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林邑國

就在隔日,劉皇帝的封國詔令下達了,一時間滿朝震驚,不過微瀾之後,又迅速平息,並沒有引起太劇烈的變動。

臣子們更多隻是意外,不是意外這道詔書本身,而是疑惑爲何是劉曙?

關於封國之事,並沒有反對,連異議都沒有。不只是因爲不敢,還因爲沒有反對的理由。占城故地,這是什麼蠻荒僻野,雖然如今占城稻早已遍佈大漢各地,成爲百姓們桌面上的主食之一,可謂名揚天下,但占城在大漢官民眼中,仍舊是一個野蠻的化外之地。

畢竟當初攻滅占城國,來得過於輕鬆,只是南征大軍在收復安南的過程中,爲追剿丁族餘孽順手爲之。得來容易,後來也沒有投入太多精力,自然難提重視,將這麼個窮荒之地封給皇子,實在不足大驚小怪。

另外一方面,這些年來,朝廷內部也始終有這麼一種聲音,認爲大漢疆域過於遼闊,二三十年囫圇吞棗,也佔據了太多荒僻之地,毫無收益不說,還持續虧本,耗損國力,因此他們建議朝廷當有捨棄的決心,有如去癬,止損減負。

持有類似觀點的人,實則並不少,只是這並非主流論調,被上層的權威死死地壓制着(尤指劉皇帝)。

如果說直接放棄,有負將士官民的犧牲付出,有傷大漢開拓進取的積極精神,那麼分封皇子,就顯得“兩全其美”了。另一方面,這也是可以朔源的,若無宗周分封天下,何來今日大漢之幅員萬里。

若說分封之弊,同樣有人有話說,但這一點在當下的大漢,就顯得不合時宜了。一些邊邊角角的蠻荒之地,難道寧肯因爲統治成本不支而放棄,也不願交給皇子,讓他們去經營?

當然,此事最本質的地方,還是在於劉皇帝!老皇帝決定的事,都已經頒佈公告了,豈有收回成命的可能。而一個最簡單粗暴的考量因素,全天下都是天子的,劉皇帝倘若腦袋發昏,把朝廷直轄的核心腹地分封了,衆人又能反對,並反對得了嗎?

相比於此,臣子們更關心的,顯然是,怎麼會是劉曙這麼一個荒唐皇子?

關於分封,這並不是沒來由的,過去劉皇帝也不止一次有過類似的表示,雖然很多時候都比較隱晦,但豈能瞞得過朝廷那幹人精。

在一些大臣眼中,即便有朝一日,劉皇帝當真下定決心分封了,那麼第一批,不是安東,就是安西,要知道,當初“安東國王”的流言,可是甚囂塵上。

何況,安東經過秦王劉煦十數年經營,早已自成一系,不論功勞、威望、實力乃至劉皇帝的私愛,都該是劉煦纔是。

即便仍在安西苦苦堅守,與大食聯軍鏖戰的魏王劉旻,都更具說服力,但偏偏是諸皇子中最荒唐、最不成器的九皇子劉曙,也不得不說劉皇帝的怪癖了。

當然,換個角度看,連劉曙都有封國了,那安東、安西還遠嗎?其他皇子還遠嗎?

甚至於,若拿周天子分封天下來做類比,受封的可不只是姬氏血脈,還有功臣,敢想一些,那是不是意味着,大漢的這些功臣勳貴們也有機會?

封國授王不奢望,直轄內地也不用去想,但能在域外有塊屬地,誰又能真的嫌棄呢?何況,隨着這十幾二十年的不懈探索,大漢權貴們的視野也早就打開了,也清楚,域外並非都是蠻荒之地,同樣有富庶繁榮之所。

雖然很多隨着大漢擴張,在域外進行拓殖(尤其是海外拓殖)的人,他們在當地本身就是土皇帝,除了名義之外,幾乎擁有所有權力,但私下裡的,和得到朝廷承認的、正式冊封的,兩者的差距完全是一道鴻溝,大義法理這個東西,在大漢子民的意識觀念裡還是根深蒂固的。

因此,劉皇帝要再一次進行大封賞的流言,也隨着劉曙封國的消息不斷傳開、擴散、發酵,影響巨大,甚至引得朝野沸騰。

關鍵是,這並非是流言,本身就是劉皇帝派人秘密散播的,他也確實有此想法,目的也很簡單,繼續轉移大漢權貴們的注意力,給大漢的黎民百姓們更多喘息的空間。

而談回劉曙封國,也不是沒有反對的人,縱然表面上不敢造次,但那種不滿卻能讓劉皇帝清晰地感受到。

這些人,自然就是太子黨的人,對於他們而言,一切對太子地位有威脅的人與事,都該得到控制,若不能控制,寧肯不發生。

他們倒不是對劉曙感到擔憂,畢竟劉曙還真沒那個資格,他們擔心的是,劉皇帝開了這個頭,必然有接續的動作,倘若將來大漢周邊,都是如劉曙這樣獨立的封國王,那對中樞朝廷就未必就全是好處了,對太子劉暘的地位,難免會有衝擊。說到底,還是忌憚秦王劉煦、魏王劉旻這樣有兵、有權還有錢的親王,尤其是佔個皇長子身份的秦王劉煦。

不過,這些人的擔憂,多少有些無用,別說劉皇帝不會在意他們的想法,就是太子劉暘,也未必會聽從,在劉暘心中,真把那些兄弟們尤其是有爲的兄弟分封在周邊,或許是最好的選擇了。

至於將來可能造成的麻煩,在劉暘眼裡,也遠不如讓這些兄弟在國內折騰造成的危害大。於是,在旁人不知道的情況,劉暘甚至在暗暗期待着劉皇帝的下一步動作,尤其想知道對晉王劉晞會如何安排。

就眼下看來,劉暘真正忌憚的已經不是老大劉煦的,而是這個以親王之尊,掌宰相之權,協理政事堂的晉王劉晞,這還是劉暘當太子以後真正感到有威脅。不過,這份忌憚,劉暘隱藏得很好,面對劉晞時,還是笑眯眯的,從來都是一副欣賞肯定這個三弟的模樣……

給劉曙的封號,自然不是“占城”抑或“佔婆”這種帶有土着文化內涵的字號,追尋史蹟,最終封爲林邑王,大漢也由此多了一個新藩屬國:林邑國。

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474章 補漏匠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197章 財計第106章 敲打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164章蜀臣第88章 童謠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151章 聽政2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158章 劉昉的下一步工作安排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175章 軍略第61章 北使南歸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15章 名單第160章 平定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297章 怪圈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81章 下蔡大捷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150章 蜀亡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2053章 終章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95章 玩陰謀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129章 叔父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90章 交趾收復第33章 兩廣運動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66章 請辭?不許!第269章 愛將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33章 兩廣運動第370章 劉鋹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13章 舉城同歡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278章 軍務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403章 抓起來!第361章 “龍宮”第421章 樑孝王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260章 論婿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314章 還京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141章 納降第47章 戰略所向第83章 惠妃母子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227章 延州事第89章 威壓王帥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半島史話·桓王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103章 強勢、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