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大朝會

乾祐元年二月望,帝御崇元殿,大朝。

這是劉承祐登基以來的第一次大朝會,十分隆重,十分慎重,劉承祐也異常重視,前期籌備充足,甚至爲奏報事,列了個小抄。

方入寅初,劉承祐便自御榻起,盥洗進食,素食小粥墊肚,粥很乾。更朝服,僅將那套華麗繁瑣而沉重的冕服加諸於身上,便耗費了小半個時辰。及至晨曦,東京五品以上職官並進奏吏、外使依序進宮,劉承祐方在控鶴軍士的護衛下,乘車輿,過宮門,至殿前,在衆臣的目光下,穩步入內,登御階,上金座,居高臨下,坐北朝南。

朝拜,爾後是由禮儀使張昭親自宣讀的一份賀讚辭。然後是劉承祐降制宣讀:“朕以渺躬,獲纘洪緒,念守器承祧之重,懷臨深履薄之憂。屬以天道猶艱,王室多故,天降重戾,國有大喪,羣寇幸災而伺隙......”

此制文,基本上就是陳述了一遍劉知遠駕崩後,大漢的艱難處境與險惡局勢,描述他以幼主繼位,嘗膽履冰,廢飧輟寐的憂慮與忐忑。回顧前番創業大漢、經構江山的過程,謙虛地提了一下他鼎定河北、平叛鄴都的功績。又表示了一番他保延洪之運,守不拔之基,使天下承平,永安遐爾的志向。冀望於羣臣輔弼,將士用命,上下協心,以衛江山......

寥寥千言,盡顯陶谷的文采。似這等官方制文,陶谷寫起來,是得心應手,四平八穩,格外老辣。

其後,便是諸使進告。基本上,就只吳越國與馬楚的使者,二人還未離去,被拉來充數的幾名胡人不能算。劉承祐於大朝會上,承認二國主尤其是因政變被推舉上臺的錢弘俶名分,降制加恩:“東南面兵馬都元帥、兩浙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吳越國王錢弘俶加諸道兵馬都元帥,天策上將軍、湖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楚王馬希廣加守中書令。”

後又是諸道州節度、州使的進告,依敘奏報,以河東、成德、魏博、鎮寧、河陽這幾鎮爲主,陳述彙報地方州縣治理情況,都是喜事好事,沒有一點壞訊,匪盜止,民安定。

又有不少“神異”之事發生,一併奏來。恆州有深山霞光萬丈,數十里外可見;晉陽佛寺,突生仙音嫋嫋,似有佛陀臨世;河陽漁民捕得大魚,剖其肚,得“無字天書”;西京洛水上神碑浮現,上刻神紋,佇於水面半個時辰落;京郊有白鹿現......

以上異象,懂得人都懂,但是,傳播開來,對天下愚民,當是很有效果的。

告一段落後,本次大朝會的戲肉來了,新主繼位,對在京百官、禁軍並天下道州節度的恩賞制書。內容很多,很長,由兩名常侍,輪番朗讀,亦費了小半個時辰,方纔結束。

百官的恩賞,如此前所提,沒有太大的變化,多輪轉官位,加些虛銜。最主要的,還是對朝中實職權位的調整。

楊邠以樞密使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吏部事,徹底從樞密院“解脫”;王章仍爲三司使,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蘇逢吉以左僕射、集賢殿大學士、同平章事、判刑部事;蘇禹珪爲右僕射、宏文館大學生、同平章事、判禮部事;竇貞固仍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加司空、判工部事;李濤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檢校太尉;另外,以守太師、齊國公馮道爲尚書令、同平章事,馮道這個老狐狸,直接被劉承祐復起爲相,入政事堂理政。

七名宰臣的任用算是正式定下,除了馮道的“亂入”與楊邠職權削減之外,並沒有太大的變化。當然,只有劉承祐自個兒心裡清楚,這只是暫時的。

郭威以樞密副使進樞密使,這是劉承祐幾經考量後,做下的決定。魏仁浦爲樞密院學士,陶谷爲中書舍人、翰林院待詔;範質爲中書舍人、知制誥......

餘者不敘。

而在東京的侍衛親軍人員上,劉承祐還是沒能忍住下手,沒有大動作,史弘肇、劉信仍舊爲一、二把手,其餘高級將帥各加恩典,但是對於馬全義、韓通、向訓等舊部,都有實職擢拔。

韓通加爲護聖左廂都虞侯,向訓以東西班都虞侯兼令皇城使。馬全義,作爲跟隨劉承祐最早的將領,若不是因爲實在太年輕,劉承祐都有心直接以其爲龍棲軍都指揮使了,他才二十二歲。另外,劉承祐侍衛頭子李崇矩,被他任命爲內殿直都知,統兵去了,搞情報、玩特務,他實在不擅長。至於劉承祐秘密組建的那支情報隊伍,暫時沒有考慮好用誰統管,甚至如何處置,都還猶豫。

對軍隊,劉承祐最大的動作,便是將控鶴、內殿直、散員這三支長駐於皇城的三支軍隊,交由大舅李洪建統帥。雖未明確表示,脫離侍衛司的統管,但界限已經出來。劉承祐,這也是在爲“殿前司”的成立,做鋪墊,東京禁軍,盡歸於侍衛司統率,實在是太讓人心驚肉跳了。

此前,雖然設立有殿前都部署、大內都部署之類的軍職,但基本都是名頭響亮,所轄力量薄弱,且沒有從制度、機構上面明確獨立出一個衙門來。劉承祐這是,小作嘗試。

趁着恩制下的機會,造成既定事實,彼輩將帥,受劉承祐恩典,縱使心有不甘,也只能暫且捏着鼻子認了。

至於天下諸節度,皆有恩賞,但在劉承祐的意志下,終究有個高低差異。河東劉崇、幽州趙延壽、鄴都高行周、兗州符彥卿、襄州安審琦、涇原史匡懿、夏州李彝殷並加使相、功臣名號,進爵,餘者悉加虛銜,像什麼侍中、侍郎、司空、司徒之類字樣的官位,根本不要錢,隨便灑。

至於已故武寧軍節度使王周,追加公爵,以河陽節度使武行德移鎮。

......

“陛下,石氏不能守江山,乃立大漢,而今天下乃乾祐當朝,然鄴都仍屬廣晉府,京兆仍駐晉昌軍,其所謂廣晉、晉昌者,實不合時宜。請陛下易其名,以倡大漢天興!”宰臣竇貞固聲音洪亮,請奏。

日頭高照,將崇元大典照得透亮,大朝會,已經持續三個時辰了,對於殿中所有人都是個不小的考驗。

劉承祐也一樣,無論精神還是體力的消耗都異常大,高居御座,還不能亂晃,身上的冕服此刻變得異常沉重,微微顫動的十二旒珠都有些晃眼。

聞其報,劉承祐深吸一口氣,提了提神,沉聲說:“詔改廣晉府爲大名府,晉昌軍爲永興軍!”

“是!”

此事,自然也是早與劉承祐通過氣,定好的。否則,劉承祐的反應,還不至於這麼快。

隨着竇貞固奏完,百官奏事,也已經持續了差不多一個時辰了。殿中,慢慢地安靜下來,似乎無事可奏了。

看得出來,在場大部分官員,尤其是那些老臣,真的扛不住了,身形都有些發顫。

“報!”“恰”此時,殿外突傳一通事郎的大聲奏報。

“啓稟陛下,鳳翔王招討使奏報,於寶雞雞峰山,大破蜀軍,殺敵上萬,俘三千人,蜀軍主帥張虔釗率殘兵狼奔山林,我軍趁機,轉攻大散關,已奪之!”

此報一出,滿朝雀躍,已有些萎靡的朝臣們,一下子來了精神,皆面帶喜色。很快,以蘇禹珪爲首的一干儒臣,開始向劉承祐歌功頌德。

事實上,一場大勝,對於如今的大漢朝廷而言,就是一劑強心劑,對固基業、穩人心、懾天下,有無比積極的作用。

當然,此事同樣的,劉承祐也提前一天便收到了消息,壓下不發,留到今日朝上,最後,搞出這麼一出“通報儀式”,爲劉承祐再添一分神聖性。

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8章 楊蘇還京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1809章 餞行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46章 糧與錢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25章 開寶新政第105章 河北局勢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198章 秋獵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296章 缺人了第43章 事畢第1765章 三郡公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348章 老皇帝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112章 整風第99章 又窮了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177章 耶律妃第240章 城塌了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221章 全線出擊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1693章 安西王第30章 湖湘之治第280章 慮難備戰於前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269章 愛將第14章 外戚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14章 武夫軍閥第380章 饒樂國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61章 淑妃病危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283章 降將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1809章 餞行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111章 動心第294章 剎車,碎葉河畔戰鼓鳴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78章 召還二郎?第480章 “新對策”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162章 兵事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49章 醫政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1750章 《桃蘭賦》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75章 高貴妃第106章 敲打第121章 道士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215章 確立太子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