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兵,顧名思義,便是指在大漢丹陽郡附近徵募的兵卒,歷史上袁術曾言“此地精兵輩出而聞名”,對丹陽兵有着極高的評價,即使現在,伏泉也聽過一些“天下精兵出丹陽”的傳言,足可見丹陽兵之驍勇精銳。
大概是由於丹陽當地多山,地形險惡,羣山陡峭等等地理的原因,導致當地百姓生活條件極其惡劣,窮山惡水之下,自然鍛鍊了這些百姓的生存和戰鬥能力。他們尚武之風盛行,時常去山中打獵爲生,極大的鍛鍊了他們的體魄和精神意志,這一點倒是和伏泉麾下的板楯蠻兵十分相似。
加之由於南方境內山越異族時常出沒,尋釁是非,更時有謀反之舉,這也就間接造成了當地百姓爲了自保習武磨礪自己的傳統,自然而然就讓當地的青壯百姓訓練成一支只需要稍加訓練,便可以成爲一支意志堅定,戰力兇悍的精銳部隊。
前漢飛將軍李廣之長孫李陵,進襲匈奴時,率領五千人抗擊匈奴八萬精騎,在援兵不至的情況下竭力死戰,最後在手中無箭矢後,邊戰便退,只剩四百人撤回關內,主帥李陵被迫投降,副帥韓延年戰死。以當時匈奴驍騎之勇,五千丹陽兵竟然能令單于喪膽,幾乎要撤退,最後探知李陵無援纔敢進攻,丹陽兵之精銳善戰可見一斑。
即使是後來漢末崛起的軍閥裡,就有不少人是依託丹陽兵起家的,比如陶謙、孫策,至於其他著名戰役裡,丹陽兵出沒的身影也不計其數。甚至於後來的東吳,擔任丹陽太守者,在孫氏臣子的地位是無與倫比的,像諸葛恪掌權時期,他能肆無忌憚的很大原因就是諸葛恪時爲丹陽太守,手握東吳精銳重兵。
伏泉自從焚糧撤退以後,便一直想要擴充部隊,畢竟黃穰所部糧草在自己夜襲之後,存糧絕對不多,他不趁着這時候去攻黃穰,那就絕對是腦子抽了。
趁他病,要他命,這是戰場的一貫準則,所以在撤往樅陽的路上,他就決定徵募兵卒了,終歸後世鼎鼎大名的“丹陽精兵”,後來三國鼎立的劉、曹、孫,哪一家不都有一支這種部隊,他現在近水樓臺,不招募一些,也對不起自己不是?
當然,雖然說是說丹陽兵,其實也不一定都是丹陽人,因爲造成丹陽兵強悍的是因爲他惡劣的地形原因,而南方多山,山脈蔓延不絕,所以像是丹陽郡附近的廬江郡、九江郡、豫章郡、廣陵郡等地,靠近山地的兵卒也都適合做一直精銳步兵的。
現在伏泉身處廬江郡靠近丹陽郡樅陽,境內又是連綿不絕的大別山餘脈,達到伏泉要求,適合條件可以招募的百姓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又因爲這些百姓生活多數窮困,參軍後可以得到不少賞賜,加之境內叛賊肆掠,所以也都樂意徵兵,在伏泉發出招兵信息後,短短一日,便有數千人願參軍,可見“丹陽兵”能在漢末那麼出彩,可不是沒有緣由的。
對此,伏泉在仔細篩選,用了兩日功夫,依舊用當初挑選板楯蠻兵的標準,以“披重甲,持大盾刀矛,攜勁弩,帶十日口糧,半日行百里”來挑選了千餘兵卒,合自己原本麾下兵馬裡,其中還能再戰者共三千人。
兵貴精,而不在多,這是伏泉的一貫準則,其實若非是時間不夠,等到其他遠處聞訊前來應募的百姓前來,估計能符合條件的人還有更多。至於募兵所需的錢財,樅陽這小城自然湊不出來那麼多,伏泉只是從其府庫取來一部隊暫與成功應募百姓,剩下錢財都是打了白條,蓋了自己官印,承諾平亂之後,讓廬江郡署府庫,補回虧欠。
這招效果很好,畢竟伏泉可是用官印來打了白條,自然是在有政府公信力以外,還有自己的個人清名。終歸如果平亂之後,伏泉和廬江郡官署不兌現承諾的話,廬江郡官署或許關係不大,但伏泉自己的名聲可就會臭了,所以那些成功應募的百姓倒也不怕伏泉耍賴。
至於廬江郡郡署那邊平亂後,會不會答應自己這看似有些無理的要求,伏泉卻是不太擔心。畢竟,論公的話,自己有着劉宏的命令,大軍所需錢糧由沿途州郡補給,現在自己休整要錢要糧,廬江郡署就是砸鍋賣鐵也得給自己湊齊;論私的話,自己和現任廬江郡太守陸康淵源頗深,而且自己舍了荊州叛軍,遠奔廬江支援,也是受了他邀請。再加上自己是助陸康平亂的,在公在私,這廬江郡署都得給自己把這欠下的錢糧還了。
樅陽城西,有一座巍峨大山,名爲達觀山,山巔之上有一塊平整巨石,上面有兩塊天然痕跡,酷似一雙大腳印,名爲射蛟臺,這石臺名氣頗大,相傳爲前漢漢武帝在此用箭射蛟龍而得名。
相傳前漢元封五年,冬日,漢武帝出駕南巡,他沿江而下,抵達樅陽時,忽見江水氾濫成災,波濤洶涌。漢武帝登上樅陽江岸邊達觀山,他懷疑江中有蛟龍在興風作浪,於是捻弓搭箭,射向江中,頓時風平浪止。當時漢武帝非常興奮,即興《盛唐樅陽之歌》記載此事,後人因此事便爲這石臺取名爲“射蛟臺”。
此時臺上有一年輕將領正帶其他幾名將帥看着臺下的滾滾江水,議論軍事,現在距離漢軍在樅陽休整,已過三日。
現在在這射蛟臺上議論軍事的幾人不是別人,正是伏泉和他麾下的幾名心腹將領,看他們此時的臉色,卻是極其不好,想來前方戰事十分不妙。
“君侯,斥候來報,黃穰賊軍三日以來,麾下各部輪番圍攻攻舒縣,晝夜不息,攻勢甚急,據聞賊軍已有數次攻上城頭,皆被陸廬江帶兵擊退,如今情勢危如累卵。”
“元封五年冬,漢武帝登禮潛之天柱山,號曰南嶽。浮江,自潯陽出樅陽,過彭蠡,祀其名山川。”摘選自《史記·孝武本紀》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於盛唐,望祀虞舜於九嶷。登潛天柱山,自潯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摘選自《漢書·武帝紀》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於盛唐,望祀虞舜於九嶷唐潤澤。登潛天柱山,自潯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摘選自《漢書·武帝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