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南北海軍

bookmark

在劉皇帝於西京關切憂心乃至患得患失之時,隨着一道道飽含着肯定與支持的詔發往前線,北伐戰爭也正式進入新的一個階段,一個更加激烈的階段。

遼西走廊雖然狹長,得益於前軍都將馬仁瑀的開闢,經過半個多月的時間,東路軍主力二十三萬大軍已然順利進抵錦州城下。

兵臨城下,仍舊保持着此前的風格,休整準備,只是比起此前,氣勢更足,鋒芒畢露,磨刀霍霍向城關,意圖拔出挺進遼東的第一大阻礙。

錦州城雖然高峻而堅固,但卻難以抵擋大漢雄獅進攻,而趙匡胤也有破之的絕對信心。

但在對錦州城正式發起進攻前,東面的遼海之上,早已是風雲跌宕,怒風捲狂瀾。人老心不老,在爵位上有追求,在職位上更求上進,因此在進兵的執行力上,郭廷渭也展現出了雷厲風行的風格。

在行營受令之後,郭廷渭便連夜返回武清港的水師大營,翌日一早,更沒有絲毫耽擱,下令拔錨起航,揚帆破浪,直向遼東。

大漢的水軍分爲江河水師以及海軍,常備軍力超過七萬人,這與那數十萬內外馬步軍的規模自然不能相比,但是維持如此規模水師,已然不易了。

而隨着長期以來對水軍的建設,主要的精兵強將,也都放在了海軍上,也由此產生了一批海軍世家。

其中,勢力影響最大的自然是郭家了,自歸順大漢,並主掌水軍建設,已然近十八年了。這十八年中,郭廷渭最大的成果,就是在原靖江軍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密州、萊州這兩支水軍主力,常備軍力就在三萬人。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這兩支大漢實力最爲雄厚的海軍,並沒有太大的建樹。最近的一次大動作,還是當初平南,但那也是走個過場,在當時的**王錢弘俶主動歸附的情況下,帶領水軍南下去做了一趟軍事旅行。

雖然有參與對江南的進攻,但李煜太過不中用,並沒有太過有力的反抗就投降了,也使得平南的功績並沒有那麼耀眼,再分在他們這種偏師上,就更加不矚目了。

不過,這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起碼起到了練兵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郭廷渭心裡很清楚,東海之上的水軍,從建立伊始,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目標就北方的遼國,就是遼東。

這麼多年下來,劉皇帝歷次召郭廷渭談話,都不加掩飾,反覆強調此事,而在東海水軍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郭廷渭也是始終秉持此念。

第一次北伐之時,浮海擊遼,雖然功敗垂成,但那也只是小試牛刀,劉皇帝沒有怪罪,郭廷渭則期待着下一次。

不過,隨着時間的流逝,隨着他年逾五旬,緊迫感開始在郭廷渭心頭滋生,他怕自己等不到期待的那一日。畢竟,十七八年的準備,要是最後因爲年齡問題而被棄用,如何能甘心。

另一方面,在水軍內部,郭廷渭也不是沒有挑戰,比如水軍中另外一名大將,張彥卿。同爲南唐降臣,張彥卿的名聲並不如郭廷渭響亮,但是在才幹上並不弱於郭廷渭,這是個允文允武,能治政,可統兵的幹才。

二者之間的區別在於,當年大漢南征時,郭廷渭領兵拒敵,與柴榮交鋒周旋,給漢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最後還是劉皇帝親自招降,由此成名。

相較之下,張彥卿自守海州,沒有與漢軍進行到漢唐議和之後,方纔歸順。但是歸順大漢之後,張彥卿的仕途走得也算順暢,先獲得了兗國公**的看重,任楚州刺史,後又由**政,統領長江水師。

比起郭廷渭,張彥卿也還多了一項實在的功績,那就是隨着趙匡胤溯江進川,平定川蜀,立下了戰功。

當然,真正讓郭廷渭感到威脅的,還是在統一之後,於南方成立的南海水軍,主持的人就是張彥卿。

南海水軍,成立的時間雖短,但是這些年,動靜卻不小,幹出的成績也多,收復流求就是是實實在在的。

而隨着南方海上貿易走向繁榮,南海水軍的地位與作用也就日漸突出,這些年,每年上報的剿滅海盜的功績都有不少,雖然不大,但始終在朝廷發出着自己的聲音。而南海水軍的常備兵力,也擴充到了如今的兩萬人。

相比之間,反到是成兵已久的東海水師,顯得有些沉寂,在北方海域之上,大漢水軍早就主宰局面了。並且比起南方熱熱鬧鬧的海上絲綢之路,北面交流頻繁的也就是高麗、日本了。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出成績,自然困難,畢竟要服從朝廷的戰略大局。當年,趁着大漢與高麗之間關係變得微妙之際,他迫不及待地遣一師去教訓高麗人,那般積極的態度,未嘗沒有迫於南海水軍發展的原因。

不過,**雖然難熬,但終究是讓他等到了。北伐一啓動,郭廷渭就知道,自己苦苦**機會來了,一舉爲自己,爲東海水軍正名的機會來了。

因此,早在二月末,受到劉皇帝急令,做好北伐準備之時,大喜過望的郭廷渭便十萬火急而又有條不紊地做着各項準備,切實遵行落實詔令。

事實上,早在三月中旬的時候,郭廷渭所率東海水師就完全進入戰爭狀態了。同時,爲了充實後備力量,對過去退役的水軍士兵也做了緊急徵徵召,而幾大船場也在緊急加早戰船、運輸等海船。

因此,別看先期投入北伐的水軍只有三萬人,但後備力量十足,真有意外,到最後關頭,朝廷甚至可以把南海水軍被調參戰。要知道,北伐進展中時,張彥卿已然領軍北方,暫泊於長江口。

可以說,郭廷渭這邊是可以放下大部分負擔,進行渡海作戰,將大漢水師的攻擊力徹底釋放出來。

與行營同步動兵,郭廷渭這邊的行動,也格外犀利,沒有任何遲疑,大軍直撲地遼蘇州港。遼海這片海域,大漢水軍早已熟悉,航線也很成熟,因此在保持着對敵監視的同時,行動沒有絲毫拖沓。

相較之下,遼國那裡的水軍,則顯得手足無措,面對氣勢洶洶的大漢水師,哪怕有所準備應對,也是蒼白無力。

來自遼陽耶律斜軫的命令是讓他們死守蘇州,籍此消耗漢軍,在耶律斜軫看來,漢軍跨海來攻,即便佔據場面優勢,他們可以藉助軍港、城池抵抗,只要不讓他們取得立足點,就可遊刃有餘。

並且,在兵力處於弱勢的情況下,耶律斜軫還是咬牙派出了一萬軍隊南下支援。在他的籌謀中,哪怕水軍抵抗不了,讓漢軍登上陸來,也要通過陸上的廝殺,拖延、遲滯、消耗......

只不過,耶律斜軫不懂什麼叫制海權,更不知道大漢的水軍已有跨海投放大股兵力的能力。

在耶律斜軫的“配合”下,郭廷渭領軍北上,一路風平浪靜,沒有受到任何阻遏,及至蘇州港,面對龜縮軍港,一副死守抵禦姿態的遼軍,直接開懷大笑。

在他眼中,遼國採取這樣的戰術,無異是自廢武功,倘若遼軍能夠出海一戰,即便抵擋不住,多少能夠給漢軍造成一些損失。

然而,卻自困囚籠,對此,郭廷渭豈能客氣?

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148章 教誨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82章 不手軟第390章 減丁政策,翻過那座山第351章 南粵,危!第10章 契丹亂政第391章 暗箭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1674章 爆發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297章 心虛第328章 默認第1698章 做賊心虛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276章 玉如意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404章 冬夜第1762章 契丹政變無題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1736章 試炮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80章 京觀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1674章 爆發第371章 殺,不殺?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漢伊六次大戰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381章 功臣閣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137章 整編事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223章 安撫人心第13章 楊業述職第345章 剝削者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21章 黃袍加身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270章 立場第274章 厚葬之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8章 瓊林宴第451章 完顏來朝,東北將亂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252章 面聖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第17章 武德司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87章 兄弟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33章 豪強第432章 今非昔比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68章 撤了第77章 間策第99章 御帳議戰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12章 令人陶醉第105章 善後安排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1773章 質問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79章 滏陽之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