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

bookmark

東宮,嶽樺院內,太子劉暘靜靜地躺下軟椅上,享受着藥浴,盆深近膝,空氣中瀰漫着少許的藥味,不是太難聞,卻引人昏昏欲睡。

蕭綽則蹲踞在前,親手侍奉,按按捏捏,就如她爲人一般,分寸把握得極好,不讓太子感受到絲毫不適。

劉暘顯是疲憊了,一臉乏態,不知覺間,劉暘臉上也多了些微的皺紋。恍惚之間,聽到蕭綽輕柔的呼喚:“殿下!”

睜開雙眼,正面對一臉溫柔的蕭綽:“水涼了,添點熱水吧!”

劉暘朝外望了望,冬夜寂靜,這宮苑之中,也多了幾分凝沉,房間內,燭光暗淡,籠罩在二人身上,增添了少許朦朧的氛圍。

“什麼時辰了?”劉暘輕聲問道。

“已入酉時!”蕭綽答道。

“罷了,不泡了!”劉暘揉了揉依舊有些發酸的眼睛,兩腳擱到盆沿,吩咐道。

“是!”蕭綽立刻取過毛巾,端起劉暘的腳,用心地擦拭着。

平日裡,像擦腳這種活,劉暘也是不假手於人的,不過,近來實在乏累難堪,也不免偷懶,讓人伺候着。

收拾既定,劉暘把蕭綽拉到身邊坐下,看着這張並不算傾城絕色,卻討他歡喜的臉蛋,問道:“聽說你父親今日過來了。”

“是!”聞問,蕭綽點點頭。

“既至宮中,也不來見我!”劉暘道。

蕭綽低下頭,輕聲道:“殿下國事繁忙,不便打擾!”

“這話可就見外了!”劉暘笑了笑。

事實上,對於蕭家的安分守己,劉暘一向是很滿意的。相較之下,趙妃那邊,雖然身出名門,教養很好,但難免與外朝牽扯太深,不可避免地生出些麻煩。

而蕭思溫又升官了,如今職居理藩使,主掌理藩院,雖然在朝廷諸部司中排名很靠後,但也是實權部門。最重要的,這意味着他們蕭氏進一步融入大漢朝廷中了,當然,又有些受針對了。不過,和蕭綽在東宮的作風一般,蕭思溫在朝廷內,也日常保持低調。

“殿下近來消瘦許多,還需保重身體,勿要過於操勞啊!”閒聊兩句,見劉暘面上又涌現疲憊,一副困頓的模樣,蕭綽關心道。

劉暘靠在軟椅上,閉着眼,擡手敲了敲額頭,嘆道:“國事如此,我豈得閒暇。今歲中原道州田土歉收,財稅大減,各地糧價上漲,若非官倉出糧,平抑糧價,只怕又多紛擾了。

西北收成,同樣不佳,自官府到民間,波折不斷,屢生動盪。榆林道那裡,王侁剿賊不力,李逆實力孱弱,然屢撲屢起,就是難以根除。

党項人更是蠢蠢欲動,離心離德,實令人擔憂,我也有些寢食難安啊”

劉暘倒苦水一般說起這些煩心事,蕭綽默默地聽着,額頭稍蹙,思吟幾許,問道:“那李繼遷,竟如此難纏?”

劉暘沒有睜眼,只是搖頭道:“不是此人難鬥,而是局勢使然。賊衆不多,實力不強,若與官軍正面相抗,只有覆滅一途。

此前數次進剿,早已證明了這一點,對官府而言,流寇是最麻煩的,而李逆如今,正是堅持流寇作戰,東進西出,忽隱忽現,讓王侁有些疲於奔命。

而榆林的環境,也給了其來去縱橫的餘地。事實上,持續了這一年的亂事,朝廷早已看清楚了,李繼遷不足慮,麻煩的還是那些党項人啊。”

“既然看出問題所在,爲何不對症下藥?”蕭綽疑惑道。

“如何沒有,已經讓榆林各州官府,加強對境內党項部民的限制,隔斷其與李逆的聯繫,然而,效果了了。

爲剿滅叛匪,彈壓地方,榆林已增兵至三萬,但既要進剿,又要維穩,如今仍顯不足,榆林党項,可有數十萬衆.”劉暘有些頭疼道。

聽完,蕭綽不由想起了當日與劉暘談論此事的情況,顯然,形勢非但沒有改觀,反而有惡化的趨勢。

蕭綽保持着謹慎,輕易不願意對這些政事發表見解,但看劉暘這副煩惱的模樣,心思又不免活泛起來。

遲疑片刻,蕭綽輕聲道:“既然殿下早已看清,榆林之亂,亂在党項,爲何不從着這方面着手.”

劉暘終於睜開了眼,打量着她,目光很平靜,但看得蕭綽心神微震,垂下腦袋,道:“殿下恕罪,我多嘴了!”

劉暘擺擺手,又軟了下去,沉默了好一會兒,方纔低聲說道:“你所指,我明白,爹此前更是表明對党項人的態度。或許是我婦人之仁了吧,但眼下的西北,維持當下之局勢,已然勉強,實在難以痛下決心。近來,爹的耐心,已經越發不足了”

劉暘沒有說下去,但以蕭綽的聰明,自然領會個中之意,一雙眸子也閃爍幾下,她也肯定,以劉皇帝這樣的雄主,一怒之下,伏屍百萬,流血千里,是一點不誇張的。更何況,榆林的党項人,遠不足百萬。

想了想,蕭綽又道:“即便不至那一步,時下榆林剿匪不力,進展遲滯,都證明當前的剿賊策略有問題,或可進行相應調整!”

聽蕭綽這麼說,劉暘若有所思,擡指道:“爲此事,政事堂、樞密院包括榆林道那邊都有所爭論。夏州兵馬指揮使孟玄喆此前上了一道奏章,對王侁的剿賊策略多有指摘,這將帥之間,也有矛盾了!我看吶,這調整,恐怕要從用人上展開了!”

聞言,蕭綽欲言又止。劉暘自然注意到了,笑了笑,道:“話已至此,眼下就你我二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吧,不需拘束!”

劉暘這種態度,蕭綽仍舊略顯矜持,不過嘴角還是微微揚起一點弧度,意有所指地道:“兗國公出身名門,領兵多年,又坐鎮榆林已久,即便情況複雜,也不至於被區區李繼遷,迫至如此地步吧!”

“王侁啊!”劉暘眼神此時也稍顯迷離,悠悠道:“這一年,他可是譭譽參半,非議頗多啊!前不久,還有人提到,王兗公去世之前,曾留遺言,王侁不可大用,已經將之比作馬謖了。爹不只對榆林的情況無法忍耐了,對王侁,也是如此啊”

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60章 家事、國事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3章 不宜擴大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149章 降表第2052章 回京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121章 道士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33章 豪強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284章 虛了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195章 遼帝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第314章 還京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2章 分食第35章 唐將空談第112章 整風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28章 封疆大吏第125章 冬至宴第9章 新官上任第403章 抓起來!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384章 反響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129章 叔父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349章 邊情第316章 不裝了第324章 交代第130章 陳橋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1674章 爆發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3章 田畔問對第74章 根由在朝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421章 樑孝王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121章 道士第58章 正面互懟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674章 爆發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417章 輕狂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140章 封王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313章 晉王第6章 告一段落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74章 根由在朝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78章 滄州府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1762章 契丹政變第94章 善後第236章 母、妻、子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240章 家宴第380章 開寶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326章 再用老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