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 廖仲平確實是個老實人

鎮江城清軍,因兩個截然不同的命令,混亂成一團。

洪承疇哪怕到此時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命令會造成清軍混亂。

其實很簡單,令出二門罷了。

譚泰是徵南大將軍,雖說在江北隸屬於吳三桂統帥,可就算吳三桂,那也得對譚泰客客氣氣,凡事先言“請”,遇事先徵求譚泰的意見。

譚泰之前下令戰略收縮,將過江清軍全數撤回,鞏固江防,擊退入侵明軍。

可現在,洪承疇令鎮江城守軍必須死守城池。

如果譚泰奉旨迴應述職了,這還好些,鎮江清軍還能做出選擇,畢竟縣官不如現管嘛。

可問題是,譚泰還滯留在江心島,清軍將領誰敢忤逆譚泰?

不說他是徵南大將軍,就論他是多爾袞嫡系,誰有那麼大膽?

因爲譚泰的命令下得早,比洪承疇早了兩天。

鎮江清軍已經着手做好了撤退準備,前鋒都已經到了江邊了。

結果洪承疇的命令到了。

那是繼續撤退呢?

還是奉命返回鎮江城堅守呢?

不用說士兵議論紛紛,怕是將領也無所適從了。

而就在這個時候,一支明軍騎兵到了鎮江西城外十里地。

聞知敵情,清軍這才就更亂了,城中有些將領要撤退出城去,而城外卻要返回城內。

看着緊閉的城門,宋安心中萬分焦急,這一路上,沒有吳爭的一點消息,他已經被吳小妹拎了不下十次耳朵了,要知道,這可是當着騎兵將士的面啊。

看着將士掩嘴莞爾,宋安是欲哭無淚。

其實宋安心中是鬆了口氣,沒有消息,要比有消息好。

真有了消息,那就說明大局已定,難以挽回。

沒有消息,那就說明吳爭應該還沒出事,事還可爲。

可到了鎮江城外,見城門緊閉,騎兵又不具備攻鎮江這種堅城的先決條件,就在宋安焦躁之時,斥候稟報,北城外清軍紛亂,象是要逃跑,可又不象,因爲無數人在返回城中。

宋安樂了,這真是剛覺肚餓就有人送饅頭,咱攻不了城,收拾你們這些出了城的,那就是小菜一碟了。

於是,宋安下令,全軍迂迴北城,對城外清軍進行突襲,但爲了吳小妹的安全,宋安留下了百騎,令他們護送吳小妹後退三十里,以策萬全。

吳小妹雖然任性,但知道會騎馬不代表會打仗,於是也就叮囑宋安,留心吳爭的消息隨百騎離開了。

就這樣,宋安率騎兵迂迴北城。

當然這些,逃不過西城守軍的眼睛。

可宋安所率的是二千騎兵,一旦加速,從速度上來說,守軍派出的信使,不具備時間優勢。

也就是說,城外清軍或許能趕在明騎到來之前得到消息,但提前不了太久。

這個時間差不足以讓他們做出有效的對抗騎兵準備。

當宋安率騎兵出現時,宋安眼中所看到的是,面前清兵一分爲二,一羣向江岸鼠竄,另一羣恨父母少生了兩條腿,向城門方向狂奔。

這就是得到明軍騎兵來襲的清軍反應。

宋安面臨選擇,所率兵力不足以分兵,是追逃往江邊的,還是追逃往城門的。

沒有多想,宋安做出了決定,追逃往城門的!

理由很簡單,城中守軍少一個,城防就弱一分,如果讓清軍順利逃入城中,那日後攻城就會困難許多。

宋安的想法無疑是最正確不過了。

他的想法還無形中契合了整個鎮江城收復戰。

人的雙腿,自然是跑不過四條馬蹄的。

隨着明軍騎兵追近,無數的清兵不再向城門奔逃,而是向東門逃去。

可宋安勒令騎兵不得追擊,而是一路向北城門方向突進,除了被馬蹄踐踏和明軍隨手斬殺的,清兵傷亡並不多。

明軍騎兵一直突進到北城門外三、四里地,城中守軍眼見情況不妙,不顧城外還有至少上千清兵的哀求,迅速關閉城門。

宋安見狀,大呼可惜,於是下令調頭對城外清軍進行砍殺。

但這時,城外清兵已經四散,騎兵僅僅消滅了數百人,視野裡就已經沒有清兵了。

明騎在城門外遛了數圈,見清軍完全沒有出城迎戰的意思,宋安這才下令,帶着幾個被俘獲的清兵轉回西門,去迎吳小妹。

……。

廖仲平確實是個老實人。

老實人有福。

能在這個亂世,一直據禁軍指揮使,時有加官進爵,那真是靠着他的老實勁。

正如他在淳安之變時對朱以海說的,他只忠於監國,誰監國,他就忠於誰。

所以,哪怕是朱媺娖都對他很信任。

廖仲平是老實,可不代表着他缺心眼。

相反,他是深諳戰法,極具軍事常識的。

雖說不知道朝廷爲何突然抽調鎮江城守軍回京,但他依舊從軍事力量對比中,體會出其中的異常,他判斷這明顯是給清軍渡江進攻的良機。

可這認識,不等於他能做什麼。

朝廷詔令,不是他能改變的,廖仲平只能選擇沉默。

在得知吳爭前往丹徒的那一刻,廖仲平就警覺不對勁。

清軍爲何不是先攻防守薄弱的鎮江,而要先攻防守相對強大的丹徒?

坐在地圖邊,細細琢磨了很久,廖仲平幾乎就可以確定,這是個針對吳爭的陰謀,可他依舊選擇了沉默。

雖然內心是痛苦的,但他明白,但凡策劃此事的都不是他惹得起的,甚至他還懷疑,此事會不會有監國摻和其中,調兵命令畢竟來自朝廷的最高層。

然後鎮江城失守,丹徒陷落的消息傳來,廖仲平捶胸頓足,徒嘆奈何!

這種對現實無力的絕望,吞噬着這老實人的心。

他對吳爭有敬意,但凡能爲國爲民收復河山的,廖仲平心裡都有桿秤。

他不懂什麼政治傾軋,因爲他不想懂,他就明白一點,但凡象吳爭這樣的人死絕了,慶泰朝就真完了。

可今日,他得到了同樣來自最高層的命令,率軍往鎮江方向救援吳爭。

廖仲平再也不想沉默,他暗暗決定,吳爭活着,拼死救援,吳爭死了,那就攻鎮江,拼了!

從應天府通往鎮江的官道上,急行的大軍,佔據了官道不夠,沿邊的小道都被佔據。

百姓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無不避至田裡驚恐地張望。

第九百四十四章 再戰金川門第二百九十一章 脫困之策第五百十六章 ……哭了。第一千六百六十章 衡陽鎮狙擊戰(六)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糧食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和談風波(三)第四十章 盡人事,聽天命。第三百零九章 陳勝部危急第一百零九章 不能和女人講道理第三百九十二章 推倒重建?第九百八十三章 兩難第三百零五章 意外之外的意外第三十二章 吳爭,你好狠心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陳守節父子的爭吵第二百二十章 宜將剩勇追餘寇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變化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 政變第八百五十二章 法不允許,那就改法!第六百三十三章 趁他病,要他命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真假重要嗎第七章 首戰告捷第五百九十七章 她是在考驗我第一百十一章 抱着金飯碗討飯第六百八十七章 北城失守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誰入了誰的坑?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二袁招了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鞭子最講理第八百五十九章 最難消受美人恩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二袁招了第六百三十章 多鐸開始想到撤退第九百九十章 尼堪的野望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 是策反嗎?第三百七十六章 平衡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反伏擊第一千零八章 撕裂第三百五十二章 面具沒了,那隻剩下猙獰第二百零一章 金華府淪陷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說到底還是缺錢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夏家三隱果然名不虛傳第七百七十七章 初生牛犢不怕虎第九百八十八章 閹豎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變數第二百八十一章 風滿樓第二百八十二章 吳爭遇刺第七百二十章 不服!第一千六百二十章 此時的鄭森還年輕第三百九十四章 傳國玉璽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小人與君子第二百四十五章 訣別第五百五十二章 果然是人老成精第二百五十四章 糧食大戰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老兵不死第一千四百十一章 背水一戰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謎之自信第六百三十章 多鐸開始想到撤退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東藩海戰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活久見第二百四十六章 真英雄也!第五百二十四章 躺着都中槍第八百五十四章 在商言商第一千五百十三章 我兒威武!第一千五百十八章 意外第三百五十四章 豎子安敢欺我?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下馬威第九百八十六章 兩面受敵第八百五十四章 在商言商第一千四百九十三章 私恩公義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 小人物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一門忠烈第一百六十二章 多鐸悍然反擊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二袁招了第一千五百零四章 小家子氣嗎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飛雲橋之戰(一)第九百五十九章 難成氣候第九百三十九章 故人已去第六百四十七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 倒吳運動第二百三十九章 紹興防禦戰第三百三十五章 你想多了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偶然還是必然第七百九十五章 意見不統一第九百八十六章 兩面受敵第六百章 局已經佈下第二百八十四章 真是誤會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東藩海戰第七百四十一章 宴請羣商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三姓家奴罷了第一百六十四章 受封伯爵第七百三十六章 空手套白狼啊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變化第一千二百十九章 誰的炮第四百三十三章 方國安欲歸明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鞭子最講理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鄭森的躑躅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聖旨第四百十六章 福建時局第二百三十五章 紹興府難得地形成統一第三百零九章 陳勝部危急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 以何賞不世之功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將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