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驕豪、勇而無斷,非治亂之主。
然袁家幾世經營,門生故吏遍天下,爲袁術和袁紹兩兄弟的崛起提供了財力和人力基礎。
不過其叔父被殺之後,失去了高明的指點,兄弟兩人進退失踞,發展的並不如意。
本來袁術在揚州發展的順風順水,可是在高順暗中提示下,朝廷派劉繇爲揚州牧,直接打斷了他的發展進程。
劉繇先得到徐州刺史陶謙人力和財力的支持,順利過江上任;又得到江東豪族的支持,順利在江東站穩腳跟;後得到劉表的支持,派出大軍協助,劉繇順利收復江東四郡,將袁術勢力驅逐出江東地區。
袁術對劉表、劉繇和豪族更加痛恨,且此前便與劉表有難解之仇,與荊州的戰爭勢在必行。
他養有近十萬軍隊,單憑兩郡財力無法承擔,也是逼迫他儘快出兵荊州的原因。
然攘外必先安內,加上豪族反叛已有先例,且內有黃巾等賊衆,爲此,袁術在楊弘的建議下,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穩定內部。
首先讓從弟袁胤接替孫堅爲廬江郡太守,加強對地方的管理;袁術自鎮九江郡。
爲了安撫孫堅,袁術特向朝廷爲其申請了破虜將軍一職,讓其安心練兵,爲出擊荊州做準備。
並命令紀靈繼續鎮守鍾離縣,既防備豫州的袁紹和公孫瓚,又防備徐州的廣陵郡,保護兩郡北部和東部的安全,他可不希望出征荊州之時背後起火。
因爲爭奪家族資源,在叔父去世之後,袁術和袁紹兄弟兩人勢同水火,而兩人的地盤卻是隔淮河相望,他不得不慎重對待;而徐州在廣陵郡駐有大量兵馬,明眼人皆能看的出來,其用兵一途,唯有九江郡,且原有戰爭仇恨未除,袁術更是不敢大意。
紀靈爲袁術家臣,對其忠心耿耿,是僅次於孫堅的得力武將,袁術對其信任有加,若是由其防守東北方,他便高枕無憂了;且鍾離縣離壽春城不遠,若有戰事,兩地可相互支援。
其次,積極擴建水軍。
袁術意識到,若是沒有強大的水軍,與荊州的戰爭將一事無成,江東四郡被劉繇所得,就是因爲水軍太差,不敵荊州水軍所致。
建設水軍卻不是一揮而就的事情,即便錢糧充足,要建造戰船,培養水兵,也非一日之功。
好在是長江兩岸,水網密佈,習水性之人衆多,以至於當地水賊水匪層出不窮,即便那些擁兵自重者也或多或少的擁有一些水軍,這讓軍師楊弘發現了一個契機,便是招安賊衆,組建水軍。
漢末大亂,揚州士人大多輕俠狡桀,鄭寶、張多、許乾等人各擁部屬,據險地自立;其中鄭寶實力最爲強大,佔據巢湖,擁衆一萬餘人,所處之地豐饒,廬江一代的士人百姓大多投奔他,爲一方所忌憚。
軍師楊弘認爲,鄭寶驍勇果敢,才幹武力皆出衆,且其霸佔的巢湖,乃組建、訓練水軍的理想之地,若是招安成功,其必成袁術的一大助力。
袁術感覺鄭寶的水軍已有一定的基礎和規模,且其久居巢湖,熟悉水性、水戰,若其接受招安,在其現有基礎上組建水軍便輕易許多,且成軍時間會大大縮短。
於是袁術採納軍師楊弘的建議,派人前去面見鄭寶,承諾任其爲水軍大都督,協助袁術組建,並管理水軍。
以袁術生性多疑的性格,本不會有此任命,但是進攻荊州在即,他已無其它選擇,只能退而求其次。
這對鄭寶而言,是個很大的誘惑,權衡利弊得失,他最終決定接受招安。
隨後,袁術在巢湖出口處新設巢湖縣,用以安置鄭寶賊衆,並任命鄭寶爲巢湖令,兼水軍大都督,全面負責組建水軍事宜。
鄭寶不負所望,利用個人聲望和袁術提供的財力,積極招募船工和水兵,一年多的時間,水軍已初具規模,雖不能力敵荊州劉表水軍和魯肅的水軍,但已令江夏太守黃祖有所忌憚,其水軍已不敢在柴桑以東的水面橫行霸道了。
再次,派大將劉勳等清繳轄區內黃巾賊衆,穩定地方,即可招納百姓,從中收編士兵,加強實力,又可練兵,爲出征荊州做準備。
這些黃巾賊衆,很多是來自豫州南陽郡,作戰多年,經驗豐富,極爲狡猾,清繳的難度超出了袁術和楊弘的想象。
最後,藉口殺害兩郡的衆多中小土豪,財物歸公,家族人員被獎賞給將士爲奴。此舉既讓他獲得了大量的錢糧,又穩定了地方,並收繳了大量土地,用於安置流民百姓以及招撫的黃巾賊衆,且釋放出衆多隱匿的人口,增加官府的稅收,更重要的是能獲得將士的忠心。
袁術是不敢對士家大族和大土豪動手的,選擇的只是那些毫無背景的地方中小土豪,且他大多采取暗中動手,或者按上通匪之名,力求做到斬草除根,不留後患,將影響降到最低。
在任何時代,豪族佔有大量的耕地,霸佔大量的人口,逃避官府的稅收,皆與統治者是天然對立的階層;爲了加強自身的統治,增加稅收,剿滅這些大族是所有統治者的願望,只是由於豪族聯合起來的實力強大,若是強行剿滅,後果難料,使得有些統治者有心無力,只能相互媾和、利用,達到一種平衡。
加上袁家過河拆橋的先例,使得兩郡大族對袁術避之唯恐不及,內部局勢表面平穩,底下卻是暗潮涌動。
這時的袁術急盼一場大勝來緩和內部矛盾;經過一年多的準備,箭已上弦,到了不得不發之時;可是袁術卻不敢擅離老巢,只得派孫堅獨自率軍出征荊州。
他設想的很好,只需前線的孫堅獲得一場大勝,讓郡內大族看到希望,定會加大對他的投資,支持他對外征伐,那時,他再親自出馬,一舉滅掉劉表,佔領荊州,成就威名,皆大歡喜。
從廬江郡進攻荊州有兩條道路可選,第一是內陸北線,第二是沿長江北岸西行的南線。
荊州和廬江郡之間有桐柏山-大別山,阻礙了兩地的路上交通,水上交通依賴長江。
若是走北線,極易與汝南郡的袁紹或南陽郡的董卓發生衝突,且要經高山峽谷,道路崎嶇難行,不利於大軍行動。
軍師楊弘意欲走北線,在不經過袁紹地盤的前提下,先佔處於大別山東部的西陽縣、軑國縣等江夏郡幾縣,然後搶奪武陽關(武勝關或者叫義陽三關),穿過山間小道,進入江夏郡北部,繞到黃祖的背後,即可西擊襄樊,又可南下包圍黃祖,且江夏郡北部地處桐柏山-大別山山區,佔領之後便於防守,即便劉表和黃祖合力來攻,也難以賺到便宜,且即便從南線發動進攻,也必須派出一支奇兵去江夏郡北部牽制劉表和黃祖的大軍,必令他們忌憚而不得不分兵防禦。
而袁術不願意節外生枝,惹袁紹和董卓不快,且他對鄭寶的水軍有一定的自信,即便打不過劉表的水軍,肯定能收拾黃祖的水軍,他沒有采納軍師楊弘的建議,而是選擇走南線。
袁術錯誤的選擇,爲其最終兵敗留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