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

西京,皇城,政事堂。

自搬遷至洛陽後,經過三月有餘的調整過渡,朝廷上下終於徹底穩固下來,各項工作鋪開,有序地管理處置着軍國大政。

雖然換了個地方,但政事堂仍舊作爲大漢最高的權力機構,而自入秋以來,朝廷所面臨最大的也最重要的,唯有兩件事。

其一是陝、懷、晉、絳幾州的災情,這些年,大漢各地,各種災荒就沒斷過,去年中原雨災,幾年換了個地方發生旱災。顯然,太平盛世也難以阻止天災的發生,不過在救災、賑災的事務上,朝廷上下都已有充足的經驗,以及一整套的賑濟流程,照着章程辦事即可。

再加上,晉、陝地區,這些年災害的頻率還是很高的,此前也有不少官員因爲賑濟不力抑或處置不當,乃至藉機牟利,從而遭到極其嚴厲的懲處。

因而,此番,在朝廷西遷至洛陽的頭一年,受災地區的官僚們都十分賣力,不管是爲自己的名利,還是真心爲黎民百姓,都是恪盡職守。

而結果便是,此次旱災,雖然波及數州,卻沒有造成大規模的饑荒,這既是官員們得力,也在於義倉的完備,可以及時調控賑濟。地方的御史、按察,以及朝廷派下去巡視的官員,上報的口徑都差不多,災情得到控制後,政事堂還特地下制褒獎了幾名賑災得力的官員。

第二件事,自然是討伐大理的事情了。畢竟是開寶年來,朝廷動兵規模最大的一次,從表面上來看,幾乎比得上當年平南的。

對於此次南征,朝廷內部自然也不是統一意見的,哪怕有劉皇帝決議,再加上新拜相的趙普操持。

上下非議頗多,有大理卑辭交好的緣故,畢竟人家前腳才攜重禮入貢,以表誠意,而大漢轉身就翻臉,大舉入侵,吃相有些難看,赤裸裸的霸權主義。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在大部分人覺得,朝廷投入那麼多兵馬錢糧,在西南掀起這樣一場滅國之戰,不划算。很多人,都拿天寶末年大唐與南詔之間的戰爭來類比說事,甚至有不少借古喻今的詩詞被創作出來......

就這些年劉皇帝的作爲來看,好大喜功,開邊未已,這些標籤也是能貼到他身上的。不過,地下的議論再多,卻不能改變朝廷大兵南征的事實,前方作戰,後方支持,各項工作都是有序地進行。

輿論,對於劉皇帝而言,無足輕重,基本不加理會。畢竟,到如今敢於犯顏直諫的官員,越來越少了,而一些通過詩文來表達自己看法的人,也只能等待後世的人去解讀了。

相比之下,最受影響,更覺壓力的,只有一人,趙普。他拜相,可不是什麼人都服氣,偏偏是他最支持劉皇帝南征,又主要負責協助太子處置南征後方事務。

自然而然的,吸引了不少羨慕嫉妒恨的目光。如果南征成功了也就罷了,倘若有什麼差池,或者無功而返、損失重大,甚至乾脆大敗而歸,那麼朝中的輿情纔將真正爆發。

正常情況下,不會有人敢去針對皇帝,對皇帝的決斷翻舊賬,馬後炮指謫,對趙普,則就不一樣了。

趙普可是個成熟且異常精明的政治家,對於自己的處境,也看得清楚,因而深感壓力。如果南征真的失敗了,朝中需要一個負責背鍋之人,他就是最合適的人選,那麼他也很有可能成爲一個拜相不足一年就被罷免的......

當然,有這樣的危機,也代表有什麼樣的機遇。南征之事如果辦好了,成功了,那他在朝堂上,也就站穩了,宰相的地位也就徹底鞏固了。

趙普也是權衡過利弊的,最差也不過回家再賦閒一兩年,而復起的機會,絕對會有。這樣的選擇,對於趙普來說,並不難做。

進入九月的洛陽,天氣已然很涼了,所有人的衣裳也都加厚了。政事堂內,今日當值的,正是趙普,做在書案上,埋頭批寫着各部司上奏的公文。

一張輿圖掛在邊上,一高一矮,一壯一小兩道身影立在前邊,乃是太子劉暘以及榮國公趙匡胤。

掛着的自然大理地圖了,從圖上看,端是偌大的一片疆域了。當然,比起經過多年修補更制,並且越發精細的大漢諸道州輿圖,這份地圖可太粗糙了。

連疆界都是無法確認的,上邊,只標註着寥寥幾條道路,以及大理國內主要的幾座城池、山脈、水流。更別提像大漢輿圖那般,還專門編制出了一本配套的道州圖志,用以隨時翻閱查看介紹。而王全斌所率西路軍走的路線,在地圖上更是完全沒法得到體現。

“又是五日,沒有收到南方的戰報了!”盯着地圖看了許久,想了許久,劉暘終於開口了。

站在其側的趙匡胤聞言,平靜地道:“西南距此,山高路遠,道途崎嶇,來往不便,縱然軍報加急,最順利的情況,也需二十日上下。想來,最新的戰報,當在途中!”

劉暘呢,也不是不清楚這種情況,只是心中關切,有所焦慮罷了。略作沉吟,嘆道:“也不知進展如何,王仁贍是否拿下了弄棟,挺進敵都!”

雖然在戰術方略上,朝廷給前線將帥極大的自主權,但如何行動,王全斌還是上奏朝廷,有所交代的。後續的戰況,也都通過軍驛,規律地通稟。

聞之,趙匡胤說道:“地形受限甚大,大理軍隊若死守,縱然我軍兵精器利,想要破之,也需要費一定的功夫。不過,東路軍準備充分,王仁贍也是善將兵者,只要保證軍需供給,後路無虞,在充足的人物力下,正面攻防,大理軍隊應當是抵擋不住的!”

趙匡胤這話,有安慰的意思。不過,對於數千裡之外的西南戰場,朝廷這邊的掌控力自然不強,難免憂心。

在對大理的征伐事務上,趙匡胤卻是與一些文臣站邊,他是持反對意見的。不過,這段時間,他還是盡力地協助劉暘,關注分析西南戰事,兵部該處理的事務,都交給副手慕蓉承泰了。他這個兵部尚書,如今更像太子的參謀......

“比起弄棟方向的進展,臣還是更擔心西路軍王全斌的安危!”趙匡胤嚴肅地道。

“是啊!”劉暘接話道:“畢竟這麼長時間了,毫無消息傳來,兩萬五千多軍士,若是......”

“王全斌還是太行險了!”趙匡胤道。

對此,劉暘不禁提出疑問:“榮公,孤記得,當年王師平蜀,北路大軍,也是分遣偏師,走山徑繞過蜀軍寨防,直襲其後,兩面夾擊,方得大破。如今王老將軍同樣採取此類戰法,你似乎不看好?”

“殿下,兩者策略相類,但形勢迥異啊!”趙匡胤搖了搖頭:“王全斌所走,路更漫長,途更險惡,進軍損失必然巨大,且若是迷失於其中,大軍則盡毀了。並且,即便其順利穿越險阻,突入大理國內,能否順利抵達羊苴咩城,同樣難料結果。王全斌欲一舉破城滅國,膽略可嘉,就是未留後路,太冒險了......”

“依榮公之見,西路軍豈不是很危險?”劉暘凝眉。

趙匡胤沉默了一下,再度以一種寬慰的語氣道:“這個險路已經踏上了,已經無回頭的可能,如今,我們只能祝願王全斌與西路軍將士,能夠成功了!”

趙匡胤的話,讓劉暘眉頭皺得更緊了。見狀,又鬆口道:“不過,倘若能夠功成,出其不意,所能取得的效果也必然是顯著的。哪怕只是進入大理西北部,無法直接突襲敵都,也可形成兩路夾擊之勢,東西兩路軍配合,戰爭的優勢仍舊掌握在我軍手中!”

大概是趙匡胤前邊的話對劉暘影響太深,這開導之言,並不能解他憂心。

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8章 楊蘇還京第30章 滿堂春宴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218章 走私第28章 封疆大吏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100章 城戰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192章 遼帝南狩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13章 相敬如賓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93章 班師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369章 功臣宿將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298章 事泄了第242章 戰後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69章 東出太行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6章 相形見絀第185章 賜宴第370章 劉鋹第15章 襄陽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133章 西征!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132章 進宮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10章 老將出馬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60章 都安心了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35章 東歸第160章 平定第291章 酬功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80章 春夜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239章 進退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481章 行宮第18章 權謀手段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164章 監國第84章 滅佛伊始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50章 下定決心第406章 調任第428章 用心第178章 會獵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91章 欒城之戰(3)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29章 獨眠孤館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30章 滿堂春宴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177章 耶律妃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88章 童謠第338章 爭執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470章 分封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142章 公堂之上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2章 父母兄弟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155章 河東風雲(2)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