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前段時間按照侄子的請求,把高順推薦給了皇帝,皇帝非常高興,替朝廷挖掘出了一人才;並促成趙雄擔任了馬邑縣縣長之事。
隨後,侄子來信,確認收到100匹戰馬,而且已經在送往京城的路上了,讓他非常高興,就算不是上等駿馬,對他的來說也非常重要,中原地區尤其缺馬。
在他看來,這高順等人就是什麼都不懂的傻小子,不懂人情世故,要麼只知舞槍弄棒,要麼只會吟詩做賦,一個無人問津的縣長之位就把他們打發了,白得百匹戰馬。
到七月底,他又收到侄子來信,馬邑縣取得大捷,全殲鮮卑千人隊;王家有專門的信息傳送渠道,侄子的信比奏章先到京城。
震驚過後,他的內心開始激烈的思想鬥爭,首先,他內心把這次全殲鮮卑的戰功,歸功於他的推薦之功,要是沒有他當初的推薦,何以有此次大捷?其次,他又感覺上次做的很不地道,白賺了對方百匹戰馬;最後,他決定趁機好好的爲高順等人出把力,擬補上次的不***好這位後起之秀。
再說了,高順是幷州的晚輩,且屬於寒門,他舉薦高順爲官,將來便屬於他的勢力,必將成爲他在朝廷的一大助力。
按照當時的風俗,舉薦人與被舉薦者在政治上是君臣關係,在感情上是父子關係,且必須終身忠心耿耿;被舉薦者若對舉薦人不變現臣子關係,父子情分,就是忘恩負義,將爲世人所不齒。
大家熟知的韓馥讓冀州給袁紹,便是出於這種情況之下。
所以他在族侄連續多次提及高順,且他在發現高順之才後,便不遺餘力的向皇帝舉薦高順。
當然了,他認爲這是公私兼顧,同時提升了他在皇帝和士族面前公正無私的個人形象。
王允在內心合計後,決定親自去拜訪太尉楊賜,爲馬邑之戰造勢。
太尉楊賜,字伯獻(又作伯欽或子獻),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出身名門,祖父楊震、父親楊秉都官至太尉,且以忠正而聞名,又精通儒學,擁有很高的名望。
對於王允的到來,楊賜感覺有些意外,忙讓人迎進客廳。
“拜見楊太尉。”
“子師毋須多禮,請坐。”
丫鬟上茶之後退出,客廳中只剩下楊賜與王允兩人。
“何事勞子師親自前來?”楊賜開門見山的問道,他的官職比王允高很多,且他的家族也遠比太原王家更有聲望,對王允無需客套。
王允客氣的說道:“楊太尉,您可曾記得陛下於5月任命的馬邑縣長之事?”
楊賜笑道:“呵呵,當然記得,老夫對當時陛下宣讀的那首詩可是記憶尤深啊。”
“楊太尉,我剛剛得到密報,七月中旬,馬邑取得大勝,全殲來襲的鮮卑千人隊,這可是幾年未有的大勝啊。”
“啊!”楊賜一驚。從時間上推算,五月底皇帝任命,最快六月中把任命送達,六月底去上任,七月中便取得大勝,時間太快了,這確實出乎他的意外。
驚訝過後,楊賜問道:“子師,若果真如此,確是一場大捷,你能確認?”
王允忙回答道:“楊太尉,此乃千真萬確。我族侄在樓煩縣任縣長之職,獲得鮮卑來襲的情報,立即請求雁門郡太守給予援助,太守以馬邑縣長未向其求援爲由拒絕了,我族侄非常焦急,如果馬邑失守,鮮卑騎兵便直下樓煩縣,於是派人密切關注馬邑戰局,不料馬邑縣只用六天時間,便全殲來犯的鮮卑千人隊。我估計戰報很快就送來了,我們務必提起合計一下。”
“子師何意?”楊賜老奸巨滑的問道。
“我還是以前的觀點,想推薦高順爲雁門郡太守,以保幷州邊郡安寧,無奈勢單力薄,人輕言微,只好請求太尉出面助陣。”
楊賜想了一下後說道:“那高順之文采老夫非常佩服,只是其未至弱冠,此事有待商榷。”
“要不就把馬邑縣長趙雄推到雁門郡守之位?”王允試探着問道。
“哈哈,老夫未見其人,不敢貿然斷言,還是等戰報到達之後再議爲好。”楊賜不想爲他人做嫁衣,獲利的是王家,楊家分文好處都得不到。
王允擔憂的說道:“我聽族侄彙報,那傳旨的小黃門在高順家安歇一晚,關係處的非常融洽,如果我們不能有所作爲,我怕其被宦官搶得先機,到時候則悔之晚矣。”
“呵呵,無妨,若果真如此,則其不值得我等推薦。”楊賜不見兔子不撒鷹。
“若成,則允奉上10匹戰馬。”
“呵呵,軍國大事,豈能如此草率?”楊賜不滿道。
“20匹戰馬!”王允狠狠心說道。
“呵呵,子師爽快!老夫極其願意提攜後輩,觀其文采,老夫都想收其爲徒了;等戰報一到,老夫再尋子師商議,如何?”在楊賜看來,中原缺馬,20匹戰馬已是一份不小的大禮了,若是金錢的話他楊家不缺,這戰馬就另當別論了,於是便同意了王允的請求。
“多謝太尉,允告退!”王允內心直罵老狐狸。
隨後,王允又去拜訪了司徒袁隗,而袁隗正在生氣,馬邑縣長一上任就把袁家安插在馬邑的3個附屬家族給抄家了,直接斬斷了袁家此後對鮮卑貿易的途徑。
聽王允說明來意,袁隗哪能如他的意?不打壓就不錯了,還讓其支持高順一夥,連想都不要想,其直接拒絕道:“王御史,希望你莫要聽信一面之詞,那高順你見過?”
“允未見過。”
“那你見過趙雄?”
“允亦未見過。”
袁隗怒,質問道:“戰報未至,何以辨真僞?對一良家子,何以如此關心?此事莫要再提。”
王允非常失望的返回家中,一路上都在思索,袁隗爲何不待見高順?當初在朝上的時候其還爲高順的文采叫好,怎麼轉眼間變化如此之大?
其實這不怪王允,他雖是太原王家的族長,可他遠在洛陽爲官,家中事情由其長兄王隗負責,家族與鮮卑貿易的事情王允根本不知,馬邑縣三個代理家族被滅,王隗更不可能告訴王允,故此王允一直被矇在鼓裡。
此後王允又聯絡司空張濟、大司農張溫、諫議大夫朱儁、太中大夫喬玄、光祿勳劉寬、侍中盧植等人,許諾的好處自然不少,在王允看來,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都值得。
七月底,馬邑縣和雁門郡的戰報相繼而至,幷州刺史的戰報緊隨其後,馬邑之戰被傳開,並被傳爲馬邑大捷,其中少不了王允在暗中推波助瀾。
好不容易發現一好苗子,王允可不想錯過這個機會,按照他的計劃,先暗中造勢,然後與太尉一起向皇帝進諫。司徒袁隗已明確拒絕,他只好抱緊太尉楊賜的大腿,爲了讓事情更有把握,他提前讓人把20匹戰馬送到楊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