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

bookmark

垂拱殿內,劉皇帝正扶身御案,閱覽硃批,琢磨着醞釀已久的朝局調整。這麼多年下來,類似的事情,他做得太多了,因而也是駕輕就熟,沒有絲毫滯澀。

大漢朝廷的方方面面,不論法律,還是制度,發展到目前的程度,就時下而言,已然堪稱完善,完全可以滿足統治需要。

因此,此番若說變動之大,還在於人員的調整,至於其他,只是微調。劉皇帝之所以表現得如此重視,則在於,在他的構想中,經過此次變動,大漢接下來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內,都不會再做大改。

可以說,這是要奠定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朝廷格局,維持其穩定運轉。就像,當年北伐之後,劉皇帝着手對朝局的收拾一樣。

另一方面,則是朝中有些人,在其職位上待得實在是太久了,這對誰都不好。樹挪死,人挪活,當動則動。其中就包括虞國公魏仁溥,他當首相處理全國軍政,已十年,然而回溯其宰臣生涯,可就更久了。

不是劉皇帝猜忌,只是需要朝廷保持活力,也給後來人上升的機會。對劉皇帝而言,鐵打的皇帝,流水的宰相,這纔是正常的......

“陛下,李樞相奏表!”石熙載入殿看,手裡捧着一份表章,呈於御案。

“何事?”劉皇帝手中的硃筆頓了一下,頭也沒擡,問了聲。

石熙載稟道:“李樞相請辭!”

“哦?”劉皇帝似乎有些意外,放下了御筆,從內侍喦脫的手中接過這份辭表,攤開御覽。

很快,嘴角稍微翹了下。李處耘表奏上說,他執掌樞密院已十年之久,上下有委頓之狀,自覺有負所託,無顏再佔據其位,懇請辭任,讓劉皇帝另擇賢主持軍政......

李處耘這封奏章,寫得情真意切,但透過字面,劉皇帝隱約能夠感受到一種不甘、不捨的情緒,看起來是請辭,卻給人一種迫於無奈的感覺。

而對於劉皇帝來說,李處耘這封奏表來得有些晚。不同於趙匡胤,論政治眼光與嗅覺,李處耘還是有些差,辦事是個能臣,做人不夠圓滑,政治覺悟則更低了......

人家趙匡胤,可在段氏出降,大理初步平定之後,就主動上表辭去兵部尚書之職。不過,雖遲但到,也給了雙方一個臺階下。

放下辭表之後,劉皇帝一臉輕鬆,以一種玩笑的語氣道:“這個李處耘,還是有些貪權戀位啊!”

上位者的一言一行,往往容易被人過度解讀,皇帝則更甚。若是沒有聽到也就罷了,既然聽到了,素來敢於直諫、仗義執言的石熙載也是一點不客氣,躬身向劉皇帝鄭重一禮,嚴肅道:“陛下,您作此評價,臣不敢苟同!李樞相素有度量,十載辛勞,勤於王事,未嘗懈怠,悉心竭力,及至積勞成疾。雖偶有操切,然也是一心爲國......”

“好了!好了!”見石熙載有滔滔不絕之勢,劉皇帝趕忙擡手,笑應道:“朕就隨口一說,便引得你如此激辯。”

“言由心生,君無戲言,倘若如此,陛下則更因該慎言!”石熙載臉色不變。

見其如此認真,劉皇帝與之對視了一小會兒,最終選擇服軟,現在還敢於這麼同他說話的臣子,當真沒幾個了。

不由得想起了當年的史官賈緯,以及宰相範質、竇儀,能夠據理力爭的事情,從來都是敢於開口。同王溥一道留守東京的宰相竇儀,也在去歲冬末去世了,朝廷的更新換代,也正是在時間催促下,不得不展開。

收心斂神,劉皇帝看着石熙載,嘆道:“李處耘爲人處事如何,朕豈能不知?貪權戀位,也不是什麼值得指謫的事情,朕欣賞的,就是他胸懷壯志,以天下爲己任。若無權位,又如何能夠施展其才幹?”

聽劉皇帝這麼說,石熙載微微一愣,看着劉皇帝,顯得有些不好意思了,貌似是自己想多了。不過,君子就是君子,當即拱手:“陛下,臣莽撞,妄自揣測聖意,請罪!”

“罷了!”劉皇帝乾淨揮揮手,多看了他兩眼,感慨道:“你就是過於正經了!”

收起李處耘這份辭表,劉皇帝做下的回覆也只有兩個字:詔允。看着石熙載,劉皇帝道:“李處耘也才五十歲,朕是不會放他歸養田園的,雖離樞密事務,也得給他選個去處,否則就是真的慢待功臣,寒人心了!”

“李正元允文允武,時務練達,或可委以地方之任!”石熙載道。

“正有此議!”劉皇帝頷首,他當然是早有考慮了,直接道:“還得給他一個施展文武全才的職位,先放個假,讓他休養休養,然後北上山陽道上任,履布政使之職!”

山陽布政使宋琪,在任上也有十個年頭了,雖然是與遼國接壤的特殊地區,也該挪挪位置了。

“凝績,朕沒有記錯的話,你在御前任職,也有些年頭了吧!”劉皇帝又把注意力放到石熙載身上。

聞問,石熙載應道:“臣是開寶年前後,奉調進京的!”

“嗯!不短了啊!”劉皇帝說道:“朕還記得,你當初是在地方任上,頗有政績,口碑極佳,因而選調!”

“還仰賴陛下與朝廷提拔!”似乎從劉皇帝的語氣裡感受到了什麼,石熙載只能應承着。

“以卿之才,只在朕身邊參贊,有些屈才!朕也給你選了個新去處!”劉皇帝直接道。

這明顯是要外放了,由不得不去想,是不是皇帝是不是因爲受不了石熙載的“嘮叨”而有所動作。

當然,這樣的想法是不會存在於石熙載腦中的,他只是拱手道:“請陛下吩咐!”

看着他,劉皇帝有些鄭重地叮囑道:“滎國公病故,史德珫正值丁憂,河東還沒定人,就由你去吧。河東既是大道,更是龍興之地,倘有北伐,糧秣供給,更需太原週轉,你到任,可要給朕治理好了!”

“是!”石熙載長身一拜,刻板的面容間少有地露出了些興奮。

地方官想要上升,想要進京,想要離皇帝近些;同樣,像石熙載這樣久在御前的大臣,同樣也有謀求外放、治理一地、展示才幹的慾望。只是對石熙載而言,不像其他人那般容易,畢竟屬於近臣,還是個被用順手了的近臣,如今劉皇帝主動開口了,他自然也樂得接受。

......

開寶七年二月十日,劉皇帝在西京垂拱殿舉行了一次朝會,規模雖不大,但對朝廷的影響卻巨大。這基本奠定了未來十年的朝政格局,涉及到內外軍政數十名大臣的調動委派。

首先是包括雲南、黔中、安南在內的西南諸道軍政的調整安排,這些地方,屬於朝廷接下來的重點安撫區域。

其餘諸道,也是根據在職時間以及具體形勢,而有所調整。以西北爲例,盧多遜升河西布政使,文武全才的武都侯吳廷祚平調榆林道,蘭州知府雷德驤升任隴右道,以文事見長的王祐升任關內道。

地方上的大吏的任免遷調,動靜雖大,但相較於朝廷而言,就屬於小事了。變動最大的,還在京城,在朝堂之上。

內閣建立了,並且明確了其決策地位與權責界限,設大學士、學士、郎官等職,人員無定額。第一任大學士,就是魏仁溥,他將放下手中具體的庶務,回到當年初投效劉皇帝之時,做謀臣的工作,參贊軍國之政。

同時入閣的,還有雍王劉承勳、英國公柴榮以及榮國公趙匡胤。政事堂那邊,趙普算是徹底上位了,以尚書僕射之職,統領諸部司衙,成爲事實上的宰相。

國舅李業有些失望,他卸下刑部的差事,以尚書左丞之職,協理朝政。另有前山陽道布政使宋琪,升任尚書右丞,一併入政事堂,成爲宰臣之一。

財政司由戶部尚書沈義倫升任,樞密院則由石守信接任,潘美則晉職兵部尚書,其餘諸部司及禁軍高級軍職,也多有變動。

而其中,有個顯著特點,後起之秀們開始在朝廷中佔據要職、重職,老臣以及舊功臣的比例,得到了進一步壓縮。

第114章 大朝會第91章 王峻驕狂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1771章 襄陽王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403章 抓起來!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397章 指點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26章 潘美守城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76章 太子還京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77章 間策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1章 乾祐滅佛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297章 新山陽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294章 剎車,碎葉河畔戰鼓鳴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132章 進宮第167章彈冠相慶第1694章 鹽州第29章 獨眠孤館第1章 何謂開寶第253章 其他戰場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33章 東京城內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11章 請教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35章 瑤華春第456章 遺澤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99章 北巡結束第87章 兄弟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348章 老皇帝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23章 夜宴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54章 聘納郭女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251章 壽國公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78章 南北併發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16章 先安排着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37章 回鶻使者第7章 恩賞問題第71章 六合堤上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53章 遁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182章 邢州有變半島史話終 極限第141章 雌威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40章 荒唐太子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64章 邊事不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