卻是壓力感拉滿,微低着頭,頓了頓,答道:“臣在等候陛下意旨!”

這個回答,多少有些出乎劉皇帝的意料,默默地注視了劉晞一會兒,見其始終波瀾不驚的模樣,方纔說回了目光,嘴裡發出一道無聲的嘆息。

過去,劉皇帝是恨不能皇子們人人如龍,個個是英才,但那更多是從父親的身份出發。然而,作爲一個皇帝,到如今,劉皇帝卻真正開始爲兒子們太優秀而煩惱。

皇室之中,英才輩出,這於天家是好事,於國家卻未必,如何安置,總是讓人頭疼的。而在家人子嗣的問題上,劉皇帝又向來求全,哪怕心裡知道只是奢望。

把皇子們趕去封國,這是劉皇帝糾結了半生,最終想出的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早年的四大皇子,劉煦、劉昉都有安排了,不可能單單剩下一個劉晞。

而事實上,近段時間以來,劉皇帝一系列的動作,已經從他自身開始,確立了帝國未來的繼承人,畢竟,至少從表面來看,已經不留“備胎”了。

這也是劉皇帝的分封之議,搞得上下非議,但始終有一些人在鼎力支持,其中就包括太子及其臣屬們,他們是最能體會到其中好處的。

不是當了三十年太子,這地位就穩固了的,說到底,還得看老皇帝的心思。而至對太子那一系人而言,目前的形勢是真正明朗了,聖意已定。有些事情,劉皇帝是真的折騰不動了,尤其在皇位繼承的問題上,甚至有些不敢。

然而,有的時候,劉皇帝又不禁想,如果太子換個人,如果是劉煦、劉晞乃至劉昉將來繼承大漢帝國,又會是怎樣的結果,會不會比劉暘更適合,做得更好?

其他人且不論,經過這麼多年的悉心觀察,至少在劉皇帝眼裡,劉煦以及劉晞,都是具備足夠能力的,或者說二人都在某一方面表現出了極類劉皇帝的特質,而這一點是格外吸引人,也容易影響劉皇帝對其評價的。

相較而言,太子劉暘就顯得過於中庸了,乃至被人認爲是平庸。當然,這樣的對比,於太子劉暘而言,是不大公平的,倘若是劉煦、劉晞爲太子,劉皇帝或許又是另外一番感觸了。追根究底,這還是皇帝看太子造成的,而非單純的父親看兒子。

此時,面對着這個自己從未看清楚的兒子,劉皇帝心中再度升起一股複雜難言的情緒。稍作醞釀,劉皇帝悠悠道:“既然如此,那朕就再給你安排一個任務!”

聞言,劉晞再拜:“請陛下示訓!”

注視着劉晞平靜的模樣,劉皇帝道:“吐蕃大會已經開了兩次了,今年是第三次,朕有意讓你代表朝廷,前往邏些城,主持召開大會!”

吐蕃大會,是自吐蕃諸部向大漢臣服之後,在劉皇帝的授意下,由朝廷派遣大員前往邏些,組織召開一場朝廷與吐蕃諸部之間的盟會,招撫諸部,同時協調諸部利益糾紛與矛盾。

自從當年幾個吐蕃部族“代表”聯合進京,表示對朝廷的臣服後,朝廷便名正言順地將雪域高原納入大漢治下。當然,想要施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還是有些難度的,即便驕狂如當年的劉皇帝,也沒有強求,而是在獲得了對吐蕃諸部名義上的統治權後,選擇招撫,繼續維持部落頭人們的利益,保證他們的治權及各項利益。

這些年朝廷對高原政策,基本圍繞着三點展開,政治上拉攏,經濟上收買,軍事上威懾,簡單地講,就是又打又拉,大棒與棗子結合。

吐蕃部族並不是那麼容易就馴服的,早年之時,也不是所有部落都願意臣服朝廷。沉浸在過去的榮光之中,意圖繼續保持“獨立自主”的狀態,甚至還有野心勃勃之徒,妄圖結束吐蕃一百多年分裂,重新統一高原。

_ тt kān_ ℃O

當然,那些不臣的,反對的,終是在長時間的對抗中,一一被消滅,成爲歷史。對於高原,朝廷或者說劉皇帝,出人意料地表現出了足夠的耐心。

針對不臣,也很少主動派兵,而是通過政治經濟利益收買那些親向朝廷的部落,通過扶持這些勢力,去打擊那些頑固分子。

朝廷需要付出的,只是一些錢糧、布匹、鹽茶等物資罷了,這些東西,在高原屬於稀缺資源,但於大漢,只是九牛一毛罷了。

在這種糖衣炮彈的攻勢之下,沒有多少吐蕃部族能夠抵抗得住,不服的,要麼趕到不毛之地,逃到神明都厭棄的絕域,要麼身死族滅,領地、部民、牲畜盡數被瓜分。

因此當初只不到十年的時間,不管是否信心服,雪域高原上大部分的吐蕃部落都接受了朝廷的賜封,成爲大漢的土司。

那之後,朝廷便開始以中央的名義組織起“吐蕃大會”,這是這麼多年,朝廷直接干預高原事務的一項舉措,並且是一項很重要的舉措。

吐蕃大會的召開,是大漢以仲裁者的身份,具體干涉吐蕃諸部關係與事務,是不斷強化統治關係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朝廷與吐蕃直接交流對話的機會。

五年一屆,到開寶二十六年,正好是第三屆,而這一屆,劉皇帝顯然要玩些新花樣。要知道,前兩屆代表中樞赴會的雖然都是朝廷大員,規格雖高,卻怎麼也不可能比晉王劉晞這個親王更高。

由此可見,劉皇帝對此次大會的重視,以及在高原事務及對諸部吐蕃態度的轉變。如果從乾右時期的逐步滲透開始算起,大漢對吐蕃諸部的滲透影響已經有足足三十年了,這劉皇帝下得最耐心的一盤棋,如今,也該到收尾的時候了。

過去,那些吐蕃部落酋長們,之所以投靠朝廷,接受朝廷的封賞,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朝廷保證了他們的利益,保證他們的統治權。

在此基礎上,還能得到不菲的利益,充分享受到茶馬經濟交流的好處,而作爲朝廷的“在編人員”,既受朝廷保護,還能在對那些“亂臣賊子”的征討中獲取掠奪式紅利。總而言之,除了名分上成爲大漢臣民,不能再以吐蕃國自稱之外,他們享受一切自治權力。

過去,朝廷在吐蕃的事務上,除吐蕃大會之外,能夠直接參與進去的,只有設立的幾處榷場,通過邊市貿易影響,以及鄰近的州縣,會涉及到吐蕃部民的管理。

邏些城內,倒是有理藩院的派遣官吏,但也僅僅是佔個名義,常駐職吏,更多是作爲聯絡員而存在,並不能起到應有的調解、仲裁、管理的作用。

說起高原,大臣們的印象,便是遠且阻,環境惡劣,統治不便。但即便如此,以劉皇帝那旺盛的掌控欲,終究還是不容許大漢在高原之上統治,永遠停留在這種初級的、散漫的自治狀態。

直轄或許難度依舊大,但在目前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影響,還是可以做到的,這件差事,劉皇帝打算交給劉晞來做。

在劉晞沉凝的目光中,劉皇帝緩緩道:“今次大會之後,你留駐邏些城,爲駐吐蕃大臣、同平章事,全權處置吐蕃事務!”

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61章 趙二爲官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268章 機遇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95章 玩陰謀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63章 武德奏事第200章 禦敵第41章 探監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82章 瓦橋關第40章 潞州三傑第297章 怪圈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133章 面聖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1803章 運動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134章 東路軍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197章 財計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75章 西北邊報第128章 蜀中亂象第296章 缺人了第84章 滅佛伊始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8章 巡視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15章 馬楚內亂第2084章 太宗篇31 報紙 成都之圍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98章 追捕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361章 “龍宮”第45章 靖江軍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55章 山上山下第17章 武德司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185章 賜宴第170章 御宴第23章 夜宴第12章 方略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44章 太后相召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120章 折家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106章 倒趙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62章 二代勳貴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370章 劉鋹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85章 安心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265章 楊無敵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14章 武夫軍閥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336章 怪圈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176章 雍王第484章 不對勁!第1762章 契丹政變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336章 怪圈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