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五四章 同爲外戚

全雲旭的官職,兩天後兌現,隨着聖旨傳達,正式左遷刑部右侍郎……有吏部尚書親自過問,很多事水到渠成。

案子告一段落,張氏兄弟一個被軟禁,一個囚禁於死牢中,暫時朱厚照不會出手動他們,這也算皇帝對勳貴的警告。

張太后對此很不滿,趕緊寫了書函,讓人送去宣府,試圖勸說朱厚照回心轉意,放過她那兩個弟弟。

蕭敬拿到書信,緊忙去面聖。

“太后作爲朕的母親,也是先皇的皇后,更應知道維護朝堂穩定的重要性,她的弟弟涉及謀反大案,朕沒殺他們已算給足面子,還來求情,真把大明當成她家的?”

朱厚照語氣冷漠,便在於張氏兄弟的案子給他的觸動太大。

蕭敬道:“陛下,張家到底沒做謀逆之事,不過是以訛傳訛罷了。”

朱厚照怒道:“跟倭人私通,販賣火器,這都不算謀反,那什麼才叫謀反?朕當太子那會兒便聽說,張氏一門爲非作歹,只因先皇偏袒,纔出現張家人作惡而不得到懲罰的局面,反而是檢舉者遭殃,屢屢蒙冤下獄,若非當時朝中正直大臣力挺,怕是檢舉張家的人會死一大堆!”

“這……”

蕭敬沒法反駁,張氏如日中天時,正如朱厚照所言,張鶴齡、張延齡做任何事都毫無忌憚。

一直到正德皇帝登基後,情況纔有所改變。

朱厚照道:“朕沒殺他們,就是對先皇和太后最大的尊重……傳信回去,若有人執迷不悟的話,那朕只能殺一儆百!”

“陛下……”

蕭敬這一驚不老小,皇帝不但口頭懲罰張家人,還想具體落實,大開殺戒,這讓蕭敬覺得自己來求朱厚照適得其反。

朱厚照一擺手:“朕的耐心是有限的,現在朝中一片安寧,大明江山一片欣欣向榮,朕不希望有人再提這件事,真鬧心!誰再忤逆朕,下場跟張家人一樣,不信試試!”

……

……

在蕭敬看來,正德皇帝錙銖必較,說話辦事太過兒戲,還喜歡小題大做,跟先皇對比,他覺得朱厚照太不成器了。

可惜的是,現實就是如此殘酷,他無法改變。

等蕭敬出來,把皇帝的意思草擬成詔書,卻見小擰子又來了……這次小擰子依然作爲皇帝的傳聲筒前來。

“在下不過是來囑咐蕭公公一聲,怕蕭公公領會以及傳達錯陛下的意思。”小擰子客氣地說道。

蕭敬心想:“陛下分明是派他來監視我……這小子很圓滑,倒也沒表現得太過咄咄逼人。”

蕭敬問道:“陛下所言都在這上面,有何問題?”

小擰子湊過頭仔細看過剛剛草擬的詔書,笑着道:“沒有什麼問題,只是有些事需先確定,以後不得在陛下面前提及有關張家人包括太后和兩位國舅的事情,不僅是朝官,還有咱們這些奴才,若有爲其求情的上奏,直接將上疏者治罪便可。”

“哦?”

蕭敬問道,“萬一牽涉到朝廷大員呢?”

小擰子笑着說道:“蕭公公不會想說首輔樑中堂,或者沈大人?這些人如果上奏,你就跟陛下請示一番,看是否需要治罪,若他們沒上奏,蕭公公就不必擔心了,一視同仁。不過想來沈大人他們不會跟陛下對着幹,畢竟之前陛下降罪張氏兄弟時都沒說話,怎會輕易改變主意?”

蕭敬心想:“倒也是這麼個道理……張家人罪證確鑿,天怒人怨,朝中有擔當的大臣,肯定不會這個時候爲他們說話,避免惹火上身。”

小擰子見蕭敬沒有反駁之意,笑呵呵再道:“京城事務,蕭公公不必太過糾結,有沈大人和樑中堂在,絕對不會出亂子,陛下讓蕭公公多關心一下草原上的局勢,把三邊和宣大地區的戰報整理總結出來,爲陛下出兵做準備。”

蕭敬驚訝地問道:“出兵?陛下要去關外?”

小擰子搖頭:“這種事不敢隨便亂說,但要做好這方面的準備,萬一陛下真要出兵,無法做到知己知彼,那不亂了手腳?所有事先準備妥當……若是蕭公公力不能及的話,可招人幫忙,朝中沒人會推搪,畢竟這也是爲了讓陛下高興,爲了朝堂穩定嘛。”

……

……

蕭敬很懊惱。

他剛回朝時,萬衆矚目,很多人都覺得他會大有作爲。

但現在連蕭敬自己都沒了信心,感覺到自己做什麼都難以讓皇帝滿意,朝中沈溪的影響力太大,又沒有劉健、李東陽這樣的元老大臣爲他撐腰,感覺獨木難支。

作爲四朝元老,蕭敬人脈深厚,爲了保證皇帝不在西北亂來,尤其是不至於親自領兵征伐草原,蕭敬希望能做出一些事,把朱厚照帶回京師。

蕭敬首先想到的是朝中另一位元老,也是在他看來可以跟沈溪正面抗衡的關鍵人物——英國公張懋。

等蕭敬的私人信函傳到京師,到了張懋手上,張懋看完後除了苦笑,什麼都做不了。

“蕭公公到底是何意?”

夏儒也在,等他將遞過來的書信看完後,不由好奇地望着張懋。

張懋道:“這說明,蕭公公對如今的朝局,無計可施,希望有人出手相幫。”

“這不是拉人下水嗎?”夏儒搖頭苦笑。

雖然夏儒對朝中局勢不是很瞭解,卻清楚現在張懋秉承的立場,那就是絕對不參與到朝廷紛爭中,更不會跟沈溪正面對抗。

張懋稍顯無奈:“沈之厚在外戚案上非常隱忍,基本沒出手,反倒是張永、錢寧和大理寺少卿……現在已被陛下拔擢爲刑部侍郎的全宗獻,非常活躍,之厚在這件事上做得無可挑剔。”

夏儒問道:“當真如此?”

“不然呢?”

張懋道,“老朽也知道,沈家崛起,對夏家來說不是好事,不過有些事你必須要忍,陛下現在是何模樣,你也看到了。”

夏儒雖然沒說什麼,但興致不高,半晌後才閉上眼道:“夏家從來沒貪戀權位,更不在乎皇親國戚的尊榮,小女入宮多年,卻跟陛下形同陌路,是何模樣早就落在有心人眼裡。但在下心裡就是……不甘心哪!”

張懋道:“你怕之厚趕盡殺絕?”

“那倒不會。”

夏儒道,“以前確實擔心過,不過後來發現這個年輕人做事有城府,也很講原則,從來沒爲難過夏家,兩家之間幾乎沒有交集,但誰知道以後會如何呢?”

張懋把茶杯往旁邊一放,關切地道:“那你還是擔心……不過說來也是,陛下胡鬧成性,那件事傳得沸沸揚揚,讓人頭疼……”

夏儒清楚張懋說的是之前朱厚照執意要將夏皇后廢黜之事,搖頭苦笑:“事情並非沈家主導,沈之厚倒是勸諫陛下,甚至一度還鬧得很僵……但誰知是否是西宮那位主導?”

張懋聞言不由笑道:“其實我還聽說一件事……到現在陛下跟沈家小女都未合巹。”

“嗯?”

夏儒望着張懋,顯然他也有耳聞,當即試探地問道,“你覺得可能性很大嗎?”

張懋笑着捋鬍子:“旁的事可能是傳言,但這件事沒跑了……沈家小女對陛下有牴觸情緒,聽說之厚曾跟陛下說過,若婚後相處不睦他會帶沈家小女出宮……很多事不過是陛下胡鬧,無論是沈家小女,還是之厚,都不會讓陛下亂來。”

“唉!”

夏儒顯然很不滿眼前的狀態。

他早就知道自家女兒跟朱厚照沒圓房,現在又可以確定沈家小女也是如此狀態,更覺擔心。

二女雖爲皇后,但在宮中的地位差異極大,夏皇后根本見不到皇帝的人,而沈亦兒則是天天被朱厚照糾纏。

張懋道:“最近你還是試着跟之厚多走動些……回頭老朽去找之厚喝茶時,你一同前去,熟絡後可觀察他的態度……之厚待人還算誠懇,這些年在朝中也無劣跡,他年紀輕輕沒有政治派系,其實是好事。”

……

……

就在朝野議論外戚案時,沈溪根本就沒有心思理會,他要關注的事情太多。

三月二十五,沈溪跟兵部尚書王瓊、兵部左侍郎王守仁,還有都察院左都御史陸完一起開閉門會。

王守仁彙報完江南的籌備工作後開始訴苦,大概意思是兵部已無法持續跟進,需要派要員坐鎮指揮。

“南京兵部遲遲不報相關備戰情況,南直隸和浙江的軍需物資又未按計劃調撥,再拖延下去,怕是備戰無法開展……”

王守仁彙報時,目光不時往沈溪身上瞄,因爲他知道其實有關朝廷出兵佛郎機國及其海外領地,只有沈溪在行,身在南京的唐寅不過是個傀儡。

最好是讓沈溪前往江南備戰,但現在沈溪貴爲監國,很可能這幾年都不會去南方,沈溪只會作爲負責人,坐鎮京城遙控指揮。

等王守仁坐下來後,王瓊用嚴肅的目光望着沈溪:“此番備戰,所需糧草太過巨大,且江南船隻數量嚴重不足……陛下所定,要有百條大船出海,但現在江南上報,大船數量不過十幾艘,且有幾艘需要修理,想要湊齊百條大船,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爲一條船就需要二三十萬兩銀子……”

船隻是沈溪設計的,朝廷之前十幾條船上因拖欠和賴賬,不過才調撥幾十萬兩銀子,現在朱厚照爲了體現出兵佛郎機國及其海外領地的決心,要一次造一百條大船,在兵部和工部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然他們不知沈溪已在遼東、山東和呂宋等地建造船隻,大明的遠洋船隻數量遠不止這十幾條。

陸完盤算一下道:“就算十萬兩造一艘,一百條船也需要一千萬兩銀子……數額太多龐大,戶部絕對不會撥付款項!”

王瓊點頭:“正是如此,今年調撥江南備戰的預算,不過五十萬兩銀子上下,就算是加上地方上自行籌措的部分,數字也不會超過八十萬兩。”

陸完看着沈溪:“那是否要跟陛下言明,造齊全大船不太可能,是否應減少大船的數量,以普通官船代替?”

王守仁道:“普通內河船隻,到了海上穩定性欠佳,士兵很容易暈船,且遇到大風大浪很容易傾覆,遠洋征戰非得大船不可。”

“十幾條船,是少了一點,造個二三十條倒還是有可能。”

陸完知道現在自己已不再管理軍隊,感慨地說了一句,其實是想告訴他人,他不想管,只提建議。

沈溪問道:“兵部可有將這實際難題跟陛下言明?”

王瓊道:“其實具體情況,當日面聖時已跟陛下說得很清楚,必須得增加預算,但現在戶部賬面相對緊張,跟佛郎機人的買賣未形成常態化,通過外貿賺取銀子存在不確定性,所以戶部只能量入而出。”

在這件事上,王瓊不想正面作答,便在於在朱厚照於朝堂提出跟佛郎機人開戰,沈溪已說明這一戰費時費力,且出力不討好。

現在兵部根本無法自行做主,名義上王瓊是兵部尚書,但涉及軍事,皇帝根本不會聽他的,做重大決定時,朱厚照寧願相信沈溪,這一點從讓沈溪主持備戰便能瞧出端倪。

沈溪神色平靜:“該提還是要提。”隨後做出補充,“之前我們沒有跟佛郎機人做買賣時,國庫收入也能維持大明正常運轉,並不是說非得需要外來進項才能進行備戰。”

“陛下決定派出艦隊攻打佛郎機國及其海外領地,對於面對的困難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兵部有什麼事不跟陛下直說,反而會讓陛下以爲一切順利,還不如據實以陳,反而會讓陛下打消不切實際的念頭。”

王瓊嘆了口氣,有些話不需要說,但就是這聲嘆息已很說明問題,他很想讓沈溪跟朱厚照進言,哪怕沈溪不是他的直屬上司,卻也是地位更加顯赫的監國,在他看來這本來就是沈溪的分內之事。

沈溪再道:“工部今年預算傾向於西北,便在於陛下準備對正在逐步恢復元氣的草原部族用兵,壓制其發展,這也是陛下爲來年出兵佛郎機國及其海外屬地做準備,這步棋沒錯。”

王瓊驚訝地問道:“之厚,你覺得大明應該在西北做文章?”

王瓊是三邊總督出身,但他不支持在西北花費巨資修造城塞,在他看來要大力在西北推廣屯田,恢復民生纔是最重要的。

沈溪反問:“德華兄認爲不妥?”

被沈溪如此問,王瓊也沒有隱瞞,直言不諱:“西北過去幾年經歷的戰亂太多,人口銳減,這兩年正是休養生息時,陛下突然在西北修造城塞,必會令勞力無法安心從事生產,同時佔用朝廷款項,以目前草原部族的威脅力度來說,完全沒那必要。”

王守仁順着王瓊的意思道:“達延部沒落,如今草原各部族勢均力敵,正好利用他們的矛盾,讓他們自相殘殺。”

面對兩個“西北通”,沈溪笑而不語,在這個問題上,他的話語權明顯不如王瓊和王守仁。

陸完則皺眉:“草原已是一片狼藉,若不趁機將草原各部族壓制,萬一明年朝中派兵出海時,草原這邊鬧事,不是要出亂子?”

陸完的話不是對王守仁和王瓊說的,更像是徵求沈溪的意見,他很清楚現在朝廷由誰做主,哪怕朱厚照再自大,在用兵上也得聽沈溪的。

沈溪道:“這是陛下的決定,有其深謀遠慮之處……其實不必太過深究,加強西北邊防,屬於磨刀不誤砍柴工。”

沈溪這番話,算是給朱厚照駐守西北,以及在西北修築邊防工事的一種合理解釋。

雖然沈溪所說合情合理,卻讓王瓊和王守仁覺得,這一切是沈溪在幕後主導,他們之前一直理解不了爲何朱厚照有京城這安逸地方不呆,非要跑到宣府去受罪。

第五八四章 北還(第四更,祝AndyFans盟主)第七六一章 非正常渠道(第二更)第一三六四章 新的安排第一六〇五章 翻手爲雲第一七〇二章 疑慮第二七六章 荒唐之言第一二四〇章 千鈞一髮第一七六七章 擔憂第一九六章 英雄歸來(第五更)第二六七九章 時局不留人第七〇八章 大有可期(第二更)第二四三六章 世子第一七一五章 過客第一二五四章 襲擾與應對第一〇六九章 徵調(第一更)第一四三八章 平衡第二三八五章 來過年第二四三二章 大婚第九八七章 謝恆奴有喜第四九三章 三堂會審(第六更)第六六〇章 我見過你第四六四章 代師贈畫(第五更,謝書友)第二一四一章 憂慮第一七一二章 塵埃落定第四三七章 張氏外戚(第三更)第五二九章 王鏊告狀(第四更)第一八八二章 一場鬧劇第五二一章 未來探花郎(第九更)第一三六六章 改革(第三更)第三六三章 謝老祭酒(第四更)第六八二章 鄉試主考第五九八章 地理課(第一更)第二〇三一章 王瓊進京第一〇八九章 心腹第二五四三章 漏洞百出第六六九章 首功首過第一二八八章 微妙的變化第一五九二章 如魚得水第二二二〇章 聽說打了勝仗第二〇五七章 姑嫂情第二〇三一章 王瓊進京第十六章 夏主簿第一六二四章 君王不朝第二五六七章 攻守第一七五四章 雙簧第一七八九章 天降官職第二五八五章 有妻如此第四〇一章 禮部會試(第十一更)第二四八九章 心懷坦蕩第一七八四章 接踵而至第二四六一章 山火第一七二三章 千里送信第二三三三章 京師叢林第一九一九章 殺沈之厚第一五五三章 太平府第二八三章 辱沒先師,罪不容赦第二四二四章 是非功過第二五七一章 貞女第二四五三章 爭奪第四八九章 未竟的婚禮(第二更)第二〇一八章 深夜行動第一六八四章 有仇必報第四九五章 各打五十大板(第八更)第一七四四章 滴水不漏第二三八四章 移駕審案第一二四一章 城破在即第七十四章 養殖場的由來第二二三九章 不忘第二一〇〇章 偏狹的審計第二〇五四章 各有堅持第一三九〇章 一點兒技術含量都沒有第二〇五章 比比誰年輕第一三〇八章 湖廣總督第一〇九六章 戰事趨緩第二十六章 蒙學第一九七三章 誰欺負誰第二三五二章 唯有一人第一三〇六章 又有變化?第一七五九章 大婚第一四五〇章 病危第五七八章 誰的地頭(第三更,賀盟主)第二三五三章 誰是閒人第二五四三章 漏洞百出第二四四〇章 揭破第六九三章 太子出宮計劃(第二更)第八十二章 小城武俠熱第五九四章 偷樑換柱(第四更,謝書友)第一三八八章 出巡第二一八八章 不好惹第一三七五章 失敗乃成功之母第一四二五章 將計就計第一〇八六章 殺夫仇,丟刀恨(第二更)第一三九六章 逼宮第二三三七章 推拒第一一六六章 破城在即第二五四五章 遊說第一三三一章 得嘗所願第一七三八章 酒桌上的交鋒第五七六章 分家伊始(第一更)第一〇三一章 替班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