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八七章 殺子之仇

從大黑河往南,道路並不是很好走,將士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只有沈溪清楚,如果按照現在的方向繼續走下去,大概六七天時間就能到大同鎮,大致位置是團山附近,可由兔毛川直接入關到大同右衛,這次行軍就會有個結果。

但沈溪不準備返回大同,不涉及韃靼人沿途阻撓的問題,主要是因爲他親手製定的軍事計劃未完成,此時返回無異於會落人口實,同時也會讓好不容易鼓起來的軍心士氣就此泄去。他打算繼續帶領兵馬到河套之地,完成既定計劃,至於關內明軍是否會按時出現在約定地點,並不在考慮範圍內。

走了兩天,過青冢,也就是傳說中的昭君墓,便到灰河上游水位較淺的區域,沈溪下令渡河。

因爲軍中帶有大量羊皮袋可輕鬆組裝成羊皮筏子,只需再尋找木板搭設橋面即可,浮橋輕鬆成型,韃靼尾隨的人馬並沒有上前來襲擾,經過一天一夜折騰,全軍終於安全渡過灰河。

沈溪抵達灰河西岸,已是六月初九下午,兵馬沒有繼續行進,而是選擇留在河灘地帶休息,一方面拆卸浮橋同時給羊皮袋放氣需要時間,另一方面得調查永謝布部的位置,防止出意外。

傍晚時分再次有士兵用羊皮筏子在灰河上撈魚,沈溪在河岸上慢步,對岸的情況盡收眼底,唐寅過來跟沈溪彙報軍情,順帶問了一句:“沈尚書,您對韃靼人的情況瞭若指掌,不知現在韃靼主力距離我們有多遠?”

沈溪微微搖頭:“大概兩百里左右吧。”

唐寅眼前一亮:“如此豈不意味着我們現在徹底安全了?爲何不直接往東南走,返回大明疆土,而要繼續西行?”

沈溪打量唐寅:“伯虎兄說的話,我怎麼聽不太明白呢?西去不照樣可以回大明?難道伯虎兄對周邊地形很瞭解?”

唐寅看着南方,在夕陽的光輝照射下,巍峨大山映入眼簾:“雖然在下對塞外地理不是很熟悉,但沈尚書那份軍事地圖在下卻看過,知道從這裡再往東南方向走大概四五百里,就能返回大明朝境內,可沈大人卻執意要往西走,分明別有所圖!”

沈溪看了看周圍,發現沒什麼人聽到,這才放下心來,蹙眉道:“伯虎兄的話,實在讓人費解,你可知道我們出兵的目的?”

“知道。”

唐寅道,“沈尚書一心打勝仗,說帶着大家回大明,不過是欺騙將士讓他們放下戒心……再往西南走,便是成祖時設的東勝衛舊地,此後必會過黃河,看起來似乎一直是向南走,但一段時間內會距離長城越來越遠……由此可見,沈尚書爲達成目的,不惜利用將士們的信任!”

沈溪看着唐寅,臉上露出苦笑:“伯虎兄爲何把我說得如此不堪?從出兵開始,我們的目的就是繞道草原,引誘韃靼人前往河套地區,如果敵人不上當,我們在延綏入關也沒人有話說。”

“但要是現在我們就折身回大同,請問把既定軍事計劃置於何地?完成了陛下和朝廷的交託麼?現在朝野已有人造謠,說我出兵後就找地方藏了起來,坐視陛下帶兵跟韃靼人交戰,還有傳言說我投敵賣國,此刻回大同,豈非落人口實?連自己制定的計劃都沒完成,還有何臉面要求旁人按計劃行事?”

唐寅並非不講理之人,仔細思索沈溪的話後,點頭道:“沈尚書要繼續往西走,無可指責,不過在下想問一句,不知幾天能到延綏鎮?”

沈溪語氣平淡:“最多一個月吧!”

唐寅苦笑道:“在下早說過,不會干涉沈尚書決定,不會出去亂說,但也請沈尚書記得我們之間的約定,儘可能多地把將士帶回故土,絕不能讓所有人都成爲草原上的孤魂野鬼!”

沈溪聽了連連搖頭,心想:“素來玩世不恭的唐大才子,幾時有如此責任心和胸懷?他的意思不會是想提醒我,把他安全帶回去吧?”

因唐寅爲人處世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觀,沈溪沒再跟他爭辯。

唐寅明知沈溪“不安好心”繼續領軍西行,卻沒有出言點破,而是跟隨兵馬一起走,足以說明唐寅沒有惡意。

回到中軍大帳,沈溪特地讓唐寅留步,讓對方看一下他繪製的軍事地圖。

等唐寅仔細看過,驚訝地問道:“原來沈尚書早就知道我們走的是什麼地方,連路線都提前設計好了?”

沈溪搖頭:“難道伯虎兄沒發現,我標註的只有我們走過的路?我只能根據大概記憶,知道我們現在到了什麼地方,把方向和路線記錄下來,至於前路……依然吉凶未卜!”

唐寅又詳細打量一番,嘆了口氣:“看來從這裡到延綏,還要走很遠。”

沈溪笑問:“伯虎兄想打退堂鼓了?”

唐寅看着沈溪,斷然搖頭:“走到現在,若再說放棄的話,等於之前的路白走了,在下理解沈尚書的決定,如果連我們這路人馬都不能取得寸功,指望其餘人馬……唉,說句難聽的,怕是幾十年也未必會有什麼進展,能守住疆土就算不錯了!”

沈溪誇讚:“看來伯虎兄對大明邊疆形勢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唐寅一擡手,打斷沈溪的恭維,“邊疆怎麼樣,不用沈尚書說,其實都擺在明面上,大明自太宗後,便已轉變策略,由攻轉守,朝廷要按照當初對待北元的方式開戰,只有沈尚書這樣讓韃靼人懼怕的人領軍纔可。”

沈溪道:“伯虎兄這是擡舉在下。”

唐寅問道:“那下一步,咱們便要前往黃河渡口過河嗎?以在下所知,東勝衛西南方的君子津渡口水勢較爲平緩,歷來是渡河首選之地。”

沈溪點頭:“是。可惜東勝衛城早就不在了,現在具體什麼樣子,沒人知曉,更不要說君子津是怎生模樣……照理說東勝衛故城以及君子津地理位置重要,永謝布部會派專人打理,不應荒廢纔是……一切等過去後再說吧。”

“永謝布部不是跟我們結盟了嗎?”唐寅問道。

沈溪擺擺手,沒有回答唐寅的問題。

讓唐寅看到他親手繪製的軍事地圖,已算推心置腹,他不會再跟唐寅探討更多關於行軍的問題,同時沈溪自己也需要靜下心來琢磨,如何才能在未來長達一千多裡的行軍中,不跟韃靼人起正面衝突,保證未來真正決戰時,自己所部佔據有利地形。

……

……

就在沈溪所部過灰河時,巴圖蒙克的人馬也渡過了黑河,直接殺到敕勒川豐州灘地區。

這片地區土地肥沃,地形平坦,灌溉便利,地理上稱爲前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如果歷史沒改變的話,再過七十多年,駐牧於該地的達延汗之孫——俺答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此破土建設具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偉美麗的城池,大明朝廷賜名“歸化城”。

幾天前巴圖蒙克得知二兒子被突入草原的明軍跟永謝布部聯合設計誅殺,大爲震怒,沒有直接南下跟沈溪交戰,而是帶兵過了大黑河,徑直殺到永謝布部核心領地,可到了地方纔發現永謝布部已西遷,敕勒川地區只剩下一些想渾水摸魚的小部族。

巴圖蒙克本來是一個很有理智的人,不過盛怒之下卻下達屠殺令,對於那些誠心前來歸附的小部族沒有絲毫留情的意思,直接下令滅族。

六月初九,夜。

巴圖蒙克開完汗部大會,揮退左右,獨自留在中軍大帳內,黯然神傷。

一直到二更時分,巴圖蒙克長子圖魯博羅特一邊咳嗽一邊掀開簾子走了進來。

巴圖蒙克見到大兒子,不想讓對方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一邊轉過身背對門口方向,一邊用手擦去眼角的淚痕。

“……父汗,現在外面傳言四起,說父汗違背諾言,明明對天盟誓不屠殺主動投靠的部族,現在卻恣意屠戮敕勒川地區的牧民,必會帶來惡果。”

除了圖魯博羅特外,沒人可以這麼指責達延汗,也是因爲巴圖蒙克對滿都海哈屯誕下的幾個兒子非常信任,尤其是對圖魯博羅特親睞有加,因爲按照蒙古長子繼承製傳統,未來會由圖魯博羅特繼承他的汗位。

巴圖蒙克沒有回頭,厲聲喝道:“這些部族曾依附永謝布部,算是亦不剌的半個幫兇,現在亦不剌帶領族人遷走,他們想佔據這塊肥沃的牧場,再談歸附之事,實屬狼子野心……此等人見異思遷,根本沒有忠誠可言,一旦我們撤兵他們絕不會誠心投效,我爲何要留着他們?”

圖魯博羅特解釋道:“但罪魁禍首始終是亦不剌,還有那個明軍將領。”

突然間巴圖蒙克沉默了,營帳內安靜得可怕。

過了許久,巴圖蒙克轉過身來,眼睛顯得異常深邃,一種恐怖的力量在他身體周圍凝結。

巴圖蒙克一字一句地說:“誰做的惡,必須由其本人承擔,亦不剌也好,沈溪也罷,他們的下場只有一個,死……明朝皇帝已不可能出兵援助,如果不趁機除掉沈溪,他會阻撓我統一草原的大業!不過圖魯,你弟弟死了,難道你不傷心?”

圖魯博羅特突然意識到,達延汗對他產生了懷疑。

衆所周知,巴圖蒙克今年三十八,他這些兒子年歲普遍不大,三兒子如今不過十七,真正能跟圖魯博羅特爭奪繼承權的只有二兒子烏魯斯博羅特,從達延汗敕封烏魯斯博羅特爲濟農這一尊崇的身份,更改繼承人並不是不可能。

但如今隨着烏魯斯博羅特被殺,圖魯博羅特作爲達延汗長子,繼承權變得前所未有的穩固。

圖魯博羅特趕忙爲自己解釋:“孩兒自然傷心,但不會表現出來,孩兒會化悲憤爲力量,替弟弟討回公道……父汗可以委命我爲先鋒,讓我親手解決那個萬惡的明軍將領,爲烏魯斯報仇!”

巴圖蒙克盡管對長子有所懷疑,但最後還是斷然搖頭:“你弟弟之死已無可挽回,我不想再因一些變故失去你這個長子,帶兵尾隨明軍之事,我會交給旁人!”

……

……

六月十二,延綏再次得到聖旨,朱厚照仍舊下令三邊需要調兵五萬往宣府,並且強調不得有任何拖延,王瓊非常爲難。

也就在當天,他收到來自北方的斥候傳回的消息,這也是開戰後第一次得到沈溪所部的訊息。

王瓊不敢有絲毫怠慢,趕緊去向謝遷“求教”,在這節骨眼兒上,他寧可把決定權交給謝遷,這樣即便事後出了問題,他也會是文官集團力保的對象。謝遷再怎麼專橫跋扈,也沒到推卸責任的地步,所以只要謝遷決定的事情,事後不可能會遷怒他人。

謝遷聽到聖旨內容,面色沉重,他老臉蠟黃,即便知道皇帝沒有就之前的出擊失敗而怪責,甚至給予獎賞,心病依然沒有痊癒。

謝遷咳嗽幾聲:“之前上疏之已明確說過,三邊防務不容有失,陛下突然調兵宣府,等於說延綏、寧夏和甘肅三鎮均會出現兵力空虛的情況,宣府周邊有韃靼人襲擾,難道這裡就沒有嗎?調五萬人馬……咳咳,延綏怎麼可能一下子抽調那麼多人?”

王瓊試探地道:“謝閣老,陛下龍顏大怒,下旨斥責三邊調兵不力,若繼續拖延,難免爲小人所趁,很可能會在陛下跟前攻訐謝閣老和在下……”

謝遷打量王瓊:“那你的想法呢?”

王瓊猶豫一下,道:“以在下看來,宣府並非此戰主戰場,最後的大戰可能仍舊如之厚此前所言,在三邊周邊展開……既然陛下要調兵,何不以地方屯田老弱兵士爲主,馳援宣府?”

謝遷沒有怪責王瓊,開始思考如此行事的可行性,半晌後點頭:“倒不是不可,但陛下可是要徵調延綏最精銳的騎兵……”

王瓊道:“騎兵的問題,倒也好解決,謝閣老不妨想一下,騎兵的主要用處在於緊急馳援,以及主動出擊。三邊一下子抽調五萬人馬,哪怕只是各衛所用來屯田的老弱,也會使得地方防備空虛,再想出擊已無可能,騎兵短時間內派不上用場!”

等王瓊把話說完,謝遷臉色多少有些難看,因爲之前正是在他力主下派騎兵迎戰韃靼人,結果遇挫而回,如此正好印證了王瓊說的騎兵暫無大用的說法。

兩千打六百,結果居然旗鼓相當,自損還在狄夷之上……

這樣的戰果,讓謝遷就此打消出兵賺取戰功的想法,此時對於王瓊的建議,自然是大爲認同。

“嗯。”

謝遷微微點頭,意思是這件事可以商議。爲了避免王瓊緊咬不放,他有意轉變話題:“德華,你之前不是說有兩件事嗎?還有一件是什麼?”

王瓊神色遲疑:“斥候得到了一些關於兵部沈尚書的線報!”

“你再說一遍,關於誰?沈之厚嗎?”

謝遷之前在調兵問題上態度模棱兩可,整個人顯得很疲累,毫無精神可言,但聽說事關沈溪後,臉上突然有了光彩,就差伸出雙手抓着王瓊的衣領問個明白了。

王瓊對謝遷的變化非常詫異,連忙道:“是的。本來我們在北方草原上安排的斥候,並未查獲任何關於沈尚書的消息,但近來一些東套平原地區的小部落向西遷徙,他們的牧民向我們的斥候提供了情報,原來沈尚書自大同出兵後,先到土城,繼而抵達九十九泉,再折道西行……”

“後續呢?”謝遷關切地問道。

王瓊搖搖頭:“之後便沒了消息,大概知道沈尚書沿着草原上一條河流走,中途未傳有接戰的消息,不過聽聞達延汗已調集重兵圍堵攔截,戰事很可能在過去這段時間已發生,只是消息未傳回而已。”

“情報傳遞太過滯後!”

謝遷氣惱地道,“草原上發生什麼,都不能第一時間獲悉,等知道確切的情況,黃花菜都涼了……”

面前這位首輔大人的表現讓王瓊意識到一件事,那就是對這場戰爭沒有任何期待的謝遷,對沈溪的表現卻有着很高的期待。

所有人關注的焦點都落在沈溪這路人馬上,誰都知道,這場戰事即便有勝果,也不可能看朱厚照和他領導的中軍,最終還是要靠沈溪和他統領的兵馬撐起大明這片天空。

王瓊道:“因爲草原上戰爭頻繁,那些小部落遷徙情況異常嚴重,之前給我們提供線報的遊牧民現在不知遷徙到了何處,以目前的情況看,沈尚書準備從東套地區進入河套,再轉而南下往延綏進發,這跟沈尚書之前預定的行軍和誘敵路線吻合。所以在下想,若是上疏陛下,告知沈尚書行蹤,或許可以把出兵馳援宣府的事情擋下來,再請示陛下,從三邊出兵馳援沈尚書,如此有很大的可能將韃靼兵馬擊敗……”

王瓊的設想明顯經過深思熟慮,不過他的話話還沒說完,謝遷已擡手打斷。

王瓊問道:“謝閣老覺得如此不合適?”

謝遷打量王瓊,嘆道:“德華,你覺得就算之厚帶兵到草原,韃靼人有幾分可能會調重兵跟他決戰?”

這問題讓王瓊很難作答,稍微遲疑後才道:“這不好說。謝閣老,現在誰也不知韃靼人的戰略,不過以目前情報看,韃靼人的確有調集重兵圍追堵截沈尚書所部。”

當謝遷把問題提出來時,王瓊已感覺到,謝遷無意出兵馳援,於是儘可能爲沈溪說話,在他看來,沈溪精心綢繆的誘敵計劃,已逐漸變成現實,如果因各路人馬不配合放棄支援,進而導致沈溪戰敗,那就太過分了。

謝遷搖頭:“以你所言,韃靼人早就盯着之厚這路人馬,卻讓他行軍大半個月都沒開戰,說明韃靼人可能已意識到這是個局,所以選擇息事寧人,寧可派兵騷擾我邊陲各關隘,不讓我軍出兵馳援,如此避免決戰的發生!”

王瓊點了點頭,覺得謝遷說的話也有一定道理。

“在下之前也有想過,韃靼內部糾紛不斷,達延部要是拼着自身巨大損耗與沈大人開戰,在無法整合中小部族的情況下,實屬不智。行將統一草原,此時當以保存實力爲先,達延汗會盡量避免與沈大人所部決戰……不過這麼說的話,他們沒必要派出那麼多兵馬騷擾我邊陲,這不合情理啊!”

無論王瓊持何等立場,都只能選擇支持謝遷。他不考慮謝遷所提建議是否合理,就在於王瓊始終把自己當作文官集團的中堅,甘受謝遷驅策,一切以謝遷的決定爲先。

謝遷不知道素有主見的王瓊會遷就自己,覺得是自己的考量是正確的,當即道:“韃靼人就算要跟大明開戰,也會挑軟柿子捏,難道他們會覺得沈之厚所部是軟柿子?”

王瓊儘管不想承認,他還是搖頭:“沈尚書統領的兵馬,可說是我大明精銳中的精銳。”

謝遷點頭:“對,所以韃靼人知道沈之厚承擔着誘敵深入的重任,怎麼可能會上當受騙?倒是陛下那邊絕對不能出事,哪怕我們派出人馬馳援,最後什麼都沒發生,只要陛下安然無恙,我大明將士也無損失,那這場戰事我們就是勝利的一方……你說呢德華?”

王瓊心想:“謝閣老的看法,是要保證目前不戰的局面,所以無論如何也沒法說他留兵馳援沈之厚,我爲何要忤逆他呢?”王瓊繼續點頭:“謝閣老所言極是。”

謝遷臉上終於有了笑容,“所以,調去宣府的騎兵,必須是我延綏的精銳,保住宣府纔是當前第一要務。以沈之厚的能力,回兵延綏並非難事,只要他不主動挑釁,韃靼人也不會犯着他,在沒得到援兵的情況下之厚敢跟韃靼人叫板嗎?所以……他出兵不爲什麼功勞,只要能安穩回來,邊陲安安穩穩,那我們爲何要奢求打勝仗?守住邊陲便好了嘛。德華,你說呢?”

王瓊被擺在一個不上不下的位置上,最後只能點頭,勉強同意謝遷的說法。

第一二〇章 府城之旅第五八五章 功過賞罰(第五更,賀llhz掌門)第二四六七章 南下第一七三二章 縱火案第二五二六章 以防不測第一二一章 商會聯盟雛形第一四九〇章 強行留人第二一六一章 斷案難第二九四章 危急關頭第四十二章 種痘第四二五章 閱卷潛規則(第八更)第九五二章 不跟傻子計較第一三五三章 秀才遇到兵第一二三九章 英勇無畏第一八八八章 針鋒相對第一五五一章 男人總有做錯事的時候第一二二三章 急個甚?第二四四一章 功與過第一二六一章 打臉第二〇七七章 溝通世界的橋樑第四〇一章 禮部會試(第十一更)第八〇六章 老爺回府了(第四更)第二〇四三章 請封國主第一二六三章 良心何在第二三五〇章 法辦第二六七九章 時局不留人第二三〇〇章 聖心難測第八五二章 真假督撫(第一更)第二六〇三章 杯酒釋兵權第一八七一章 年輕人火力旺第一八九四章 張彩的毒謀第一九七八章 盟友的選擇第一一二一章 全要了(第三更,求月票)第一〇〇〇章 回不回京,是個問題第三八八章 有不怕死的第一六五六章 乞骸骨第一五一七章 名留青史第一四八一章 講官難當第二三四二章 價高者得第一〇四三章 臨危授命(四更求保底月票)第二〇二九章 選美第二五〇九章 不出所料第一二九一章 檢閱三軍第八七六章 太子的鬱悶第八三四章 從鹽引入手第二六五〇章 交待第二四八七章 爭搶功勞第五三六章 皇后的囑託(第一更)第一三三三章 大權在握第一〇八九章 心腹第一三七八章 太子下秦樓第五十章 爲欽差演示第二〇四二章 賜宴第二二四五章 日期第一三五四章 分憂(求月票)第二三六七章 升遷第一四一七章 花小錢,打大仗第一五〇七章 送糧第一八九七章 狡辯第一七六三章 內患外求第一二三八章 疲於應付第二四三四章 拌嘴第七〇五章 賴你沒商量(第三更)第二六五三章 利用第九四四章 大賊小賊第一一三四章 開脫免罪(第三更)第二五九七章 驚魂未定第一七四六章 雨點小第一四八五章 好地方第一四二八章 叛軍入城第一九七八章 盟友的選擇第六五八章 血戰(下)第四三一章 傳臚大典(第二更)第九二五章 謝謝老爺第一八五六章 意見第二一八〇章 出戰第六〇九章 培養炮手第二五九九章 預謀刺殺第一〇六六章 不好交待(第三更)第三四五章 入夥(求訂閱)第一二九章店招第六三一章 你敢頂風作案?(第三更)第二〇八五章 當衆表態第三十八章 衙門有人好辦事第一〇〇五章 沈家的寶貝第七〇二章 太子出宮(第四更)第二一〇四章 貿易談判第一三〇一章 虛位以待第一二九四章 這只是小數目第九三一章 鐵證如山第一三四六章 一潭渾水第三五八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第五更)第一九八章 備考府試第七四三章 做朋友,但不能做親家第四〇二章 四子造詣考題(第十二更)第八二一章 罪行昭昭第一四六五章 封號第二一七五章 戰情難測第九四八章 匪情第二一二六章 不樂觀