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

bookmark

前往崇政殿的宮道間,兩道人影並肩而行,腳步很輕,幾不可聞,氣氛稍顯壓抑。良久,劉暘開口了:“盧相公所言,也不是沒有道理,如此大動干戈,又如此急切,確實容易出現問題,超局震盪,人心不穩,甚至影響各地官府正常運轉,導致治安惡化。

適才大臣們的反應趙相也應該看到了,那是面服心不服啊,雖然伏首聽命,卻也只是怯於陛下與朝廷的威嚴。

此事,眼下雖然通過了,但想要真正落實,只怕還免不了波折,只怕天下道州,都要震動了!”

劉暘在那裡感慨着,趙普兩眼中也閃過少許異色。事實上,就如劉暘那般,這些重臣要職的調整,趙普是親自參與擬定的,但從他個人而言,也是持一種保守態度的,即便要調整,稍加震懾即可,也不必在大漢官場放這麼一顆驚雷,涉及過半道州與爲數不少的中樞部司大臣。

毫無疑問,這就是一場官場大地震,還是全國範圍的,這樣的影響,實在讓人望而生畏。

只不過,劉皇帝被那些地方大臣的“貪慾”給激怒了,其志甚堅,是定要變一變大漢官場的格局,通過人事變動,調整地方權力結構,樹立朝廷威嚴,當然,最根本的目的還在於強化君權。不論如何,出現了同中樞朝廷討價還價這種情況,就已經意味着“危險”了,至少劉皇帝是這麼看。

因此,哪怕有些保留意見,琢磨劉皇帝已久的趙普見他這種態度,也不敢質疑,只能從速從效地去落實,並且儘量在執行的過程中,保持穩定,避免大局出現不穩。

也就是劉皇帝,否則,趙普這心裡也難踏實。而此時,聽劉暘的感慨,趙普則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道:“臣歷來不喜盧多遜,與其不和也不是什麼秘事,不過,臣也不得不說,此人雖然汲汲於名利,但其見識與才幹還是有的。就此事而論,臣也不得不承認,盧多遜的意見,確實有一定道理......”

趙普這話,看起來是公事公論,難得對盧多遜表示肯定,但話裡總有種給盧多遜上眼藥的感覺。劉暘心中固然對盧多遜積壓了許多不滿,但這個時候,頭腦卻異常清明,沒有什麼表情變化,劉皇帝的警告他可是始終放在心中的,趙盧之間的爭鬥,他最好也不該參與進去。

“只是詔制已下,事成定局,只能盡力維持,不要引發動盪,此事,還需趙相多多支持啊!”劉暘看了趙普一眼。

“殿下言重了!”趙普當即應道:“這本是臣之本職,敢不盡力?”

“論大局觀,滿朝之中,怕是沒人能與趙相相比了!”劉暘出言恭維道。

趙普搖頭謙虛道:“殿下過譽,臣不敢當!”

兩人聯袂前往崇政殿,短暫的交流過後,又陷入了沉默,見劉暘興致不高,似乎還在爲此事人事大變動憂慮,不由問道:“殿下既然對此事這般心憂,爲何不向進言?”

這話問到了劉暘,也讓他打起來了精神,偏頭看向趙普,想了想,不答反問:“趙相覺得,我應該向陛下進諫嗎?”

不待其答,又道:“我觀趙相,心中也是有所疑問的。趙相居相一十六載,久治國務,熟諳人心,在這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而在這等事上,趙相的見解與態度,也更爲重要,你若發話,以陛下對你的信重,想來也會多些考量,這比我說話,或許更有用處......”

聽劉暘這麼說,趙普輕輕一笑,似乎想通過笑聲掩蓋尷尬,說:“論見識,天下何人能與陛下相比,臣之所以不進言,卻也是因爲從心中,也認同陛下的看法。

最近十年以來,算是建國以來最平靜的十年,民安其樂,官盡其職,除了兵制改革深入以及安東戰略之外,並沒有大的變故。

承平既久,就難免滋生憂患,尤其是地方上,也有些年頭,朝廷沒有對道司大吏進行調整了。

於朝廷中樞而言,天下安定固然是好事,卻也不能沉浸於此。臣不敢說一定,但地方上滋生的一些問題,也的確有很大一部分出現在這些牧養一方的大吏身上。

毫無疑問,進行人事調整,是符合朝廷的吏治方針,也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以免積弊難返。只是,陛下性格素來剛強,其氣魄與膽識,也是無人能及,或許在臣等眼中,如此做法,偏於操切罷了......”

趙普這番話,實際上並不能說服劉暘,在他看來,這是趙普的一貫習性了,爲了迎合劉皇帝,而去找理由,找解釋。

但是,又不能不承認他說得有道理了,至少不能直接反駁,畢竟爲人子、爲人臣,他還能真說劉皇帝的不是嗎?

輕輕一嘆,劉暘苦笑道:“但不論如何,大漢接下來一段時間,將多事了!”

這自然是必然的,那麼多重職及大臣調動,可不只侷限於被安排的那些大臣,還有他們所代表的各集體、各勢力、各派別,由內而外,所涉及的所有中樞部門及地方道州,怕是都要跟着變動,一整個鏈條都跟着擺動起來的時候,那就是整個官場的動盪,甚至是帝國的動盪。

也就是僅僅侷限於文官體系之內,但是,因爲兵制持續改革而帶來軍隊的變化,影響至今猶在,大漢內外諸軍以及新邊防體系,也仍在調整磨合之中。

兩方面齊進,朝廷果然掌舵的舵手,但是那種反彈來的壓力,也是不可放鬆的,劉暘憂慮的,大抵也在於此。

見其始終難以釋懷,趙普的語氣也變得有些認真,嚴肅地對劉暘道:“殿下,請恕臣倚老賣老,多講兩句!”

“趙相但講無妨,我當靜聽!”劉暘對趙普的態度還是不錯的。

趙普道:“殿下當知,大漢自建國以來,發展至今,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波瀾不驚的,其間創業守業之艱苦磨難,殿下想來也有所體會纔是。

從國家大局而言,自然是越穩妥、越穩定,則越好。但是,一味的求穩保平安,卻無異於放任矛盾與隱患的滋長,陛下的利弊之說,不需臣多講,殿下要看到此番官吏調遷可能產生的動盪,同樣也該看到調整結束後吏治的澄清。

另外,陛下坐朝當國,已然三十又二載,如此漫長的歲月中,什麼風雨沒有經歷過,什麼動盪沒見識過,什麼困難沒克服過?

只要陛下在,那大漢就不會出問題,所有事,都將歸於平靜,一切都將恢復正軌,大漢還當穩步前行。

殿下對皇父,應當有足夠的自信纔是......”

第30章 收穫第283章 雲中之圍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43章 事畢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487章 “驚喜”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17章 武德司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64章 邊事不寧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313章 晉王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95章 掘地求生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220章 陣斬高模翰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207章 還京第480章 “新對策”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13章 相敬如賓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60章 狠狠敲打第90章 關右節度第383章 敞開談第474章 立場世宗篇49 皇帝遲暮,太子早薨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379章 蕭思溫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265章 楊無敵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81章 兩日而克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17章 武德司第16章 軍中俊才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86章 發落南臣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216章 馬政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154章 滅門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36章 西面來人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世宗篇51 皇太孫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2章 父母兄弟第71章 兵臨壽春第4章 中原易主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51章 詔令西進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7章 小張探花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308章 新貴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51章 詔令西進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76章 王峻用兵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37章 新政第59章 明貶實升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8章 巡視第100章 北上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