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考制利弊

八月秋高,這實在是個豐收的季節,就連西京城內都隱約瀰漫着新鮮稻麥香氣。而對於那些京參與今秋恩科會考的學子們而言,在經過了辛苦艱難的考試之後,也迎來了收穫的階段。

此番制考自八月一日始,三日畢,共計三日, 攏共有三千餘名士子參考,而朝廷所錄人數,不足兩百五十人。而倘若刨除經、史、法、醫、農這樣專業科目之外,屬進士科的人員,也只錄一百八十五人,比起朝廷常考, 所錄人數已然超過了。

除了乾祐早期, 朝廷缺乏人才,劉皇帝對人才的考察延攬也是如飢似渴的, 那時候大漢朝廷是打開錄用之門,對有學之士錄取的門檻與要求也放得很底。

但那終究是時代環境造成的,也是時代給予開國初年天下讀書人的一種機遇與福利。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國家逐漸興旺強盛,一統天下的進程也逐步完成,朝廷對於人才的需求也不再那麼稀缺,這科考的難度以及錄用的門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在過去十年內,朝廷每次會考,進士科所錄人員,平均人數也就一百四十人,這可是三年爲期的。再加上劉皇帝提倡的“經世致用”,對學子的實務能力也有一定要求,這就更增加了士子們考取的難度。

可以說, 最近十年來,大漢的進士是十分值錢的,沒有背景、才識不足、能力不夠,都是難以通過的。

也正是如此, 反而吸引得更多的學子士人按照朝廷科考制度、選材辦法,努力修習,想要闖過這道坎,躍一躍龍門,躍過了,那便是海闊天空,未來可期。

此番,因爲北伐之故,當年的春闈是要延期的,對於大漢苦心學習的那些士人們,也確實是個打擊。也可想而知,此番恩科的意義,再加上所錄人數,重點也就在那個“恩”字上,劉皇帝對天下士林的額外施恩。

朝廷用政,倡導的是文武並用,陰陽相濟,因此,當下的大漢政治環境是相對平衡的。劉皇帝沒有大肆地擡高文人的地位,以求以文制武,但時代浪潮在滾滾向前,隨着國家的安治,帝國也不可避免地走向文治,文人文臣地位的提升,也是一個難以阻擋的趨勢。

因此,這些年大漢文化事業的發展也是可觀的,再加上劉皇帝在上邊施加平衡手段,士族官僚階層的壯大也越發明顯。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天下的士人,自然也就感受到真正的春天了。同時,科考也幾乎是普通士人學子入仕爲官最重要也相對公平的一條途徑,即便沒到十年寒窗爲求高中的程度,但選擇這條路的人,仍舊不可勝數。

對於文化事業,劉皇帝還是表現了一定重視的,自京師以下,各地道州府縣,都設有官學,同時私學、書院,也有極大的進步發展,這些都是朝廷人才選拔的源泉,也是士族官僚壯大的基礎。

不過,即便如此,當下大漢朝廷中,佔據主導力量的,仍舊是那些貴族官僚。劉皇帝封了多少貴族,將他們的地位擡得有多高,就代表着他們對於大漢帝國的影響有多大。

可以說,大漢上下軍政要職,半數由開國功臣貴族及其子孫後代所佔據,剩下一半,還有兩到三成與貴族集團有關,餘者才真正屬於逐漸壯大的士族官僚。

因此,貴族階層整體的龐大,還是引起了劉皇帝的不安,也就是這個階層並非鐵板一塊,各有山頭,各有派別,這纔沒有引起劉皇帝過於猜忌。

即便如此,那些隱隱的壓制手段,也似有似無地籠罩在大漢貴族們的頭頂,而最溫水煮青蛙,也最有效的措施,自然是扶持士族官僚了。

科考,便是最重要的一種手段,此番恩科,以及加大士人的錄取人數,就可窺探劉皇帝心機一二。而趙普,算是比較能揣摩聖意的,他這個庶組官僚之首,對於科考也同樣重視。

趙普在執政這幾年中,打壓了一些人,也提拔了一些人,但與龐大的貴族集團相比,仍舊相形見絀。因而,通過科舉,遴選培養一些人才,趙普也分外積極。

劉皇帝還特意讓趙普作爲此次恩科的主考官,這一批錄用的士人,也都可算他的門生,劉皇帝擡舉之意,甚濃。而通過此番恩科所錄名單來看,屬於庶族士人的比例,比起從前,有了顯著的提升。

貢院門側的影壁上,大紅的榜單牢牢地貼着,與考士子蜂擁圍觀,反應熱烈,這些看起來文質彬彬的讀書人們,在這種影響自己一生的事情上,爆發出了極其龐大的能量,倒把負責維持秩序的職吏與差官累得滿頭大汗。

皇榜之上,一個鮮活的名字整齊地排列着,結果揭示後,反應也是不一而足,落榜者黯然神傷,高中者欣喜若狂,悲喜交加的場面也彰顯着當下大漢科考入仕的不易。

爲了表示對於這一批士人的重視,也爲展現劉皇帝對科舉的態度,此番殿試,劉皇帝特意選在乾元大殿,這還是遷都以來的第一次,過去都是在政事堂所在的廣政殿進行的。

經過劉皇帝親自拍板,開寶九年的新科狀元,欽點一名叫呂蒙正的士子。而呂蒙正,也是當下大漢科舉選才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類。

他並不是一般寒門庶民,雖非貴族,卻也出身官宦,其父呂龜圖官居汝州知府,二十年曾擔任過起居郎,算是御前走出去的官僚。

同時,呂蒙正也非一心讀書的書生,年紀已近二十八,但已有好幾年在衙門爲吏的履歷,是邊讀書、邊充能的典範。

也正因爲有爲吏處事的經驗,他做出的策論文章,方顯見識,也更容易冒頭,爲人矚目,得以入劉皇帝的眼。

過去,朝廷選才,不發弱冠之齡的青年俊才,如今,沒點閱歷見識,是很難的,而呂蒙正這個狀元,就當下的情況而言,已然算年輕的了。

科考選材,選的終究是官,只要通過了,大部分人都是要爲官治政的。朝廷錄士之後,有觀政制度,但是許多高中的進士,在參考前,就已然經歷過吏職的鍛鍊了,進士吏能的培養,已然在科考之前。

不得不說,這樣的制度辦法,對於朝廷選取有用的人才,是高效的,因爲凡是通過考覈的,都有一定的基礎,沒有的,也能展現出極高的能識。

但同樣的,也使得科舉的門檻空前拔高,畢竟大漢讀書人千千萬萬,但在參考之前,能有充分的吏職實務能力鍛鍊的,終究是少數。

不是所有人,都像呂蒙正這般,有個不錯的出身,有機會有資源去獲取一般學子難以得到的鍛鍊。

因此,劉皇帝不想朝廷科考,考出一些只知經史子集,而匱乏經世致用的書生文人,但同樣的,這樣的選材辦法下,也使得讀書致仕的難度大大提高,讓天下諸多讀書人上進的途徑越發狹窄。

到開寶九年,那種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及第天下知的情況,基本沒有,那情況幾乎屬於一種童話了。而可以想見,在未來,會越來越嚴重。

可以說,當下的大漢科舉制度,對於普天之下,大部分的普通讀書人,並不那麼友好。劉皇帝有意扶持官僚階層,用以平衡貴族階層,但在這樣的情況下,未來官僚階層同樣會產生固化。

當然,也不全然弊端,至少,朝廷在選材任用上,會更加實用,也更具培養價值。同時,也逼得一些讀書人,去選擇史、法、算、農、醫這些專學之科。

進士科,是爲朝廷選拔爲政官員的,要求高,需要士人能力更加全面,其餘專科則不然,這也是大漢科考的一種特色了。

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178章 祭拜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405章 即將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243章 總結第111章 動心第329章 遊市第18章 詔議國策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23章 皇帝的底氣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97章 宣慰司將提上日程第10章 契丹亂政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33章 豪強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80章 一意孤行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63章 朝廷應對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339章 那一腳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199章 出宮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40章 潞州三傑第133章 延禧驛第251章 壽國公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無題第1760章 無聊的雍王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48章 處處矛盾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37章 覆滅在即第145章 了結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119章 難審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76章 處置決議第20章 威臨荊南第73章 西北隱患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世宗篇49 皇帝遲暮,太子早薨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76章 王峻用兵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144章 堂審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