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0章 農民苦

第1740章 農民苦

初夏的開封,迎來了最美好的季節,萬物豐茂,茁壯成長,空氣中都彷彿充滿了希望的氣息。對東京士民而言,比較喜悅的是,持續走高數月的糧價,終於緩了下來。

從去歲冬開始,東京的糧價便開始逐步擡頭,原因有二,榆林叛亂是一方面,大量糧食被西北戰事那個黑洞所吞噬,。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去年異常的氣候,大面積的霜凍導致全國性的歉收。

大漢的糧價,向來穩定,在這方面,管控得很嚴,過去也始終保持在一個低水平上,自開寶元年開始,二十餘年間,東京鬥米糧價只漲了五文。

即便在去年秋末,鬥米價格也才十八文,不足二十,糧價的上漲幅度,甚至趕不上銅錢的通貨膨脹。也正是如此低廉的糧價,方纔造就了兩京的繁榮,否則根本無法養活那麼多人。

有一個很通俗的道理,很多人都知道,糧價並不是越低越好,糧價越低,農民收益就越低,日子就越難過,生產勞作的積極性就越低。

而大漢保持了長達二十餘年的低水平糧價,自然就是建立在對農民的剝削上,幾乎是毋庸置疑的,大漢過去二十年商品化、城鎮化的大發展,兩京乃是天下所有城市的繁榮,都是通過對農村抽血來實現的。

開寶已然二十又二,大漢也安定了這麼多年,倘是北方道州這些劉漢政權的基本盤,時間則要更長。而長時間的康平,除了帶來穩定,同時也意味着各種問題矛盾的積攢。

過去,不停的對外戰爭,高昂的軍費,領土擴張帶來巨大的行政成本,土地兼併,勳貴當權,包括還未徹底過去的西北叛亂,這些都是大漢進入“開寶盛世”後,逐漸顯露出來的問題,並且從劉皇帝到中樞宰臣都察覺到的事情,並且因時因勢調整。

其中,有的緩解,有的改良,雖然始終難以起到治標的效果,但起碼得到了遏制,也使開寶盛世延續至今。

而農民問題,在過去始終是被壓制的,朝廷一向提倡以農爲本,根本目的是爲了維持農村的穩定,保證農業的產出,保證稅收及物資的供給。

從開寶元年之後,朝廷施行了一些惠民之策,比如逐步削減丁稅,到開寶十五年之後,已基本取消了丁稅,這算是解除了大漢百姓們頭上的一道枷鎖。

然而,其他束縛卻從未放鬆過,尤其對農民而言,雖然朝廷多次調整兩稅,有漲有減,但整體而言,幅度並不大。只是相比於戰亂時期的稅收而言,有了比較明顯的差別罷了。

然而,大漢已經徹底脫離戰亂二十多年了,有的道州甚至更遠,二代、三代的百姓逐漸長成,他們是沒有經歷過戰爭時期的困苦,也難以感同身受,對於當下的社會環境以及生存條件,自然難以稱心。

大漢的農民向來是本分的,但是日子過得如何,他們心中也明白,而事實上是,過去的二十年,他們過得並不輕鬆,並且越來越困苦。

僅一個夏秋兩稅,就是一個極其沉重的負擔,尤其是,隨着朝廷徹底制定稅收通過銀、銅錢收取之後,對農村的壓榨就顯得越發赤裸裸了。

糧食本身維持在一個低廉的價格上,朝廷每年制定的稅額卻在不斷提高,爲了繳稅,大漢的農民們不得不把辛苦產出的糧畜賤賣,換成銅錢,用以交稅。

在這個過程中,幾乎不可避免的,還有經過官商盤剝一遍,這方面的問題,劉皇帝很早以前就察覺了,並屢遣御史監察,嚴厲處置,然而再嚴厲的手段,再完善的法律,都難以杜絕貪婪的人心。

同時,銅錢在不斷貶值,糧價卻難以提振,農民每年種地的收益自然不斷降低,生活的成本卻在不斷提高,這日子如何能夠好得了。

也就是朝廷在土地兼併上還留有極大的戒心,以高昂的土地交易稅,限制土地買賣,並以嚴刑峻法處置那些逾制亂法的官商。如此,方纔稍稍遏制了大漢土地兼併的進程,給普通農民留有不下的耕作餘地。

但是,如此也僅僅是遏制,根本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土地交易仍舊是准許的,而以自古以來大漢士民對於土地的熱情追捧,即便代價高些,只要有機會有資本仍舊會熱衷於買地屯田。

而在近十年中,大漢各地,土地買賣的數量明顯增多,其中有貴族,有官僚,也有商賈,這與歷朝歷代發生的土地兼併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此前,有大量漢民下南洋闖蕩,其根本原因,還在於那些人,無地無產,或者失地失產,爲了生計,不得不賭命冒險。否則,出海的死亡率那般高,即便利益再誘人,也難以形成那等規模的出海潮。

而針對於農民困難的情況,朝廷不是不知道,更不是看不到,也不是完全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

至少,在豐年之際,還會由財政出錢,以略高於市價的價錢從民間收購糧食,用以官倉儲備。但是,於整體而言,這部分佔比不算太高,然而這個辦法,本質上還是在割韭菜,畢竟朝廷手裡廉價的銅錢是在太多了,而糧食物資可是實實在在的。

另一方面,則是在災年時期,對受災州縣百姓行減稅、賑濟。

而以上兩點,同樣不能改變大漢農民生活困苦的本質。鑑於此情,不論是劉皇帝,還是政事堂,都已經意識到,農民農業問題已經到不得不變動的地步,否則任其發酵下去,矛盾爆發之際,難免產生動亂。

這是歷代王朝治亂循環的規律,即便以朝廷的實力,不會被輕易掀翻,但是這種情況同樣會動搖統治,需要竭力避免。

事實上,早在趙普卸任之前,就已經在籌謀,改變農業政策,讓利於農民,穩固大漢最廣大的羣體,農民。

當然,減稅這種事情,是不能輕易實行的,尤其農稅依舊是朝廷稅收的大頭。但是,糧價卻是一個不錯的着手點。

去年田畝歉收以及榆林叛亂,對兩京的糧食供應造成影響,導致糧價不斷擡升,到二十二年二月之時,東京糧價已然高至鬥米四十文一斗,到三月底,則到六十,比之前翻了三倍不止。

而兩京的糧價一向是天下的風向標,哪怕反應慢些,全國的糧價也跟着上漲,緊接着影響到的是整個農產品。

過去,當糧價不穩之時,朝廷往往會採取措施,用以平衡,但這一次,並沒有貿然行動,而是一直按捺着,任由市場調節,即便其中出現了一些囤積居奇、乃至發國難財的亂象,也沒有第一時間整治。

就拿米價來說,以朝廷多年積攢的家底,拿出一部分來平抑價格,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但在趙匡義及沈義倫的建議下,朝廷選擇了觀望的做法。

如此一來,可苦了兩京的士民,以及城市中的百姓,而農民則如降甘霖,糧價漲了,能賣出更多錢,他們的處境自然能夠得到緩解。

當然,糧價過低不行,過高顯然也會出問題。而在半年的時間裡漲了三倍,這就不正常了,也不可能是健康的。因此,在眼瞧着東京糧價居高不下,士民生計受困,乃至窮苦之人幾乎無以爲繼,滿城怨聲載道之時,朝廷終於出手,平抑糧價。

第323章 鬥法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257章 龍舟第91章 今日開寶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35章 東歸第353章 信使第102章 絕境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297章 怪圈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413章 分食第2章 登聞鼓響第261章 大捷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298章 事泄了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181章 瓊林苑內第73章 西北隱患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324章 交代第27章 郭威病了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71章 六合堤上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38章 任其紛擾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1755章 良平島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450章 落幕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242章 戰後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189章 燕王南來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381章 功臣閣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327章 派系第347章 割韭菜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95章 掘地求生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8章 巡視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133章 納了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375章 少林寺第346章 底層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11章 大敗蜀軍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1736章 試炮第74章 十八日,御駕幸淮南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195章 楊邠案(3)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71章 平息的吳越大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