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目標大理

廬外崗哨林立,廳間君臣三人落座,趙普繼室和氏親自奉茶,劉皇帝還很有禮貌地表示感謝,這樣的態度,自然讓趙普心頭生出些火熱。

別看趙普已近知天命之年,但功業名利之心,遠未放下,甚至汲汲於此,想要繼續幹一番大事,而皇帝的態度如何,對他自然極爲重要。

“你選的這個地方,很好啊,崗上翠廬,茂林修竹,是個修身養性的好地方,頗有隱士高人的風采啊!”劉皇帝睜着眼一通說瞎話,面帶笑意。

邊上,劉暘嘴角都不禁抽動了兩下,方纔劉皇帝才表示,這地方一般。趙普呢,不知其裡,表表現得謙虛恭敬,應道:“陛下謬讚,愧不敢當。臣居於此,不過三件事,守孝、讀書、育人......”

“朕聽說了!”劉皇帝露齒一笑:“你這個教書先生,做得倒也閒適自在!”

閒侃幾句,劉皇帝表情變得認真起來,話題也轉向正事:“卿巡撫西南多年,奔走諸方,協調軍政,川蜀得以安定,卿的貢獻堪稱卓越!”

“陛下付臣以權柄,託臣以重任,臣自當勤懇致事,不負君恩!”趙普當即道。

“你我君臣之間,就不必說這些謙虛客套之辭了!”劉皇帝則擡手打斷他,道:“川蜀平定之初,朕看中的三道之寧定恢復,秩序重建,典制推行,這些你與三道主官做得不錯,尤其是財稅的整頓。

近年來,朕更關心西南諸夷,偏僻之所,蠻夷橫行,叛服不定,治安往往是個大問題。西南的民族形勢,雖不如西北那般嚴重緊張,但同樣複雜。

開通吐蕃商道,以茶貨易馬,滲透諸族,拓地數百里,這開疆闢土之功,也多仰仗卿之操持。至於土司的推行,朕更加滿意,前不久,朕還接見了播、黔二土司,效果不錯......”

“你在西南的辛苦成績,朕都看在眼中,記在心裡!”劉皇帝語態間流露出的,盡是肯定。

聽劉皇帝細數自己的功績,趙普自是一陣心熱,也生出一種感動的情緒,拱手鄭重道:“得比陛下信重如此,臣感懷之至!”

見他拘禮,劉皇帝拾起茶杯,向他表示敬意,飲罷,方纔道:“西南的情況,這麼多年,地方彙報,欽差視察,朕也算了解。到如今,朕仍有一事,還需請你指教,聽聽你的看法!”

聞言,趙普立刻拱手,試探着問道:“陛下是在爲征伐大理之事疑慮?”

“卿果然機敏啊!”劉皇帝露出了點笑意。

趙普則坦然道:“王老將軍坐鎮黔中地區,磨刀霍霍,前後已近十年了,南征之志堅決,臣也是瞭解的。如今,西南局勢安定,諸蠻臣服,吐蕃來附,能讓陛下遲疑難決者,想來也只有此事了!”

聽其言,劉皇帝點了點頭,直接道:“前幾日,朕又收到王全斌的奏表了,其言南征時機已至,請命攻伐大理,一舉消滅段氏,收復南詔舊地!”

說着,劉皇帝也不禁發出幾聲感慨:“王全斌戍西南十載,長處蠻荒,與洞溪密林爲伍,任勞任怨,朕思之也頗爲感動。這十年間,朕收到他關於大理及西南兵勢的奏章,也有好幾十封了,始終未予正面答覆。

卿是從西南迴來的,又曾深入黔中,與大理國的交流也不少,卿覺得,該不該出兵大理?”

聽劉皇帝問策,趙普一臉認真的神情,思忖一會兒,拱手道:“臣斗膽試言陛下疑慮所在!”

“直言無妨!”劉皇帝一派開明表現。

“其一,大理承統南詔,段氏立國三十載,無暴政苛治,根基可謂深厚牢固,討之不易,又素與朝廷通好,卑辭厚禮以結國誼,若興兵伐之,恐師出無名!”趙普道。

“有名無名,朕說了算,豈在意些許非議!”劉皇帝當即表示道,不過話是這般說,但從其表情可以看出,算是認可了他的說法一。

趙普則繼續道:“其二,川南、黔中地區,已是僻遠,而大理則更甚之。山高林密,道路艱難,糧草軍械轉運不便,若貿然發大兵伐之,容易勞師彌衆。一旦戰事進展不順,則空耗國力,地時間若久,則成大唐伐南詔之舊事,且往後西南難安了。

兩國若兩年征伐,那麼眼下黔中地區的穩定也將遭受破壞,甚至整個西南都將陷入糜爛的局面,取一無利可圖之大理,而將朝廷陷入戰爭的泥潭,此等風險,當仔細權衡!”

“大漢不是大唐,朕也不是唐玄宗!”劉皇帝這麼說道。

瞄了劉皇帝一眼,趙普仍舊一副淡定的姿態,繼續道:“其三,自南北一統之後,大漢雖則奉行息政養民之策,然這五六年間,征伐之事,並未真正停息。河西、党項、安南、流求,雖然只是局部戰爭,但仍舊投入了大量人財物力。

尤其到去歲,安南方有個初步的結果,時隔不足一年,再度興兵於西南,軍事過於頻繁。再兼,這些年朝廷以惠民之故,財稅未有大幅增長,朝廷大工不少,直道、河工、西京,等等事務,也消耗了朝廷大量的錢糧,因此,再動刀兵,恐給朝廷財政帶來一定負擔......”

“卿所論這三點,看似在說朕的意思,實則爲你個人看法!”待趙普說完,劉皇帝沉吟了一會兒,微微一笑道:“如你所言,朕還是當回絕王全斌,罷討伐大理之策?”

聞之,趙普還是搖搖頭,不過這回十分肯定地道:“朝廷攻伐大理,不論何時,都將面臨此等難題,但這些困難,並不是不能解決,尤其在王老將軍坐鎮西南多年的情況下,知己知彼,定能克服。

陛下與朝廷多施安治西南之政,使川南諸蠻臣服,得以安定,這本就是在爲攻伐大理打造一個安穩的後方。

且言大理國,段氏興起於南詔分裂之際,多沿襲其制,其國內部族頗多,段氏爲國主,對各部族並沒有強而有力的控制,其仍屬於一個部族聯盟的國度。

另外,大理的世系繼承,仍舊是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當代國王段思聰承繼由段思良,而段思良當初勾結權臣,篡奪侄位,這也是難以抹除的污點。朝廷如伐大理,此事可以大作文章,以其分化其王室內部的作用。

大理另一個問題,則在於諸氏貴族的崛起,族人遍及朝野,把控朝政,與王室爭權,而段思聰難以制之。從早年的董氏,到如今日益膨脹的高氏、楊氏,這也是其內部一個嚴重的問題。

最後,大理國內三十七部族,對大理王室,難談忠誠,這些年與其交通的過程中,也有不少較好意圖投靠朝廷的。大漢的土司制,如在大理推行,強弱形勢鮮明的情況下,可以盡服之,甚至引其爲進軍的臂助。

因此,征伐大理,最大的困難,僅在於地理地勢對軍事的限制,而如論用兵,臣相信,王老將軍必不負陛下所託......”

聽趙普這麼一番陳述,劉皇帝回味了一番,呵呵一笑,顯得很開懷的樣子,道:“趙卿的意見,朕明白了!”

說着,劉皇帝站起身,劉楊與趙普也趕忙跟着起身。四下看了看,劉皇帝問道:“有沒有什麼需要收拾的,如沒有,趙卿就同朕一道回洛陽吧!”

聞之,趙普退後兩步,躬身一禮:“謝陛下!”

第136章 趙都帥第117章 潑冷水第82章 不手軟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9章 公府密議第39章 百年大計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59章 不知死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76章 太子還京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1736章 試炮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14章 大論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195章 遼帝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31章 進軍令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374章 善待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276章 玉如意第68章 撤了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232章 西域形勢一片大好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半島史話·奇葩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43章 事畢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85章 善後爭議第140章 大獲全勝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34章 驚陶谷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18章 詔議國策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37章 回鶻使者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252章 面聖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80章 京觀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10章 契丹亂政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150章 蜀亡第268章 機遇第66章 朕要親征第370章 劉鋹第177章 耶律妃第198章 秋獵第13章 考校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29章 獨眠孤館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28章 皇子戍邊第3章 不宜擴大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108 狀元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462章 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