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瑤琴中突然發出鏘鏘之音,似有殺伐之意,過了一會,琴聲又轉溫雅婉轉,一會兒高亢,一會兒柔和,兩音忽高忽低,驀地裡琴聲陡變,便如有七八具瑤琴同時在奏樂一般。瑤琴之聲雖然極盡繁複變幻,每個聲音卻又抑揚頓挫,悅耳動心。
三老只聽得血脈賁張,忍不住便要站起身來,又聽了一會,瑤琴之聲又是一變,那七絃琴聲卻愈來愈高亢飄逸。
龐德公心中莫名其妙的感到一陣激盪,側頭看其他二老時,只見此二人淚水正涔涔而下。突然間錚的一聲急響,琴音立止。霎時間四下裡一片寂靜,唯見後院衆人挺立,人影在地。
待尹銘起身,三老才恍然醒來,龐德公隨即搖頭晃腦,擊掌叫道:“好!好!好!琴藝好,曲子更好!早前有幸聞蔡大師一曲《廣陵散》真是三日不食肉味,餘音繞樑!讓老朽領會何爲大師風範,便道天下再無人與之媲美,可曾想到,如今這天籟,又再耳聞,實難想像!多謝君侯!”
左首老者長嘆一聲,說道:“昔日蔡大家撫琴一曲,嘆息《廣陵散》從此絕響。嘿嘿,《廣陵散》縱情精妙,可又怎及得上君侯這一曲絕唱!”
右首老者撫須笑道:“黃公剛纔還甚有微詞,如今就因爲君侯這一曲絕唱發揮得淋漓盡致,而改變你的初衷?”
黃公卻不以爲然,只是大搖其頭,又或點頭,似依然沉寂於琴曲之,仍未從琴聲中走出。
“慚愧啊!老朽自以爲以至琴藝之極盡,今日總算是明白了,若非衆位皆在,老朽恐怕欲摔琴藏拙了,司馬公、黃公二位以爲如何!哈哈哈!”龐德公說的慚愧,卻是心情爽快。
“哈哈!德公可是嫉妒了!”司馬公大笑道。
“此曲繁複變幻,忽而高亢激昂,鏘鏘之音,似有殺伐之意;忽而溫雅婉轉,優雅柔和,極似情理之纏綿。通體節奏起起落落,當真是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啊!只是不知這曲名爲何?何人所作?”黃公回味曲中餘韻,大爲驚歎,望向尹銘急切的問道。
尹銘自曲終到現在,一直不曾開口說話,只是靜靜的聽着三老感嘆,聽到龐德公如此稱呼二老,尹銘已猜想到,號稱司馬公者,必是司馬徽無疑;而那黃公老者,不用說應該就是黃承彥,想到此尹銘不由想到他的女兒黃月英以及女婿諸葛亮,那個中國智慧的象徵,只是此時的諸葛亮還未及弱冠。
這時,尹銘聞聽黃公問話,神情恭敬有加,躬身施禮說道:“此曲名喚《笑傲江湖》,乃區區不才十年來由感而發。”尹銘現在說起謊來,可真是面不改色心不跳。
“是了,此曲不乏征戰殺伐之意,《笑傲江湖》,好!也只有君侯如此樣人,纔能有此絕作!”龐德公感慨的大點其頭,想到自己撫弄了一輩子琴,今日卻被一少年後生給比了下去,不知道其他兩老心情如何?
“曲由心生,君侯的心恐是比天還高,其志也不小吧!”司馬公雖被琴聲所醉,亦非凡人,由曲觀人,知道尹銘其志不小。
“不才略有志向,卻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尹銘說出此行的目的。
尹銘雖然說的含蓄,可三老都非普通人,自己一方諸侯,卻來此間拜訪,又是一曲《笑傲江湖》,若無目的,全是雅興所致,誰會相信?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好,說的好!果然其志不小,然不知君侯意爲周公、霍光?又或齊桓、晉文?再又或王莽?”司馬公也上了正題。
三老再無先前的沉醉迷茫,反倒是一派悠然,名家風範着實讓尹銘拜服,而今司馬徵言語更是犀利,尹銘只覺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但尹銘又是何等人物,漢末風雨飄搖十年,何懼三老犀利的言語,當即淡然答道:“不才不做周公、霍光,爲他人做嫁衣;也不做齊桓、晉文,井底稱雄;更不做王莽,亂臣賊子,遺臭千年!”很是針
鋒相對的答案,但也說明他的別具一格,令人捉摸不透的爲人作風。
“哈哈哈……”龐德公勃然暴笑道:“厲害,君侯是老夫至今見到的最不凡的人。”
“周公、霍光權臣亦良臣,周公成就了大周之‘成康之治’;霍光成就了大漢之‘昭宣中興’。爲他人做嫁衣!君侯說的妙啊。齊桓、晉文稱霸天下,維護着大周天下的秩序及周天子的統治,積極充當着大周王朝的諸侯;這個霸者的確是井底之霸!王莽晏然自以黃、虞復出也。乃始恣睢,奮其威詐,滔天虐民,也確是亂臣賊子,遺臭千年是當然的。君侯見解精闢,只是不知君侯意欲如何?”司馬徵大加點評尹銘之言,隨後又問其志向。
尹銘環視衆人,微微一笑道:“成湯周武、秦皇漢武!”
“哦!”三老聞言神情微變,三人面面相視,旋即釋然。
“民與君,孰輕孰重?”黃公突然發問道。
“孟軻有言:民爲重,社稷次之,君爲輕。然區區以爲,民重,君更重!”尹銘略一思索,回答道:“民乃君之子民,無君則無民,正如無父則無子。”
“但若無民,安能有君?”司馬公問道。
“所謂君臣、父子,社會必須要維持上下級和父母子女間的合理關係,如果下級輕易逾越並藐視上級,如果子女不尊重並肆意傷害父母,整個社會就將混亂不堪,那麼國家哪有片刻的安寧?然君如船,民若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尹銘侃侃而談道。
“如此,君侯之意爲何?”龐德公再次問尹銘道。
“破舊立新!”尹銘想到當今中國之破敗,心中一片黯然,轉過身踱步道:“爲君之道,當以民心爲重,而非言民與君,孰輕孰重!聖人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江山社稷乃之大成,古往今來又有幾個君主明白?”
三老笑了,他們真的很欣慰,他們都覺得尹銘就是取代大漢另創天朝的創世豪雄!而今尹銘到訪鹿門山,也就代表他有倚靠三老之處。
隨後,龐德公給尹銘介紹司馬公及黃公,果然如其所料,就是司馬徵及黃承彥二人,當即重新見過禮。龐德公又使書童煮茶,衆人席地而坐,魏續不敢坐,只是立於尹銘身後。
一會兒,茶香四溢,書童便爲衆人上茶,衆人舉杯品茗論道起來。司馬徵首先問尹銘道:“吾久聞君侯之大名,何故至今猶落魄不偶耶?”
“我家主公雄踞荊襄之地,手握數萬精甲,何來落魄之說。”魏續聽的大爲不滿。
“伯繼,這裡那有說話的份!”尹銘喝叱道,心中也不以爲然。
“雄踞荊襄之地?荊襄背面南陽盆地,直到長河無險可守,南面是江漢平原,直達南嶺,東可達大江之盡頭,西出漢中進入川陝。自古就有四方通衢,乃兵家必爭之地!數萬精甲?可敵四方諸侯乎?”龐德公輕蔑的說道。
尹銘聞言勃然醒悟,心中苦笑不已,都怪自己早年瑣事太多,至今無安居之所,當下苦悶道:“區區命途多蹇,所以至此。”
黃承彥搖頭撫須道:“不然。如此蓋因君侯左右不得其人耳!”
尹銘不由驚異道:“區區雖不才,可是文有鍾繇,如今又得韓嵩、婁圭之輩,武有呂布、張飛、高順、徐榮、張遼文武大將之才,竭忠輔相,區區頗賴其力也。”
司馬徵微笑嘆息道:“呂布、張飛、高順、徐榮、張遼,皆大將之才,惜無善用之人。若鍾繇、韓嵩、婁圭之輩,雖有治世之才,卻終非經綸濟世之大才也!”
尹銘當下被三老說穿心思,便說道:“區區亦嘗側身以求山谷之遺賢,奈何至今未遇其人也!”
聞聽尹銘之言,龐德公、黃承彥、司馬徵三老相視一笑,龐德公說道:“君侯豈不聞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謂無人?”
尹銘暗想難道除了諸葛亮、龐統之外,還有大才,急忙問道:“區區愚昧不識,願三老賜指教。”
司馬徵捻鬚微笑道:“君侯不聞荊襄諸郡小兒謠言乎?其謠曰:五、六年間始欲衰,至九年無孑遺。到頭天命有所歸,泥中蟠龍向天飛。此謠始於初平初:劉景升喪卻前妻,便生家亂,此所謂‘始欲衰’也;‘無孑遺’者,不久後則劉景升必將逝去,文武零落劉氏無孑遺矣;‘天命有歸’,‘龍向天飛’,蓋應在君侯也!”
尹銘聞言驚喜交加,拱手謝禮,說道:“不才安敢當此!”
這時龐德公又道:“當今天下之奇才,盡在於此,君侯當往求之。”
尹銘心下大急,果然還有大才未出,難道是歷史出了偏差?不過這時他已顧不了這麼多了,急忙問三老道:“奇才安在?果系何人?還請三老賜教!”
司馬徵含笑說道:“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也!”
“伏龍、鳳雛?”尹銘聞言心頭不覺一涼,暗道他們不是還小嗎,你們此時說來不是好笑。
“怎麼?君侯不以爲然?”黃承彥望了望龐德公及司馬徵,身子前探,雙手撫膝道。
尹銘怕自己搞錯了,三位名士應該不會把兩個小孩介紹給自己的,或許還有他人了!
當即問道:“敢問三老,這伏龍、鳳雛何人也?”
“諸葛孔明、龐士元也,二人皆有驚天緯地之才,此二人若出,君侯天下可得!”司馬徵長身而起道。
“啊!”尹銘卻愣在當場,他實在不敢相信,眼前三位名士竟然真的給介紹兩個小孩?
“呵呵,君侯似乎不信老朽三人之言!”黃承彥呵呵一笑道。
尹銘苦笑一聲,說道:“敢問伏龍、鳳雛幾年多大了?”
據尹銘所知,這時候二人不過十四五歲而已,怎麼就得到三老如此大力的吹捧,真是令人費解!
“哈哈哈,看來君侯亦是難脫世俗啊!”龐德公大笑道。
WWW ▪t t k a n ▪C〇
黃承彥含笑說道:“君侯不聞遠有甘羅九歲爲相,近有君侯八歲出徵,時隔多年,君侯倒落入世間俗套之中去了!”
“這……”尹銘不由一愣。
對啊!自己怎麼儘想着伏龍、鳳雛二人長大了,自己又何嘗不是自小便混跡天下的!
“區區愚昧,多謝黃公點撥!”尹銘上前對着黃承彥鞠躬道司馬徵此時見事情一了,撫掌大笑道:“好!好!好!”
尹銘還想再問時,龐德公說道:“天色已晚,君侯可於此方便一餐,飯後再回。”當下也不管尹銘答應與否,即命書童具飲饌相待,將尹銘、魏續二人駿馬牽入後院席間尹銘很少說話,都是靜靜的聽着三老的高談闊論,其後又想到諸葛亮與龐統身上了。後世之人有言,鳳雛、伏龍如果二人中只有一人輔佐劉備,劉備有奪取天下的可能,只因“鳳雛”龐統與“伏龍”諸葛亮日月爭輝,直接導致龐統在明知危險來臨之際,卻爲了與諸葛亮爭功而冒死前行,最終命喪落鳳坡。以至諸葛亮不得不入川協助,使荊州防備實力大損。
而關羽更因爲輕敵,不僅丟失了荊州,也喪失了生命。劉備爲了兄弟之情,全力伐吳致使夷陵一戰,十餘萬蜀軍葬身火海,至此五虎上將已去其三,蜀國已再無奪取天下的實力。
從全局來看,原本劉備在攻取漢中時最有機會問鼎天下,如依諸葛亮的計謀,將荊州還給東吳,使東吳出兵合肥,關羽傾荊州全軍揮師宛洛,劉備親率王師直取長安,當年隆中之對可成現實。然終因一着失算,滿盤皆輸,以至諸葛亮鞠躬盡瘁仍不能挽回敗局。
不過,尹銘卻自有一套看法,龐統命喪西蜀,尹銘心中唏噓不已,但若說他之亡乃是因爲與諸葛亮爭功自薦而去爭西蜀,爾後又疑諸葛亮欲搶其功不聽勸之故,尹銘卻是無論如何也是不信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