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

對於大漢中樞的宗室、勳貴、官僚們而言,開寶二十六年的上元休沐實在是不平靜,上元御宴的歡愉與疲憊還未褪去,便被封國之事吸引了目光。

連封七國詔書還未正式下達,但只是一些流傳的消息細節,短暫的發酵後,便在西京朝野引發成片反響。

沒有與外臣商討,只通過上元之夜的父子密談定議,一如既往地展現着劉皇帝老來驕橫之風,剝奪了宰臣以下諸僚在此事上的話語權。

然而封國之事,並不只是皇室內部的事,這是授封名器的大事,關乎國家大略,社稷穩定。即便如劉皇帝所言,是給他的龍子龍孫們分家產,那也是要利用國家資源去置辦的,這樣的情況下,作爲帝國的統治者們本身就該具備發言權。

而劉皇帝在分封之事上一意孤行的態度,乾綱獨斷的做法,顯然是難孚人心的。畢竟,即便封了國,後續的執行的工作,大部分還得靠內外軍政臣僚們去做的,僅靠那些龍子龍孫,是很難做成事的。

當然,大臣們對劉皇帝分封之議,並非完全反對,他們關心的只有兩點,分封在何地,以及如何分封。第一點,問題不大,除了安東存在一定討論空間之外,其他列於圖冊上地區,爭議都不大。

關鍵在於第二點,以楚國公劉曙爲例,關於林邑(新楚)的分封條制,前前後後折騰了大半年方纔定下,方方面面,條條框框,政事堂是花費了大量心血方纔理順。而根據劉皇帝的要求,今後朝廷還將投入足夠的人錢物力,以保證新楚國的正式成立,這其中的耗費,可都是國力,說直白點,劉皇帝這就是在康國家之慨以濟私情。

別的不提,僅人員安排,就讓呂端領銜的吏部頭疼了好一陣子,方纔抽調了一批合適的官吏填充。這新楚國的事情還未結束,劉皇帝又放了一顆大衛星,連封七國,還個個都是遠在海外的蠻荒島嶼。

與林邑地區相比,新封幾國的情況,顯然要更加複雜,要達到劉皇帝的要求也更困難。林邑那邊,不管怎麼說,那也是朝廷實際佔領彈壓、影響控制二十多年的“熟地”,有一套簡陋但足夠基礎的軍政管理體系,即便做起來有困難,但至少有這樣的基礎,可以尋求完善補充。

但其他地方有什麼?一些商農移民,分散的據點,零星的鎮甸集市,除了良平島(新加坡)之外,就再沒一座初具規模的城市了。

若把這些當成封國的條件,那就實在不切實際了,而依劉皇帝性子,既然建了封國,就不可能只停留於名義,建幾個名義好聽的空頭封國。這就意味着,要建立一個個形成實際統治的封國,需要朝廷在後續投入大筆的資源,哪怕是一套最基本、最簡陋的統治管理體系,都不是嘴上說說那麼容易的,僅僅想到那數千裡之遙的距離,就讓一些持保守意見的大臣感到憂恐。

別的不提,就南洋諸島上那些已形成的部國政權組織,就是第一步要解決的障礙。大漢在南洋的權威日盛,但先在人家碗裡搶食,先在又要砸了人家的鍋,奪了人家的房子、土地收爲己用,哪怕那些土着再愚昧、落後,也不會輕易妥協的。

希冀於那些域外夷民渴慕王化,面對朝廷詔令納頭就拜,如今大漢朝廷當權的大臣們,可沒幾個迂腐的。一旦事有不順,動兵是必然。數千裡外動兵,已經有一個安西了,並且持續數年,仗也是越打越大,敵人也是越打越多。

陸上的消耗,已經讓朝廷虧到吐血了,再來個海上“雙管齊下”,大漢血再厚也不夠流啊……

而一旦封國既成,朝廷能干涉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劉皇帝畢竟不是真的要把他的子孫們發配流放,還指望着他們能成就一番事業了。

大漢朝廷從來不缺乏憂患有識之士,有鑑於劉皇帝分封之策中諸多問題及隱患,一些忠臣賢士們是很難坐住的,上奏的諫章是像雪花一般投向政事堂,劉皇帝的御桉上各種建言也是紛至沓來,好好的上元休沐,搞得比平時還忙,人聲鼎沸,乃至烏煙瘴氣。

當然,在長時間與劉皇帝打交道的過程中,屢經鞭策調教的臣僚們也都有了經驗,此番自然也學乖了。直接諫阻,反對皇帝陛下的決策,除了王禹偁等少數頭鐵娃,已經沒人敢這麼幹了,在最近這些年尤爲明顯。

直接反對不行,但拐彎抹角、旁敲側擊,可就是花樣百出了,劉皇帝畢竟沒有關閉言路。而在這股諫言潮中,還誕生了不少文采斐然的名篇,其中有些見解也非清流們的高談闊論,是真具備一定見地的。

當羣情洶涌的情形再度出現在朝中時,即便是劉皇帝,也不得不多加留心。

春寒還未褪去,垂拱殿內,劉皇帝還是一身加厚的裝扮,仍舊以一個句僂的姿勢站在輿圖前,眉頭緊鎖,面色深沉。

內閣大學士宋準侍候在一旁,低頭束手,小心翼翼,不敢打擾劉皇帝。宋準已經五十歲了,但還是如十幾年前一般風度翩翩,氣質出衆,賣相讓人容易心生好感。

宋準是狀元出身,由於豐富的基層職吏經驗,高中之後即被委以實職,還曾成爲劉暘身邊的四名隨侍屬官之一,後來外放升遷,也是從州府做起,奉調入京前,已官至京西道佈政副使。

去年冬被選調進京,後被劉皇帝想起了,直接召到身邊任內閣大學士,給劉皇帝做秘書。很多人都爲宋準的際遇感到羨慕了,內閣大學士顯然只是一個過渡階段,未來的前途顯然是光明一片,青雲直上,指日可待。五十歲出頭的部司長官或一道主官,在當下的大漢政壇,是足夠矚目的了!

隔着不遠,那張大氣的銅製御桉上堆放着小山一般的奏章,有些劉皇帝閱覽過,但大部分是沒看的,也沒興趣再看了,左右不過是鍼砭時政、諫言獻策者,甚至不乏一些表面恭順,暗懷指桑罵槐、借古諷今的人,那股味,劉皇帝嗅得真真的……

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1764章 禁轎第12章 如此安慰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347章 割韭菜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82章 不手軟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346章 底層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197章 剛愎依舊無題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15章 漸不自知第132章 做媒第55章 拉開序幕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33章 兩廣運動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96章 言官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134章 東路軍第35章 楊村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33章 兩廣運動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5章 堂議第28章 下獄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80章 進攻第29章 請纓第55章 燕王病故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450章 殺一皇親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406章 調任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132章 做媒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127章 不允第199章 潞州來客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321章 矛盾第268章 機遇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151章 聽政2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14章 大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