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廬外,一騎輕馳而來,清脆的馬蹄聲吸引了修學的男童女童們的注意力,整齊的朗讀聲也變得參差了,甚至有人忍不住張望。
不過,隨着趙普一聲輕咳,都乖巧了起來。庭外,來人勒馬,輕盈躍下,牽馬入內,習慣而又熟練地繫好馬繮,整了整衣冠,向竹廳內走去。
這是個年輕人,風度翩翩,乃是趙普的長子趙承宗。趙普也年近五旬,膝下兩子兩女,最大的趙承宗如今也才十八歲,這也算是種普遍現象,從亂世一路走出來的高官貴族,子嗣生養的年紀大都比較晚。
趙承宗入內,立定站住,躬身一禮:“爹!”
“嗯!”對自己的長子,趙普還是很滿意的。
邊上,其弟、妹已然開始叫大哥了。見此情況,趙普也就順手一擺,道:“今日就到這裡!”
然後一干男女小童,像解脫了一般,笑靨如花。不過,都很遵禮節地,一起謝辭。
竹寮內安靜了下來,趙承宗飲了一口茶,然後向已然端坐於書案的趙普說道:“詔令已頒,陛下將於三月二十五日,起駕西幸洛陽。”
這段時間,趙普隱居窮廬,對外的聯繫,以及消息的獲取,都是通過這個兒子在奔走。聞之,趙普直接思索了起來:“二十五日起行,等到洛陽,也已初夏了,再兼洛陽新都,只怕南巡之事,也要擱置了!”
早在去歲,劉皇帝就表示過,要再度南巡,前往兩湖嶺南視察,不過被太子劉暘等人諫阻了。理由也很簡單,關心劉皇帝身體,畢竟南方環境相對惡劣,可不是江南那風花雪月之地,若是一個水土不服,侵染了御體,可就是大事了。再加上,去歲巡幸江南,隨行人員中也有不少染病的。
“可曾通報,隨駕人員都有哪些?”趙普想了想,問。
趙承宗答:“後宮、諸皇子、百官悉數隨行,東京只留宰臣王溥、竇儀以及諸衙一部分僚佐坐鎮。”
“這是把大半個朝廷都搬到洛陽了啊!”趙普微微一笑。
“是的!”趙承宗說道:“此前因爲遷都之事,滿朝紛擾,如今洛陽新修,宮室大成,陛下又選此時機攜皇室公卿百官西來,也算是完成事實上的遷都,西京也名副其實了!”
“我兒有此見識,難得啊!”聽其言,趙普露出了滿意的神色。
趙承宗表示謙虛:“朝野之間,對此事有所瞭解的,皆有認識,兒這點微見淺識,不算什麼!”
“洛陽城時下應當很熱鬧吧!”趙普說。
“洛陽城內,慕容府尹已在做迎駕事宜了!官府下令,吏民一起,清理污垢,刷新城池,差役齊出,大索無賴,肅清治安......”
“這個慕容皇叔,素來如此,喜歡做此等擾民之舉!”趙普搖了搖頭,嘴裡評價着,卻也沒有過於鄙視。
“朝中當有一些重要的職事變動吧!”想了想,趙普又問道,深沉的雙目中,煥發着一種關切的神采。
趙承宗點頭應道:“薛汲公調任川蜀,任劍南布政使;武陽侯、刑部尚書李業加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入政事堂輔政!”
聞之,趙普悠悠然地說道:“當年薛居正被罷相,原料用不了幾年就能起復,不曾想竟在集賢殿修史編書近十年,如出鎮一方,倒也在情理之中;至於這國舅李業,看來陛下還是顧念太后之情啊,太后不在,對李氏外戚也不再壓制了啊!”
聽老父說起這等事,趙承宗也顯得饒有興趣的,不由說道:“陛下以您巡撫西南多年,陵州案後,朝廷多在議論,是否會對西南官場進行大調整,抑或遣人繼任巡撫,如今看來,除了您,卻無人可使陛下委以此職了。”
“巡撫之職,本非常制,臨時差遣罷了!西南安治這麼多年,我這個巡撫,早該被裁撤了,陵州案......”
提起陵州案,趙普的臉色頓時陰沉了下來,既悔自己識人不明,又恨那鹽監刺史,幹下那等蠢事。
陵州乃西南鹽事重地,平蜀之後,經過後續的整頓,州內鹽井每年可產鹽八十萬斤,這樣的財貨重地,豈是他們那兩個小角色能一手遮天的。
鹽井摧圮,致人死傷,如實上報,縱然需要承擔責任,也不過免官降職罷了。卻要官欲薰心,行欺瞞朝廷之事,反倒弄得丟掉了性命。當初河中案的結果還不夠警醒嗎,連安氏子弟,朝廷辦起來都不手軟,而況區區寒門。
更重要的,是那二人,還是趙普舉薦的,牽連到自己,給他迴歸朝廷增加波折。要知道,前兩年,因爲趙普在西南政績卓著,劉皇帝已經表露過要調他回朝的意願了,而趙普同樣期待着。並且,如不出意外,他回朝就能拜相,哪怕需要一定的過渡,也不失朝廷一大部司主官之職。
然而,因爲陵州的問題,他卻不得不避居守孝,苦苦等待。雖然陵州案,朝廷官面上並沒有問責他的意思,但結果確實是影響到了他的回朝。
也就是恰逢母喪,掩蓋了一些東西,但上下議論的聲音也少不了,更不缺幸災樂禍的人。趙普在西南,巡撫三道,屢受劉皇帝褒獎,這樣的情況,又豈能不受人嫉妒,只是大部分人,不像趙玭那般“耿直”,敢直接同趙普對着幹罷了。
“爹,兒看陛下此次西巡,或許就是您起復的機會了!”作爲長子,趙承宗當然也瞭解老父的志趣與想法。
對於兒子的開解,趙普笑了笑,故作灑脫地道:“在西南待了多少年,也就操勞忙累了多久,難得有此閒情,還是該珍惜的。我對你祖母虧欠不少,在此守孝,也算彌補過錯吧......”
趙普說這話,顯然言不由衷。
趙承宗跟着默嘆,沉吟了一會兒,主動找起話題:“爹,兒有一問,敢請賜教!”
“你說!”趙普看了看他。
“關於遷都之議,雖然如今已塵埃落定,但您覺得東西兩京,哪處更適合爲都?當初,兒也與一干學友參與過討論,都難以說服對方......”趙承宗道。
聞之,趙普微微一笑,很簡單地給出一個回答:“陛下如要遷,誰還能反對嗎?爾等去糾結利弊,無謂之爭罷了!”
說着,趙普的雙目中流露出少許追憶之色:“我當初在陛下身邊任職雖然只有短短几年,但對陛下,多少還是有些瞭解的。
當今天子,乃不世出之雄主,秦皇漢武之屬。陛下雖則推崇貞觀之治,效仿唐太宗廣開言路,從諫如流,每逢事,兼採羣議。
然而,陛下向來是個極有主意的帝王,意志強悍而堅決,名仿唐太宗,然性情實類隋文帝。臣下之言,中意則採取,不合則拒納。
似遷都這等大事,拿出來供羣臣討論,不過一試反應罷了,如何決議,全看聖心。別看虞國公被奉爲師表,然此事,他說話也不起作用。
兩京之選,互有利弊,於大漢而言,都堪稱恰合,於國無害。因此,如當初我在朝中,都不需費那無謂的口舌,俯首聽詔即可......”
聽趙普這麼一番話,趙承宗愣了下,不禁嘀咕道:“如此,不就是逢迎諂上了嗎?”
聞言,趙普立時瞪了他一眼,趙承宗立刻止口,小心地道:“兒失言了!”
“我同你說的話,切不可傳將出去,否則,必取禍!”趙普嚴厲道,畢竟,這涉及到一個非議皇帝的問題,性質惡劣。
“兒明白!”趙承宗自然不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