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再臨六合

就如過去出巡一般,只要向北,第一站目的就是滑州。此番出巡,行營隊伍加起來,足有兩萬多人,是前次北巡的四倍有餘,人數雖多,但車馬也足夠,中途幾乎沒有耽擱,由於開封周邊道路的完善,只花了三日的時間,便抵達白馬。

此番劉皇帝出巡,先往河南,除了宣威布澤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視察黃河,檢視堤防,以撫慰在過去飽受水患的百姓。

此次的路線,也是經過滑、濮、鄆、齊、淄、青這些下游州縣。大河雖然時而發怒,帶來災害與迫害,但仍舊是母親河,沿河百姓還得指着她生計,沿岸也有不少繁榮的市鎮。

而白馬,既是大河邊上的要緊渡口,也是守禦東京的重要防線,駐守的兵力經過這些年來幾次削減,仍有三千之衆。

早年的時候,白馬可是黃河決口的重災區,一度令劉皇帝頭疼,甚至專門爲其決口問題親自前來巡察過。後來,經博平侯白重贊率領役夫的塞口築堤,又經過後面繼任州縣將吏不斷修繕完備,如今也安穩數年了。

事實上,經過朝廷這麼多年的治理,汴洛廣大區域間的黃患已經改善許多了,從近些年水害發生頻率就可知,朝廷那麼多的人物財力也不是白投入的。

反倒是下游地帶,或許是比較調皮,急於東流入海,屢屢衝破堤防,又不甘於束縛,南衝北突的。經過歷次決口,河道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決口除了帶來分流,也使得下游地區遭受了不小的破壞,但比較明顯的,是偏於北流。

就在前不久,工部還有一名官員建議,通過人力改道,令河水南調,使其經淮河入海。雖然只是提出一個方向,並且有前例可循,然後遭到果斷拒絕。

在劉皇帝看來,黃河的水流是需要分的,但如何分流,最好還是順着母親河的脾氣來,強堵硬塞要不得,既然北流趨勢明顯,那就在北面做文章。並且,在當下的大漢,出於政治軍事因素的考量,少了許多,可以相對“純粹”地進行治理。

當然,最主要的問題,還在於那些淤積的河沙。要知道,當下的大漢,連汴水的積沙問題,都已經凸顯出來了。

至白馬,劉皇帝巡察的第一站就是六合大堤,早年他就曾親臨過,如今也算是故地重遊了。比起當初,此時的六合堤要壯觀得多了,整齊的石條,緊密低夯實在一起,構築成一道牢固的防線,約束着奔騰的河水,也保護着沿河的百姓。

最明顯的,是順着堤岸往下,種植有大量榆柳,這是爲了穩固水土,在朝廷的詔令下,地方官民持續了十多年的成績。僅白馬境內,這麼多年下來,前後共植各類樹木超過十萬株,到如今,每年仍在添置。

可以發現,在過去水患頻發的地區,人工種植的樹木已成規模,而六合堤更形成了一處景觀。這些年,選擇來此郊遊踏青的旅人都多了不少。

已是暮春,萬物茁壯生長,沿岸茂密的樹林也都染上一層深綠,煥發着勃勃生機,綠樹掩映之下,景色秀美。比起當初的簡陋,如今的景緻可養眼太多了。

河水不知疲倦地衝刷着堤岸,雖然還未至豐水期,但立於其上,也能明顯地感受到那強有力的衝擊。

“這便是大河嗎?果真壯觀。難怪叫黃河,比起汴水,實在渾濁太多!”劉葭跟在劉皇帝身側,依偎着父親,張望大河,驚奇地說道。

長女個頭又高了,已經抵到劉皇帝的下巴,青澀的年紀,靚麗的面容,有如一顆含苞待放的蓓蕾。雖然年紀逐漸大了,但仍是劉皇帝最喜愛的公主,大概寵愛也是有慣性的。此番來六合堤視察,唯一帶着子女,就是劉葭了。

手輕輕地搭在愛女的肩膀上,劉承祐感慨道:“今後,只怕還會更加渾濁,泥沙問題,難以解決啊!”

事實上,面對這條大河,劉皇帝有的時候,當真有些無力。從他的認知,從他的見識,能夠看到這些問題,甚至直達本質,然而,如欲解決,當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

他也希望能夠見到一條清澈乾淨的母親河,但那只是奢望、幻想,哪怕是手握天下權柄的皇帝,也只能盡力做他能做的。至於更多的,實在爲難了。

倘若他只是這個時代的土著,或許也就沒有那麼多的煩惱與顧慮了。有的時候,知道得太多似乎也並不是好事。

“爹爹你又嘆氣了!”劉葭突然說道。明亮的眸子中,閃着機智的光芒。

聞之,劉皇帝不由莞爾,道:“被你抓住了啊!”

這是父女倆之間的約定,讓劉葭提醒自己,少嘆多笑。收起那點感慨,臉上再度洋溢起笑容,瞥向身邊候立着的一名中年官員,身着緋色官袍,年紀不算太大,已是五品的滑州知州。

“呂端,你這知州幹得不錯啊!朕自進入滑州境內,可聽到了你不少故事啊!”劉承祐說道。

呂端,字易直,乃是兩浙布政使呂胤的弟弟,乾祐十五年的進士。如果說升官速度,可謂快了,當然,這其中有其兄呂胤的功勞。呂胤的升遷,一定程度上因爲劉皇帝的任用原因得到了壓制,因而出於補償的心理,好處最終落到了呂端的身上。

滑州知州,是劉皇帝欽點的,當時,還引起了一些非議。滑州雖然不是什麼大州,但地理位置重要,又屬於中原繁華地帶,這可比趙匡義等人去的那些邊州要好太多。

而呂端到任也還不足半年,也沒有幹出什麼出色的成績,沒有口口稱道,人人頌揚,似乎顯得很平庸。完全不像趙匡義,每到一地,總能玩出一些花樣來。

但同樣的,也沒有出現任何差錯,政治和諧,民生安定,也沒有對既有的施政有任何調整,只是順其自然。

劉皇帝聽到的關於呂端的一則故事就是,初到任時,以其資歷淺薄,長史、司馬等幾名佐官不服氣,尤其是原本有機會接任知州的長史張廷敏(功臣張勳之子),帶頭排斥他。先於酒宴上,落其面子,後在爲政過程中處處刁難。

而呂端的表現,令人驚奇,不怒不惱,不急不躁,只是低調做人,低調做事,既不與之爭,更不與之吵。平日裡遇到張廷敏,總是笑容滿面,謙和應對,禮節到位,一段時間下來,張廷敏自己都不好意思再針對呂端了。

這種如溫水一般的性格與作風,呂端也一直保持着,而滑州的政風,也是如此,官府少有動作,任民自有發展,然而秩序治安卻始終良好。

此時,面對劉皇帝的誇獎,呂端心中反而暗自琢磨着,莫非是反話,他可沒覺得自己的口碑有多好。

因此,遲疑了下,方纔拱手道:“臣到任未久,既無功績報效與朝廷,也無教化以育百姓,實不敢受陛下褒獎!”

聽其言,劉皇帝搖了搖頭,認真地打量了他幾眼,樣貌與其兄真有幾分相像,但性格着實天差地別。

給了他一個玩味的眼神,劉皇帝慢悠悠地道:“呂端,你可真是個有趣的人!”

第361章 “龍宮”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17章 附議第75章 敖萊小城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410章 剋制第72章 磁州賊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339章 那一腳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198章 秋獵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313章 日常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99章 北巡結束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177章 小賢王第300章 靈州換任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2章 父母兄弟第215章 手忍不住顫抖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1755章 良平島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83章 抉擇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339章 那一腳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8章 巡視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240章 城塌了第85章 異心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18章 請願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316章 不裝了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78章 召還二郎?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1769章 影響力第346章 底層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106章 敲打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91章 王峻驕狂第257章 龍舟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80章 春夜第71章 叛軍勢蹙第35章 瑤華春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29章 獨眠孤館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410章 剋制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139章 韓常案第89章 威壓王帥第87章 秋後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