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
陳近南本名陳永華,字復甫,漳州角美人氏。
崇禎十七年,甲申科進士。
與鄭成功的初次交集在於,去年鄭成功率軍攻克同安,授陳永華的父親陳鼎爲教諭。
之後,鄭成功兵敗,陳鼎在明倫堂懸樑自盡。
時爲生員的陳永華,跟隨着鄭成功敗兵逃亡。
鄭成功在中左所(廈門)站穩腳跟後,開始延攬天下士子,積蓄實力打算東山再起。
時任永曆兵部侍郎的王忠孝向鄭成功舉薦陳永華。
鄭成功念及陳鼎忠貞,便親自會見了陳永華,一番談論時政之後,鄭成功給予了陳永華很高的評價,鄭成功說,“復甫,你是當今的臥龍先生。”
隨後授予陳永華參軍之職,留在身邊,依爲幕僚,賓禮相待。
此時的陳永華還年青,纔能有,閱歷少,聲望也沒有達到巔峰階段。
所以,那個後世享譽中外的“義兄問我姓和名,家居原住木楊城,松柏林李金娘母,花亭結義改姓洪”的“天地會”,也還沒有成立。
此時的潮陽城(汕頭)內,鄭成功正與陳永華商議,如何應對清軍尚可喜、耿繼茂等清軍再次進入廣東。
“復甫,以你之見,我軍能否收復海陽?”鄭成功臉色憂鬱,近二十萬大軍,竟無法收復福建,這極大地打擊了鄭成功的心氣,“復明大業,難道就真得無望了嗎?”
海陽城,對鄭成功確實非常重要,它是潮州府的府治。
潮州府又處閩粵交界處,戰略位置可見一斑。
“學生以爲,尚可喜、耿繼茂所部入粵還只是傳聞,如今大西殘部中勢力最大的三王,已經投效我朝,正對粵西發起攻擊。尚可喜、耿繼茂所部若真要入粵,恐怕在年前是無法成行的……王爺不必爲此擔憂。眼下我軍最重要的是收復潮州府,而潮州府之重在於海陽城,海陽城守軍八千,主將潮州總兵郝尚久爲人奸詐油滑,已經兩次反覆,以學生之見,可剛柔相濟,一面派人勸降,一面集結軍力,如果郝尚久不降,那就立即攻取海陽城。”
鄭成功猶豫道:“能勸降自然最好,可萬一郝尚久不降,我軍新敗,士氣不振,要是再敗一仗,恐怕軍心……就難以控制了。”
陳永華輕輕嘆了口氣,揖身道:“王爺容稟,如今李成棟遠在南海(番禺),難以增援郝尚久,最近的惠州府清軍,也不過五、六千人,而我軍有近二萬人,離海陽城僅一日路程,三日時間,攻破海陽,便可截斷閩粵清軍的聯繫,到時南海李成棟就是一支孤軍,將面臨我軍與大西軍的夾擊,李成棟恐怕只有再次反正,才能避免被剿滅的可能,絕不敢輕易對我用兵。如此,王爺佔據潮州府,西有大西軍,北有吳王北伐軍,閩粵清軍自顧不暇,我軍可安!”
鄭成功還是猶豫,他確實是打怕了。
這也難怪,遭遇如此大失敗之後,是個人都會患得患失。
可鄭成功沉吟良久之後,卻道:“先派人勸降吧……條件儘可談。”
陳永華一驚,道:“王爺三思,勸降須軍力配合方可起效,盡以一張嘴,要說服象郝尚久這樣的人,怕是與虎謀皮。”
鄭成功輕嘆道:“復甫啊,若換作是半年前,說打也就打了,可如今我軍新敗……你不是不知道,王得仁部被吳爭剿滅了,沒了王得仁那邊的財貨支持,我軍錢糧不足,難以再支撐一場戰事啊。”
陳永華臉色一變,他想起一件事,忙問道:“學生敢問王爺,民間有王爺要舍水就陸,以剽掠籌集軍餉的傳言,不知是真是假?”
鄭成功臉色一***:“沒有,本王怎會下這種命令,去查……嚴懲造謠生事之人!”
陳永華臉色數變,問話之前,其實他已經顧及到了鄭成功的顏面,這不是傳言,而是事實上已經發生,只是陳永華不知道,這是軍隊將領自發行爲,還是鄭成功的授意。
此時,陳永華明白了,這顯然是鄭成功的授意。
陳永華不由得心中嘆惜。
鄭軍如今確實艱難,永曆朝山高水遠,自顧不暇,根本無力承擔鄭軍的軍費。
本來鄭軍在閩粵沿海及周邊島嶼經營起的勢力,也因之前這場大敗而對各府縣失去了控制力,賦稅銳減,這幾月,全靠着王得仁的“髒物”貼補來維繫。
可王得仁部突然被吳爭剿了,同時,吳淞水師幾乎是封鎖了陳錢山一帶海域,鄭家的商船隊已經無法象之前那樣,將西洋貨物順利販至北方,只能大量在南邊傾銷,這就使得海貿收益驟然下降。
所謂屋漏又逢連夜雨,加上如今的東番(臺彎島)還在紅毛子手中,海盜世家出身的鄭成功授意舍水就陸,以剽掠籌集軍餉,便不難理解了。
陳永華不敢、也不願去頂撞鄭成功,於是輕聲勸道:“王爺,以學生之見,當派使者前往杭州府,與吳王說明王得仁轉投我朝,並非王爺主動延攬,而是王得仁主動懇求王爺。畢竟同處反清陣營,想來吳王也不會冒同室操戈的罵名,與王爺爲難。只要理順了我軍與吳王水師的關係,吳王定不會再阻撓我商隊北上。”
鄭成功面色陰晴不定,許久他喟嘆道:“三年前,在福州城,本王和他有一面之緣,那時他還未到及冠之年,本王當時很欣賞他,甚至想與他義結金蘭……可一次徹談下來,本王明白了他爲何不被明室所喜,他是個無君無父之徒!他挾兵自重,逼迫皇室,短短几年間從伯爵晉爲親王爵,如今又大肆戧害宗親,若無他此般倒施逆行,本王何至於落到如此困窘地步?”
陳永華黯然,吳爭驅逐轄下宗室,確實給鄭成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大義先放在一邊,本來就錢糧匱乏的鄭成功,不得不接納這批宗室蛀蟲,可謂有苦難言,打落了牙齒往肚子裡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