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陽

丹陽兵,顧名思義,便是指在大漢丹陽郡附近徵募的兵卒,歷史上袁術曾言“此地精兵輩出而聞名”,對丹陽兵有着極高的評價,即使現在,伏泉也聽過一些“天下精兵出丹陽”的傳言,足可見丹陽兵之驍勇精銳。

大概是由於丹陽當地多山,地形險惡,羣山陡峭等等地理的原因,導致當地百姓生活條件極其惡劣,窮山惡水之下,自然鍛鍊了這些百姓的生存和戰鬥能力。他們尚武之風盛行,時常去山中打獵爲生,極大的鍛鍊了他們的體魄和精神意志,這一點倒是和伏泉麾下的板楯蠻兵十分相似。

加之由於南方境內山越異族時常出沒,尋釁是非,更時有謀反之舉,這也就間接造成了當地百姓爲了自保習武磨礪自己的傳統,自然而然就讓當地的青壯百姓訓練成一支只需要稍加訓練,便可以成爲一支意志堅定,戰力兇悍的精銳部隊。

前漢飛將軍李廣之長孫李陵,進襲匈奴時,率領五千人抗擊匈奴八萬精騎,在援兵不至的情況下竭力死戰,最後在手中無箭矢後,邊戰便退,只剩四百人撤回關內,主帥李陵被迫投降,副帥韓延年戰死。以當時匈奴驍騎之勇,五千丹陽兵竟然能令單于喪膽,幾乎要撤退,最後探知李陵無援纔敢進攻,丹陽兵之精銳善戰可見一斑。

即使是後來漢末崛起的軍閥裡,就有不少人是依託丹陽兵起家的,比如陶謙、孫策,至於其他著名戰役裡,丹陽兵出沒的身影也不計其數。甚至於後來的東吳,擔任丹陽太守者,在孫氏臣子的地位是無與倫比的,像諸葛恪掌權時期,他能肆無忌憚的很大原因就是諸葛恪時爲丹陽太守,手握東吳精銳重兵。

伏泉自從焚糧撤退以後,便一直想要擴充部隊,畢竟黃穰所部糧草在自己夜襲之後,存糧絕對不多,他不趁着這時候去攻黃穰,那就絕對是腦子抽了。

趁他病,要他命,這是戰場的一貫準則,所以在撤往樅陽的路上,他就決定徵募兵卒了,終歸後世鼎鼎大名的“丹陽精兵”,後來三國鼎立的劉、曹、孫,哪一家不都有一支這種部隊,他現在近水樓臺,不招募一些,也對不起自己不是?

當然,雖然說是說丹陽兵,其實也不一定都是丹陽人,因爲造成丹陽兵強悍的是因爲他惡劣的地形原因,而南方多山,山脈蔓延不絕,所以像是丹陽郡附近的廬江郡、九江郡、豫章郡、廣陵郡等地,靠近山地的兵卒也都適合做一直精銳步兵的。

現在伏泉身處廬江郡靠近丹陽郡樅陽,境內又是連綿不絕的大別山餘脈,達到伏泉要求,適合條件可以招募的百姓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又因爲這些百姓生活多數窮困,參軍後可以得到不少賞賜,加之境內叛賊肆掠,所以也都樂意徵兵,在伏泉發出招兵信息後,短短一日,便有數千人願參軍,可見“丹陽兵”能在漢末那麼出彩,可不是沒有緣由的。

對此,伏泉在仔細篩選,用了兩日功夫,依舊用當初挑選板楯蠻兵的標準,以“披重甲,持大盾刀矛,攜勁弩,帶十日口糧,半日行百里”來挑選了千餘兵卒,合自己原本麾下兵馬裡,其中還能再戰者共三千人。

兵貴精,而不在多,這是伏泉的一貫準則,其實若非是時間不夠,等到其他遠處聞訊前來應募的百姓前來,估計能符合條件的人還有更多。至於募兵所需的錢財,樅陽這小城自然湊不出來那麼多,伏泉只是從其府庫取來一部隊暫與成功應募百姓,剩下錢財都是打了白條,蓋了自己官印,承諾平亂之後,讓廬江郡署府庫,補回虧欠。

這招效果很好,畢竟伏泉可是用官印來打了白條,自然是在有政府公信力以外,還有自己的個人清名。終歸如果平亂之後,伏泉和廬江郡官署不兌現承諾的話,廬江郡官署或許關係不大,但伏泉自己的名聲可就會臭了,所以那些成功應募的百姓倒也不怕伏泉耍賴。

至於廬江郡郡署那邊平亂後,會不會答應自己這看似有些無理的要求,伏泉卻是不太擔心。畢竟,論公的話,自己有着劉宏的命令,大軍所需錢糧由沿途州郡補給,現在自己休整要錢要糧,廬江郡署就是砸鍋賣鐵也得給自己湊齊;論私的話,自己和現任廬江郡太守陸康淵源頗深,而且自己舍了荊州叛軍,遠奔廬江支援,也是受了他邀請。再加上自己是助陸康平亂的,在公在私,這廬江郡署都得給自己把這欠下的錢糧還了。

樅陽城西,有一座巍峨大山,名爲達觀山,山巔之上有一塊平整巨石,上面有兩塊天然痕跡,酷似一雙大腳印,名爲射蛟臺,這石臺名氣頗大,相傳爲前漢漢武帝在此用箭射蛟龍而得名。

相傳前漢元封五年,冬日,漢武帝出駕南巡,他沿江而下,抵達樅陽時,忽見江水氾濫成災,波濤洶涌。漢武帝登上樅陽江岸邊達觀山,他懷疑江中有蛟龍在興風作浪,於是捻弓搭箭,射向江中,頓時風平浪止。當時漢武帝非常興奮,即興《盛唐樅陽之歌》記載此事,後人因此事便爲這石臺取名爲“射蛟臺”。

此時臺上有一年輕將領正帶其他幾名將帥看着臺下的滾滾江水,議論軍事,現在距離漢軍在樅陽休整,已過三日。

現在在這射蛟臺上議論軍事的幾人不是別人,正是伏泉和他麾下的幾名心腹將領,看他們此時的臉色,卻是極其不好,想來前方戰事十分不妙。

“君侯,斥候來報,黃穰賊軍三日以來,麾下各部輪番圍攻攻舒縣,晝夜不息,攻勢甚急,據聞賊軍已有數次攻上城頭,皆被陸廬江帶兵擊退,如今情勢危如累卵。”

“元封五年冬,漢武帝登禮潛之天柱山,號曰南嶽。浮江,自潯陽出樅陽,過彭蠡,祀其名山川。”摘選自《史記·孝武本紀》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於盛唐,望祀虞舜於九嶷。登潛天柱山,自潯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摘選自《漢書·武帝紀》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於盛唐,望祀虞舜於九嶷唐潤澤。登潛天柱山,自潯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摘選自《漢書·武帝紀》

第四百五十四章 鮮卑漢奸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五百六十六章 四面八方皆死路第二百一十七章 意外斷案第三百一十八章 莫名針對第七十四章 再議太子第三百一十章 頓兵蘄春將何如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說何有之第六百二十二章 歸義建威爲誰有第四百五十九章 高於車輪者皆殺之第五百零六章 北疆百年有安寧第三十四章 各方反應第九章 出城第三十九章 詔獄第五百零四章 兩軍皆撤無勝負第二百七十一章 西北家族靠軍功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陽第一百七十九章 錦上添花易 雪中送碳難第二百九十五章 露出馬腳第五章 徐州世叔第八十三章 斬袁赦 天下乃安第二百零五章 孤身說降心意絕第二百八十七章 主動勾搭第二章 伏完第四百二十七章 做人不能這麼無恥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二百六十八章 朝中驚變 帝心何意第四百九十五章 轅門射戟爲天命第四百六十七章 何進竇武兩相比第四百一十五章 太學諸友今何如第六百七十章 平烏桓掃剿黑山賊第二百零七章 終平亂第四十九章 蘇不韋第六百三十五章 張燕之謀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說何有之第二百一十九章 古怪的一行人第七十六章 袁氏妖言惑衆之輩第一百三十九章 古文左傳第五百四十九章 被王允惦記上了第一百二十九章 崩其右翼第二百零三章 莫要負隅頑抗第五百三十五章 陽翟俊傑已不少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三百五十章 必可一戰而定賊軍第四百六十二章 破王庭放兵一日第五百一十五章 化胡爲漢三策第三百一十四章 疾回蘄春第五百九十九章 大戰將至血腥起第三百四十九章 名臣良將究何爲第四百二十二章 校獵伊始聞白鹿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六百一十一章 馬鐙馬蹄鐵初顯威第二百九十二章 推翻大漢 以造盛世第一百四十八章 吾家麒麟兒第一百一十章 懸素利之頭於北門第五百八十四章 今日之禍已有先因第五百一十五章 化胡爲漢三策第三百一十八章 莫名針對第四百六十七章 何進竇武兩相比第一百零三章 不屈蘇氏第兩百章 平蠻夷計策初定第二百九十六章 青城山第十四章 考校第六百三十一章 白馬義從天下無敵乎第一百三十七章 封侯難成第九十九章 無錢募兵第一百三十一章 潰敗亡命第三百四十一章 揚州待援第二百六十章 爲了黃巾而上位第三百二十八章 摘桃子沒門兒第一百四十八章 吾家麒麟兒第三十三章 殺人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雨挾風雷第二百八十三章 李廣 張伯路第六百零一章 每一發兵 頭鬢爲白第三百零四章 北疆何時有變第五十章 宋酆兵敗第三百三十三章 植羞與同朝第三百零二章 有何喜事第二百三十五章 好一夥烏合之衆第一百二十四章 天怒第九十七章 關羽殺人第一百一十九章 城樓危如卵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雨挾風雷第三百零六章 一月滅賊第五百二十七章 漢騎衝陣敗賊援第五百八十章 虎父無犬子第六百六十五章 削弱世族豪強根基第一百零八章 素利頭落第一百八十八章 來撈軍功鍍金的第二十二章 太學第四百九十八章 各方異動已先開第二十八章 袁紹之約第五百五十七章 幽涼之黃巾爭第一百七十九章 錦上添花易 雪中送碳難第三百二十七章 速下鄂縣第三百七十章 激戰事急唯行險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二百三十九章 萬軍校閱蠻驚恐第三百三十二章 趙凱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